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阅读柯林 罗的拉图雷特(王骏阳建筑学论文集)(精)》收录了建筑理论学者王骏阳教授自2005年以来陆续写成的关于柯林 罗(Colin FrederickRowe,20世纪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研究的文章,其中既有译著的导读,也有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既有教学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也有会议发言的后续成文。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在20世纪初,巴西的现代主义建筑几乎一夜之间走上了世界建筑舞台,而巴西中部的三个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正是孕育巴西现代建筑的核心,这三个城市合在一起,几乎构成了一部巴西现代建筑的历史。本书介绍这三个巴西城市的历史背景、重要现代建筑、建筑师和学派,还有外界评价等相关内容。文字解说生动,图片图纸丰富,将遥远的巴西现代建筑带到我们生活中。本书作者裴钊不仅在学术上是国内研究拉美现代建筑的首屈一指的学者,而且作为拉美建筑旅游的学术领队数次带队参观拉美,故而书中以作者亲身导览的方式进行文字叙述,将里约、圣保罗和巴西利亚三个城市中各具特色的历史、城区、建筑与学派娓娓道来。并在书稿后的延伸阅读中,作者以杂记的方式展现了巴西早期现代主义时期文学、建筑、音乐和诗歌领域中突出人物复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共15万字,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国有设计院的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0-1965、回到正常轨道:1972-1995、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援外工程、以及结论。本书是部研究中国建筑设计院发展历程的中文学术专著,系统审视、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设计院成立的历史背景,各个历史阶段的改革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不平凡的成绩,有助于业界读者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体制和模式,以及建筑创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有伦敦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面向全球公开发行,该书的出版受到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斯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的推荐。
《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二十年工作回顾1994-2014》收集的二十篇文章,在建筑的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上,探讨了五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或局部议题是上述建筑政治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或确立的,有些则是作为新问题、新构架在此提出的;无论是已经被确立的还是新探索,这里的研究都是具体的在中国和西方、历史和理论、个案与结构、建筑与社会、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前沿的拓展。
陈曦*的《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以全面的视角讨论建筑遗产现代保护思想形成的过程。首先,解释不同时代哲学、历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给保护思想带来的影响,指出人们对于遗产处置态度源自对现实的批判,进而深思于历史,表现于艺术,又折射回现实。其次,从价值层面和工具层面对保护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解释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指出了不同层面观点的合理性,论证保护思想追求理性的目标、实现理性的过程,以及在当代对理性所造成的困惑的反思。*后,探讨西方的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以及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并对 中国式修复 这一本土语境中的特殊产物的特征、理论反馈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对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师生,以及有形
本书是戈佐拉教授近年来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心得积累。作者将中国建筑视为凤凰、而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龙。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向意大利的读者介绍中国建筑文化,在论述和评价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时,是以西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建筑文化。本书适合建筑界人士及广大读者。
国家进入新时代、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新阶段,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十三五收关之年,各地各城市都在编制2035年规划。现在的国内外城市交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本书《未来城市交通预判 2035年愿景》将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新理念新需求,在综述国家战略要求、新时代基本矛盾认识基础上,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本实现交通强国的要求,将从五个部分进行组稿:(一)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未来城市交通,(二)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三)国内外科技研究与未来城市交通,(四)新业态与城市交通发展,(五)城市交通与环境。
本卷收录了刘郭桢先生1933年至193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主要内容有: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石轴柱桥述要;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易县清西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哲匠录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建设人员、建设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本书为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三辑,书中包含近40篇访谈记录、以访谈为基础的专业论文,以及历史照片识读。内容包括北京民居四合院的保护、山东民居的建造、东南亚华人建筑与丧葬方式、三线建设中的建筑师及其成就等,为建筑历史呈现了丰富的面向。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本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获取“灵感”的书。如果怀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你应该尽快将此书放回原处。这也不是一份用来打发时间的快餐。它不在意征用你的眼睛,却要调动知觉来使它成为精神的一部分。本书的内容包括郭屹民:序:“温馨”的发现——阅读建筑的诗学、坂本一成:住宅——日常的诗学、对话中国:架构·材料/形式·现实、散田的家,1969、水无濑的町家,1970、水无濑的别栋,2008、刘东洋:一墙三折:品坂本一成点化水无濑的町家旧界的妙笔、坂田山附的家,1978……
周若祁、赵安启主编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 、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 以及 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 。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Ernst Boerschmann(恩斯特·鲍希曼),1873-1949年,德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摄影师。他于1906-1909年穿越了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摄数千张反映各地皇家、宗教建筑和民俗风情的珍贵照片。以一个外国建筑师的角度,诠释中国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回德后陆续出版了多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本书即为其中一本,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内容涉及中国直隶、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记录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有中文、英文对照作解。为研究中国建筑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本书主要包括:概述,古建油饰常用材料及预加工配制的基本知识,地仗施工工艺,油皮(油漆)施工工艺,饰金施工工艺,烫硬蜡、擦软蜡、清漆施工工艺,匾额油饰施工工艺,一般大漆施工工艺,粉刷施工工艺,清式古建油作混线技术,古建油饰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古建油饰工程质量通病产生与预防及治理方法,古建油饰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及要求,古建油作名词术语及技术术语注释,关于古建筑部位名称油画作与木作名词对照表,关于油饰彩画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参考,古建油漆工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要求)等内容。 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的油作施工经验总结,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古建筑油作专业的人员阅读使用。
*部分:概要及使用方法 1.意大利全国地图(附每个城市作品的个数,1900年之前以风格,1900年后以年代风格综合,以不同的色系区分。)意大利概况。本书入选建筑作品的标准及方法。(就是说选取原因,为什么选这些建筑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 2.本书的使用方法介绍。 第二部分:分城市介绍建筑地图 1.被介绍城市的所有建筑作品所在区片汇总图。(分区域标注所选建筑个数) 2.被介绍城市中的建筑作品名称及建筑师信息汇总。(建筑师姓氏的A-Z顺序排序或者建筑类型排序,一页) 3.被介绍的城市交通图。 4.建筑所在区片详图,含建筑单体简介。具体包括设计师、建成年代、参观时间、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及电话等内容信息,推荐指数,条目化表达,文字简洁。 第三部分:建筑索引
《李德华文集》汇集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著名教授李德华先生毕生的学术思想、规划实践及教学成果。李德华先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经参与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创办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并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壹版至第三版,是我国著名的规划理论家、教育家。《李德华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教育的发展。读者对象: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学者、教育研究者及大中专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