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 《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为了建造我们所需的建筑,我们有三种选择:雇一位建筑师,成为一位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鲍克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建筑创作中来,并将本书组织成一系列写给朋友和学生的关于建筑创作过程的解惑信。 在这16封信中,他阐述了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建造,如何看待和欣赏好的建筑,如何理解设计过程,如何与建筑师一起工作,或如何成为一位建筑师。他还简要概括了世界建筑史,并列出了可供学习的建筑书目和参观的建筑作品。 一本书娓娓讲述建筑的核心内涵及其社会、文化延展,适合建筑系学生、建筑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
国内部系统论述历史环境保护的著作,2001年底出版至今,好评如潮,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文献。结合进展,推出第三版。优化结构,增补内容,部分图表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数据更新至2021年7月底。 本书系国内部系统介绍遗产保护的专著,现已成为国内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文献,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目前一部分国内院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全书共分十四章,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第四章法国、意大利的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第五章美国的历史保护与税收政策及规划控制,第六章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第七章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比较,第八章建筑遗产保护的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和附录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 此次出版的丛书第二辑 《风月沉香一条街》涉猎范围是上海南京西路沿路的24栋近代历史建筑。 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本书从符号学基本学科理论入手考察传统设计的代表设计案例,创新性地使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探索民族设计当代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分别对太极图、兽面纹、福纹三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代表符号进行了深入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总结其中蕴含的造物思维规律。同时考察传统工艺典籍中的设计符号学思想及古代易图中体现的信息设计理念。后得出基于以传播民族文化附加价值为目的的 中国传统文化显性 隐性设计符号来源模型 中国文创隐性设计符号意义来源模型 中国文化创新型设计程序与方法 等理论工具,这对当代设计的民族风格设计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作为 北大园林 系列丛书的册,《败壁与废墟》主要以红砖美术馆建筑和庭园的设计和建造,呈现作者对建筑设计的思考,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和实践,所涉及的讨论话题包括建筑与庭园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 大巧若拙 因物不改 等设计理念, 宛自天开 的造园步骤等,以及一篇由专业内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共同参与的论坛实录。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思想轨迹,在日常和传统文化中找寻非常基本的东西,并用一种朴素的关联性,在实践中表达出来。增订版新增的 补园后记 部分几乎构成了全新的一章,呈现了红砖美术馆后续的加建和改建部分的设计意匠,补充了一些将近10年后的庭园部分的图片,呈现了园林经过时间晕染后的韵味。
铁摩辛柯(Stephen P.Timoshenko)是 工程力学之父 ,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奠定了工程力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更在于他对工程、理论、实践的态度,以及他传奇的经历。本书是关于美国工程力学之父铁摩辛柯的回忆录,从生活和工作两个视角介绍铁摩辛柯。书中包含他对美国工科教育的评论,他强调数学对于工科的重要性,对于公式推导和工程实践至关重要。从铁摩辛柯的自传可以探索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的人生观,见微知著,如同抽丝剥茧一般。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历史的脚步迈入新世纪大门以来,她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正不断向世人绽放她历史上曾具有的魅力和光辉异彩。当代中国的经济腾飞、古代中国的文化瑰宝,都已成了世人热衷研究和深入了解的课题。 作为*科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0年来始终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推动和传播中国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建设成就为己任,并用行动践行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非常重视与海内外同仁进行建筑文化交流与合作,并策划、组织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反映我中华传统建筑风貌的学术画册和学术著作,并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精致建筑100”是中国建筑工业出
由哈里 弗朗西斯 马尔格雷夫、戴维 戈德曼 *的《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国外建筑理论译丛》是**本全面介绍自1968年以来过去40多年问重要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的图书。它以敏锐而生动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问题,描述了发生在建筑思想领域中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以及这种知识大动荡所带来的影响。本书也是**本完整的且具有批判性的建筑理论史,它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建筑理论架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涵盖了对自1968 年以来的建筑思想史的调查(包括对高技派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建构),全面回顾了过去15年在建筑思想中所产生的显*变化,系统介绍了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10年中出现的新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总结、分析了建筑领域的现状及其未来一些年可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 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 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 变和风土人情。 陆韵、陶祎珺编*的这本《走近上海医院深处的 老建筑》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近代 医院的产生与形成、文化人物及其代表性医院。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安全、外交利益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馆(领馆)建筑一直维持着神秘的面纱。本书是*部全面揭示美国国务院建造海外使馆(领馆)的公开专著,内容涉及建筑、外交、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使馆(领馆)从无到有、从租到建、从宏大豪华的宅邸风格到亲切开放的现代建筑;面对恐怖主义威胁,又转型为封闭集中的外交 堡垒 的错综复杂的建设历程。 《外交与建筑》揭示了美国使馆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异乎寻常的事件,激动人心的情节,带领读者见证国会议员令人反感的 视察 旅行,莫斯科使馆遭人窃听的办公室,海军陆战队和海豹突击队英勇营救索马里美国外交人员 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 《外交与建筑》研
作者在纽约从事历史建筑修复超过三十五年,经手了许多纽约知名的古迹地标建筑的修复工作,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从事历史建筑修复保养工作的专业人员转授本人在纽约修复三十五年的实践经验 ,细致讲解修复工作中的一个关键工艺(原材料修补)的操作流程,以弥补在出版界的修复业中缺乏专业施工专家的声音的缺憾。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重点介绍了国际上包括纽约上海的历史建筑修复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本人在国内和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介绍了我们做的一些地标工程实例;第三部分,详细讲解了作者掌握的历史文件建筑工艺流程和一些关键点。
这是一本关于解读建筑空间与形式的书。作者精心选取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19个经典作品,从设计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剖析,并有意识地避开影响建筑作品生成的历史、社会与人文等因素,而以建筑内在的生成规律为切入点,从几何性图解、空间操作与形式生成方法分析每个作品的成因。本教材对作品解读细致入微,无论对设计课的教学还是相关设计理论课的讨论均有启发性,可以作为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设计参考书。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01,51608353,51678394);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资助项目(B13011)。本书配有课件PPT,教师可加QQ群130129633下载。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路径,其快速发展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机会。随着国家加强村庄规划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环境空间应该如何适应与更新,将成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讨论的重点。 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而从具有遗产价值的传统村落发展为具有生产性的旅游乡村更会凸显这一矛盾,这也需要在城乡规划、建筑学、设计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 本书聚焦 传统村落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 辩证关系,提出乡村景观空间秩序既是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关中地区为例,开展系统调研与测绘,深入挖掘并识别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固有性特征,即旅游介入前村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居环境
Trompe I'oei I原是法语,其中,Trompe意为迷惑、欺骗,l oei I意为眼睛,合起来,Trompe I oei I可以理解为 欺骗眼睛 ,汉语译为 错视画 ,也译为 乱真之作 、 逼真画 或 视觉陷阱 。这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端逼真的三维幻觉的艺术形式。正如狄德罗所说: 手摸上去明明是平面;而眼睛看到的却是立体;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究竟哪一种才是假的呢? 黄倩编*的《错视画与建筑空间--基于建筑界面的西方错视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试图以*具代表性的、描绘在建筑界面上的错视画为研究对象,并从错视画与建筑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崭新的角度入手,试图对此类错视画的起源与发展作一番梳理,进而展开深入的剖析,引出对其审美价值的评论,希望能够填补国内这一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进而为我国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
也许是一处风光,也许是一座城市,也许是一场梦境——“别处”往往象征着超越现实的存在,满足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包括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美的书店”、佛罗伦萨·印象:建筑的胜利、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一)、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二)、维罗纳·印象:歪街窄巷等。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由陈曦编著。
《遗忘之场》是由南大建筑学院教授胡恒主编的 当代史 丛书的*本。 当代史 丛书面对的是进行中的当下,目的是让那些给予我们冲击的、有意义的却正在被忘却的事,成为历史;它是一项历史逻辑的重建工作。丛书计划包含三本,由三位作者借助某些特殊的当下(也就是被人们快速遗忘中的事件)去展开一条历史脉络,通过一些或隐或显的历史节点串联起这条脉络,以此建立新的历史逻辑,更新历史的剧情。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其抽离出时下语境,使之与历史产生联系,建构新的历史周期,使之成为历史脉络中的一个环节,进而产生历史意义。
本卷收录了刘敦桢先生1928年至1933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主要内容有: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之关系并补注;“玉虫厨子”之建筑价值并补注;日本古建筑物之保护;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人员、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本卷收录了1940~1961年期间刘敦桢先生关于古代建筑调查、研究,古典园林论述,讲话,工作信函等方面的著作。主要内容有: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云南古建筑调查记、云南之塔幢、丽江县志稿、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中国之廊桥、龙氏瓦砚题记、六朝时期之东西堂、中国之塔、南京及附近古建遗迹与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曲阜孑L庙之调查及其他、真如寺正殿、中国的建筑艺术、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山东平邑汉阙、苏州云岩寺塔、苏州的园林、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的建造年代与式样来源、论明清园林假山之堆砌、苏州园林的绿化问题、访问印度日记等。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专业师生,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建筑设计人员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