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 《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本书译自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 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 罗的导师鲁道夫 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 自主性 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
本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理念,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巴黎、柏林、巴塞罗那、哥本哈根在内的十余个欧洲主要城市的几十个城市更新实践项目,涵盖建筑改造、旧城更新、城市转型等多个领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欧洲城市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城市功能进行更新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对其他大城市的改造将会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使城市能够把自己的发展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的城市发展框架,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未来。
为了建造我们所需的建筑,我们有三种选择:雇一位建筑师,成为一位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鲍克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建筑创作中来,并将本书组织成一系列写给朋友和学生的关于建筑创作过程的解惑信。 在这16封信中,他阐述了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建造,如何看待和欣赏好的建筑,如何理解设计过程,如何与建筑师一起工作,或如何成为一位建筑师。他还简要概括了世界建筑史,并列出了可供学习的建筑书目和参观的建筑作品。 一本书娓娓讲述建筑的核心内涵及其社会、文化延展,适合建筑系学生、建筑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
围绕上海四大百货公司这个内核,全书分为三个层面:原境、本体和外延。原境部分,作者通过对1914年前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概况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状况,试图还原当时上海的真实面貌。本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四大公司发展简史和四大公司建筑研究。前者详述了百货公司极其创办人的创业过程,后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南京路上的这四个百货公司(共12个单体),通过对建筑设计方、营造方的介绍,对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讨百货公司这一建筑类型的共同点。外延部分是以百货公司为基点,向外扩散的研究,分为近代商业空间,业主们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百货公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艾略特 哈沙德,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洋文化传播模式的反思等等主题。这些相对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个
国内部系统论述历史环境保护的著作,2001年底出版至今,好评如潮,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文献。结合进展,推出第三版。优化结构,增补内容,部分图表进一步优化、调整,相关数据更新至2021年7月底。 本书系国内部系统介绍遗产保护的专著,现已成为国内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文献,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目前一部分国内院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全书共分十四章,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第四章法国、意大利的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第五章美国的历史保护与税收政策及规划控制,第六章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第七章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比较,第八章建筑遗产保护的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和附录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 此次出版的丛书第二辑 《风月沉香一条街》涉猎范围是上海南京西路沿路的24栋近代历史建筑。 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阿科米星十周年出版计划 作品集,阿科米星的主持建筑师们秉持知行合一的精神,均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与研究经验。他们意识到快速城市化和全面市场化是实践的语境,纷繁复杂的中国城市(城乡)现状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自己身处其间,无法忽视的日常环境。他们工作的动力是在这样的实践环境中试图发现一些建筑学的新经验本书精选15个作品,全面展现事务所在过去十年间的实践成果。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作为 北大园林 系列丛书的册,《败壁与废墟》主要以红砖美术馆建筑和庭园的设计和建造,呈现作者对建筑设计的思考,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和实践,所涉及的讨论话题包括建筑与庭园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 大巧若拙 因物不改 等设计理念, 宛自天开 的造园步骤等,以及一篇由专业内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共同参与的论坛实录。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思想轨迹,在日常和传统文化中找寻非常基本的东西,并用一种朴素的关联性,在实践中表达出来。增订版新增的 补园后记 部分几乎构成了全新的一章,呈现了红砖美术馆后续的加建和改建部分的设计意匠,补充了一些将近10年后的庭园部分的图片,呈现了园林经过时间晕染后的韵味。
《阅读柯林 罗的拉图雷特(王骏阳建筑学论文集)(精)》收录了建筑理论学者王骏阳教授自2005年以来陆续写成的关于柯林 罗(Colin FrederickRowe,20世纪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研究的文章,其中既有译著的导读,也有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既有教学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也有会议发言的后续成文。
使用后评估(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尽管使用后评估在西方的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二十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使用后评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使用后评估源于设计研究人员对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是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使用后评估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连结点,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闭合体系的关键一环。使用后评估促进了建筑环境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与建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使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