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SHOU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其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小到阶基、勾栏、柱础、斗栱、雕饰、门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这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 解构 方法的独特思考。 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 形式化 的倾向,但这种 形式主义 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 结构 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 世俗批评 ,在马克思 社会性外部 和维特根斯坦 绝对他者 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 解构主义 方法。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路径,其快速发展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机会。随着国家加强村庄规划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环境空间应该如何适应与更新,将成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讨论的重点。 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而从具有遗产价值的传统村落发展为具有生产性的旅游乡村更会凸显这一矛盾,这也需要在城乡规划、建筑学、设计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 本书聚焦 传统村落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 辩证关系,提出乡村景观空间秩序既是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关中地区为例,开展系统调研与测绘,深入挖掘并识别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固有性特征,即旅游介入前村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安全、外交利益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馆(领馆)建筑一直维持着神秘的面纱。本书是*部全面揭示美国国务院建造海外使馆(领馆)的公开专著,内容涉及建筑、外交、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使馆(领馆)从无到有、从租到建、从宏大豪华的宅邸风格到亲切开放的现代建筑;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又转型为封闭集中的外交 堡垒 的错综复杂的建设历程。 《外交与建筑》揭示了美国使馆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异乎寻常的事件,激动人心的情节,带领读者见证国会议员令人反感的 视察 旅行,莫斯科使馆遭人窃听的办公室,海军陆战队和海豹突击队英勇营救索马里美国外交人员 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 《外交与建筑》研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
这是一本关于解读建筑空间与形式的书。作者精心选取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19个经典作品,从设计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剖析,并有意识地避开影响建筑作品生成的历史、社会与人文等因素,而以建筑内在的生成规律为切入点,从几何性图解、空间操作与形式生成方法分析每个作品的成因。本教材对作品解读细致入微,无论对设计课的教学还是相关设计理论课的讨论均有启发性,可以作为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设计参考书。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01,51608353,51678394);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资助项目(B13011)。本书配有课件PPT,教师可加QQ群130129633下载。
本卷收录了刘敦桢先生1928年至1933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主要内容有: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之关系并补注;“玉虫厨子”之建筑价值并补注;日本古建筑物之保护;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人员、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本卷包括《中国住宅概说》和《中国建筑史参考图》两部分内容。其中,《中国住宅概说》是我国研究传统民居的部为系统的理论著作,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该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中国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纵向从远古一直到近代论述了我国民居的发展历程,横向剖析了明清时期的各种住宅类型。《中国建筑史参考图》收录了大量传统图片,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建筑建立起一个整体慨念,并把握各类建筑的演变和特征以及各种结构装饰单位的演变和特征。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专业师生,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建筑设计人员等参考。
建筑学的界限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建筑研究者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它的简单点的说法是:今天,对于建筑,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显然,对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我们才有可能不走前人路,继而有所创见。依然纠结于对建筑的自主性的强调和论证,未免显得多余。这已经是不争自明、人所共知的 真理 。无论是材料、技术、图绘工具,还是系统化程序,与设计相关的硬科学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把专业无关者彻底清除在外。即使那些对建筑(包括对设计这一内核知识)所知甚多者,在复杂精密、越加庞大的建筑生产系统面前(只要不亲身融入其中),都只能是一声叹息。
本卷主要内容有:《营造法式》校勘记录;广州古建筑随笔;南京附近六朝陵墓调查笔记;粮食仓库设计大要;曲阜古建筑调查笔记;皖南歙县古建筑调查笔记;《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说明;访问波兰笔记;访问苏联笔记。另有对河北等地一些佛塔的调查记录及写给建筑届著名人士的信函等。 本书适用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人员、建筑设计人员等。
当场所精神遇见全球在地从建筑与城市传播探寻场所精神从人性视角探寻文明一体化的基石从场所精神揭示全球在地的场所复兴奥秘中国当代复兴的一个缩影、一面旗帜从建筑、城市、场所精神展开场所复兴的探讨,以哲学人类学思考回应《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提出的有关议题。以场所精神遇见全球在地(Spirit Of Place Meets Glocal)的视角,探析人性、自由、创造、人类文明一体化等基本命题。为响应赫拉利的呼吁: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建人类的全球认同(人类的新故事) ,铺垫一块基石。由此揭示我们每一个人所蕴涵的生命辉光。
比较建筑学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时间并不长,比较民居出现的时间更短,但是其出现反映了学科发时代的要求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同时。人文科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化的得要性得到了深层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获得了全社会的支持与赞同。 比较建筑学的出现和建筑符号学、建筑现象学、建筑类型学一样,是建筑学领域在受社会大不科的发展牵动之下而出现的新研究方向,它借鉴了比较主我的思想与方法,借鉴了比较学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经验,用于建筑学的比较研究希望解答出新时代的建筑学的问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并且不知道结果和尽头在何处。首先,什么是可比的?比较的对象是谁?其次,比较的结论会是什么?它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再次
本卷收录了1943—1965年期间刘敦桢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主要内容有: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稿)、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中国木结构建筑造型略述、宋《营造法式》版本介绍、略述中国的宗教和宗教建筑。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专业师生,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等人员参考。
《建筑与历史环境》一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建保护协会俄罗斯分会副主席、俄罗斯修复科学院院长、苏联古建筑保护协会主席0.N.普鲁金教授近50年来从事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实践的理论总结。 该书部分主要总结了苏联在吉建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理论、方法及实践。介绍了东欧国家在修复方面的理论发展和规律性经验,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修复的理论概念及修复专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古建筑保护的历史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修复专家的理论根据及思想基础,苏联前数十年的修复科学与实践,1940~1970年苏联修复专家的理论,详细说明了东欧国家修复与改建的理论基础;论述了保护与修复的条件系统,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原则的依据范畴,建筑遗产的价值及其评价系统,建筑修复的方法,建筑修复的*理论模式。书中就古迹建筑美学的概念。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瑞士》 张 扬 编著 瑞士多元均富的社会结构,坚守百年的工匠精神,精湛的建造工艺,整个社会对建筑学的重视以及建筑师自己对现代主义的传承与革新。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口不及北京一半的国家诞生了一系列让人高山仰止的建筑师、理论家与建筑作品。有勒 柯布西耶、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马里奥 博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彼得 卒姆托、当红的吉贡 古耶、瓦莱里奥 奥尔加提、克里斯蒂安 克雷兹等。瑞士建筑远不止刻板印象的 瑞士盒子 ,在简洁的形式和清晰的建构背后是对场所、文脉、氛围、感官的多层次应答。 本书除收录了以上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外,还特别加入了大量代表高山地区自然需求的交通建筑以及城市片区更新、瑞士特色的住房合作社集合住宅等,共计230位建筑师,近460件作品。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共15万字,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国有设计院的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0-1965、回到正常轨道:1972-1995、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援外工程、以及结论。本书是部研究中国建筑设计院发展历程的中文学术专著,系统审视、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设计院成立的历史背景,各个历史阶段的改革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不平凡的成绩,有助于业界读者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体制和模式,以及建筑创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有伦敦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面向全球公开发行,该书的出版受到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斯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的推荐。
本次年会编者欣喜地收到了各大院校学生大量的优秀作品,有对城市再造的思考,有对都市景观、聚落景观的创意,有对城市建筑的创作,还有地域性批判的建筑作品等,数量上比往届更多,创意也更为丰富,在这些作品中编者看到了学生们各有特色的设计,尽管有的作品略显稚嫩但却饱含新意。由此,编者特别遴选部分优秀的作品攒成一个集子,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编者期望通过作品中所反映的差异性的教学成果,以促成各个院校相互交流。
本卷收录了1940~1961年期间刘敦桢先生关于古代建筑调查、研究,古典园林论述,讲话,工作信函等方面的著作。主要内容有: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云南古建筑调查记、云南之塔幢、丽江县志稿、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中国之廊桥、龙氏瓦砚题记、六朝时期之东西堂、中国之塔、南京及附近古建遗迹与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曲阜孑L庙之调查及其他、真如寺正殿、中国的建筑艺术、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山东平邑汉阙、苏州云岩寺塔、苏州的园林、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的建造年代与式样来源、论明清园林假山之堆砌、苏州园林的绿化问题、访问印度日记等。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专业师生,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建筑设计人员等参考。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荷兰》 曾 征 编著 荷兰建筑师及事务所在国际建筑界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们的主要作品分布在荷兰各个城市之中,奠定了荷兰在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上重要地位。如1990年后引领新锐设计的库哈斯及他的OMA事务所、MVRDV事务所等。本书考虑荷兰建筑的历史意义与代表性、建筑师的著名程度、建筑热门程度,兼顾交通的便捷性等因素,选取了近600个建筑作品,分布于全荷兰12个省的43个城市中。这些建筑主要为教堂、市政厅等宗教、历史建筑,此外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