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社区营造》(理想空间91辑)力邀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一线实践者参与,以对谈形式试图厘清社区营造的概念,系统地梳理汇总国内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最新理论和社会实践案例,围绕国内近年来鲜活的社区参与实验展开,以期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提供崭新的视角,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有一定的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指引。所有案例均为一线实践专业人士的第一手资料,配有一定的活动组织和策划方案。本书对象为空间及社区治理专业实践者、城乡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学生,以及土地空间开发运营的企业从业者,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公务人员等。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 《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0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丛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
城市风景线:上海篇 系列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图文并茂的绘本,是城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科普书。以在城市区域中精心设计的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通过建筑师的 透视眼 看建筑师笔下的建筑描绘,还原庞杂景物遮挡下的建筑全貌,教给您如何欣赏这些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同时带给您实用的、通俗易懂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气象万千苏州河》的涉猎区域为苏州河沿岸建筑。本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的非专业人士,所有热衷于城市与建筑文化、上海近代建筑历史学习与研究的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了解上海风情的旅行者。
本书以通俗、易懂、简单、经济、实用为出发点,从节点图、实体照片、工艺说明三个方面解读工程节点做法。本书分为钢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制作;钢结构安装;钢结构测量;钢结构焊接;紧固件连接;涂装工程和安全防护共8章,提供了约300个常用细部节点做法,能够对项目基层管理岗位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及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图书,可以作为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及劳务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由方拥、杨昌鸣撰文的《泉州开元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的寺名来历、历史、布局、建筑风格及演变发展、寺院建筑整体的定型、寺院中的镇国塔、仁寿塔、寺院的紫云大殿、甘露戒坛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和行业规范,针对建筑行业施工现场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常用施工设计软件,对施工设施的设计及计算进行详细讲解,从理论分析及软件实际使用操作出发,为施工技术人员关于安全设施安全计算提供全方位有利的帮助。本书主要介绍了作业脚手架、模板支撑件、设备混凝土基础、设备附墙、卸料平台、土方开挖等涉及安全计算的工艺设计规定及电算参数设置详解。同时,书中还附有大量有特色的工程实例,供读者学习参考。 全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突出解决现场设施安全设计计算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建立对规范公式的设计计算模式,加深对计算软件各种参数的理解,减少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和计算时的人为错误,减少施工现场设施的安全隐患。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高、*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与埃及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称为世界“四大名塔”;它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李世温、李庆玲主编的《应县木塔》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应县木塔的建塔缘由、建塔历史、木塔结构、塔内的文物与塑像及围绕建塔的历史故事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王宝库、王永先、青榆、王鹏编著的《天龙山石窟/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始凿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坐落于山西太原西南天龙山的石窟。详细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缘起、发展、演变,各种佛像、浮雕、线刻画像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武当山迤逦雄伟的风光及道教宫观建筑如遇真宫、玉虚宫、复真观、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太和宫、金殿、紫禁城、磨针井、元和观等、武当派的武术,以及有关名人轶事、武当山道教宫观大事年表。 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为了建造我们所需的建筑,我们有三种选择:雇一位建筑师,成为一位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鲍克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建筑创作中来,并将本书组织成一系列写给朋友和学生的关于建筑创作过程的解惑信。 在这16封信中,他阐述了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建造,如何看待和欣赏好的建筑,如何理解设计过程,如何与建筑师一起工作,或如何成为一位建筑师。他还简要概括了世界建筑史,并列出了可供学习的建筑书目和参观的建筑作品。 一本书娓娓讲述建筑的核心内涵及其社会、文化延展,适合建筑系学生、建筑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
国内部系统论述历史环境保护的著作,2001年底出版至今,好评如潮,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文献。结合进展,推出第三版。优化结构,增补内容,部分图表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数据更新至2021年7月底。 本书系国内部系统介绍遗产保护的专著,现已成为国内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文献,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目前一部分国内院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全书共分十四章,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第四章法国、意大利的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第五章美国的历史保护与税收政策及规划控制,第六章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第七章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比较,第八章建筑遗产保护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和附录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 此次出版的丛书第二辑 《风月沉香一条街》涉猎范围是上海南京西路沿路的24栋近代历史建筑。 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