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阿以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立足于民居的传统技术,面向当代,从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为出发点,对民居的空间布局、组织原理、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饰色彩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旨在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找到既适宜当地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又能维护地区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还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舒适性需求的适宜技术,以此为鉴从中获得对现代民居建设有益的启发。 本书首先从分析阿以旺民居的现状入手,总结其通风、采光、遮阳、保温的技术经验,来探讨气候环境在民居发展演变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其次,依据环境资源的实际状况,提出从地方材料和传统构筑方式中挖掘传统技术的潜力,采用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适宜技术,高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下水循环系统;后,形成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王颖编*的《探求一种中国式样——早期现代中国建筑中的风格观念》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则需要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西方建筑学思想传人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立三条发展线索来思考。 本书的论述从上述三条线索出发,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通过比较式样与来自西方的“style”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凸现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观念的独特性。 建筑思想观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的建筑作品或文本层面,而应把建筑师的具体设计实践和建筑话语都
使用后评估(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尽管使用后评估在西方的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二十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使用后评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使用后评估源于设计研究人员对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是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使用后评估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连结点,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闭合体系的关键一环。使用后评估促进了建筑环境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与建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使
本书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吴焕加先生以在清华大学教授 近现代建筑引论 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撰写的专著。本书是作者近40年教学与研究的归纳和总结。作者用轻松的笔触和深刻的视角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阐释了建筑的基本概念、学术内涵、艺术理念与建筑审美的渊源和性质,对欧美国家的近现代各阶段的建筑进程和思潮作了评论,其中涉及了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起点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高技派、解构派等等。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即晚清以来的建筑转型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思潮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中国建筑作了展望。 在建筑评论多元混杂的当下,本书具有独特的思考视角和深厚的文化意味,作者见解独到,娓娓道来,内容既有深度又十分有趣,体现了老一辈建筑学者的人文素养,是一本深入浅出评述近现代建筑的佳作。本书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历史的脚步迈入新世纪大门以来,她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正不断向世人绽放她历史上曾具有的魅力和光辉异彩。当代中国的经济腾飞、古代中国的文化瑰宝,都已成了世人热衷研究和深入了解的课题。 作为*科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0年来始终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推动和传播中国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建设成就为己任,并用行动践行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非常重视与海内外同仁进行建筑文化交流与合作,并策划、组织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反映我中华传统建筑风貌的学术画册和学术著作,并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精致建筑100”是中国建筑工业出
本卷收录了1961年至1964年期间刘敦桢先生关于古代建筑、古典园林等的讲话稿、信函等。主要内容有:《鲁班经》校勘记录、《印度古代建筑史》(未完稿)、漫谈苏州园林、编史工作中之体会、苏州园林讲座、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编辑工作之信函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人员、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建筑师》关注前沿建筑理论,全面反映国内外建筑理论的*动态以及相关建筑设计成果;《建筑师》扶持建筑历史与理论界厚积薄发的历史洞见,给予其争鸣的园地与土壤;同时,《建筑师》不定期以专栏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要理论导向或综合性建筑事件,介绍国内外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思想。本期包括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师走廊、建筑师札记、专栏在内共19篇文章,将丰富的理论探讨,以及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结合的文章呈现给读者,相信这些论述和研究,对建筑师们有相当积极的意义,能够鼓励广大建筑师和建筑学者对理论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李振宇、周静敏主编的《不同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典型村镇住宅调研,采集相关的数据和指标,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推导不同地域村镇住宅的适宜指标,建立村镇住宅建设在总体设计、建筑设计和配套设施的标准体系,使各种需求在标准体系的框架下能得到基本解决;同时,又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设置分类指标和阶段指标,以满足随时间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针对不同地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是其主要的创新点。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已出片反一百二十多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书是《建筑师》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功能、结构与美——在英国建筑学会特别会议上的讲演,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土构建筑大有可为,空间的限定,后现代建筑语言(节选),建筑量度论——建筑中的空间、形状和尺度,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现代建筑的混乱局面,城市并非树形,中国园林之意义等。
本册所称塞外,与一般意义上的“塞外”不尽相同,它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省、自治区,是一条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丰富的游览线路。 陕西为西周发祥地,咸阳为秦王故都。项羽一把大火三月不绝,把咸阳化为焦土。西汉立国,只好另选京城在今西安境内,初名大兴,后改长安,寓长久安好之意。汉、唐的政治中心都在长安,那里不仅是中华的国都,也是世界各国仰慕之地。唐朝京都长安的规模,比同时期罗马帝国首都要大得多。长安城规划严谨,分区明确,108个里坊每个坊都有寓意深刻的名称。西安古城墙保存完好,其规模之宏伟和形制之完整,堪称“世界之”。因此,西安古建筑不仅记载着大唐盛世的辉煌,还铭记着国际文化交流的盛况。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唐代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两件大事,影响深远。保存
仲德崑主编的《中国建筑教育(2016总**3册)》的主要专栏为 建筑设计研究与教学 ,专门甄选了不同视角下现阶段建筑设计教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对新的设计手法的理解与探索,对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对入门设计的调研能力和讨论课程的分析,对设计数字化表现的思辨,对单一设计辅助课程的模式探讨等。文章基础扎实、基于教学,可以为院校现阶段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建筑教育笔记 栏目选择了教师日常点滴教学经验与所思所感,是除却教学改革之外的、*为贴近学生教育的文章。 众议 栏目本册主题为 忆当年忆设计 ,希望通过各路 过河人 的经验和所得,为新晋建筑学生提供亲身解说。而本册也特别选择了《中国建筑教育》 2015年 清润奖 大学生论文竞赛的两篇一等奖** 论文进行呈现,同时邀请论文竞赛各位评审老师、论文指导老师
曲汝铎编著的这本《建筑与诗》介绍了古代建筑的亭台楼阁、寺祠庙塔、城关陵、宫堂桥等十四种主要建筑类型。书中介绍的170座建筑,每座建筑有简要的说明,配上与之相关的诗词,并加以注释。少量的著名建筑则配有更多的相关诗词,以满足读者深度体验。为了让读者对古代建筑有更深入和形象的了解,书中的每座建筑都配有该建筑的钢笔画,画面简洁生动,别具一格,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古代建筑和古典诗词共同创造的艺术韵味,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美好意境。 该书将建筑与诗词、与绘画融为一体,融汇贯通,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诗词、建筑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经典作品,这样的作品鲜有问世,也是作者、编者和出版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这种跨界的图书,则填补了出版界的空白,满足了读者对建筑文化的渴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