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砖雕石刻》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口国科学院、口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1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个专门采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于2010年正式启动。本书从李圭白院士出生开始,一直写到2017年。本书记录了他一生中成长和从事教学、科研,培养学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他作为老科学家在我国水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书为 岩土工程西湖论坛系列丛书 第7册,介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新进展。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为:概述;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基坑工程技术;盾构法隧道工程技术;顶管法管道工程技术;既有建筑物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沉井工程技术;深隧工程建造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抗浮设计与施工;地下空间结构抗裂防漏技术;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环境效应和对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监测与控制技术;地下工程数字孪生技术新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建筑文化研究》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主编的建筑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建筑理论、建筑史、城市规划、文化研究、艺术史等相关门类学术论文,融合了传统建筑学与当代文化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整合了建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资源,将建筑学跨学科的复合身份呈现出来。本辑是第4辑,“当代史”系列的第1册。“当代史”系列共分6册,主题为客体、事件、人物等,都相关于建筑:客体为建筑物,事件为建筑事件,人物为建筑师或相关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每辑都由主单元、文献单元和评论单元三部分组成。主单元为中国研究。每个主题大约有三至四篇相关文章,都为个案研究。文献单元收入的是国外的当代史研究案例,以与主单元形成对应与比较。实际上,每个主题都涵盖了物、事、人三方面,我们只是按照文章的倾向重点以做区分。本辑是第1册“客体1”。
本书在深入研究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梳理国家战略层面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一系列红色旅游规划项目相关实践,总结提炼出 红色文化 与 红色旅游 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红色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红色纪念空间的塑造提升、红色历史场景的营造展现、红色经典故事的空间叙事、红色精神文化的教育传承、红色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等。本书内容特色包括如下三点:1、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提出的红色文旅融合规划理论,均是基于近年来笔者主持的系列红色旅游项目实践而总结提炼,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本书涉及项目均成功入选了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发布的60个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榜单,具有较为突出的市场影响力与品牌美誉度。基于规划实践与成功案例总结
“天人同构”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造思想。 焦毅强、焦舰编写的《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与自然共同构筑环境》是父女两代建筑师围绕“天人同构”这一思想,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所作的思考和讨论。全书内容涉猎广泛,从城市到绿色建筑,从文化的溯源到具体建造活动的一砖一石的铺砌、从宗教、哲学到个人的感悟等。 书中插图均是作者的画作,是对“天人同构”思想的艺术性表达,它和文字内容融为一体。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文化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建筑科学史、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和城市三个学科,同时,钱学森又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它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即将城市科学纳入“宏观建筑”(Macroarchiteeture)层次,将建筑纳入“微观建筑”(Microarchiteeture)层次。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书信、论文和附录。部分是钱学森和大家来往的信件,共收入来往书信近480封,其中包括钱学森给大家的信件233封。第二部分是论文。收入钱学森院士有关建筑科学的著作9篇,从这些论文中可以领会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精髓。本书也收入了作者撰写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索。后部分是附录。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科学工作者、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建筑院
周若祁、赵安启主编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 、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 以及 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 。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书 筑》丛书由中日韩三国建筑师及书籍设计师合作完成。平面设计师把建筑师的作品用富于想象力的形式、以书籍作为媒体加以表达,并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两种设计师之间的跨界交流,实现艺术无界限、设计无界限的探索。本书通过建筑师赵秉秀和书籍设计师李那美之间的对谈,揭示了 地巢 建筑设计的独特理念。
本书重点对两个典型的现代大都市:纽约和哥本哈根进行了多层面的城市研究。基于人们对城市体验的多层次性,本书的多位作者分别从建筑和空间,及从历史、文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方面,探寻了城市生活的感知和表象,以及它们如何与城市的形成和演变相联系。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的文化角色,并且理解城市中的各种实体与非实体的因素是如何以一种深入、持久或者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形成,以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经验。本书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诸多方法,全方位展示城市和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城市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提供了支撑。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包括:概述,古建油饰常用材料及预加工配制的基本知识,地仗施工工艺,油皮(油漆)施工工艺,饰金施工工艺,烫硬蜡、擦软蜡、清漆施工工艺,匾额油饰施工工艺,一般大漆施工工艺,粉刷施工工艺,清式古建油作混线技术,古建油饰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古建油饰工程质量通病产生与预防及治理方法,古建油饰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及要求,古建油作名词术语及技术术语注释,关于古建筑部位名称油画作与木作名词对照表,关于油饰彩画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参考,古建油漆工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要求)等内容。 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的油作施工经验总结,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古建筑油作专业的人员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