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本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理念,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巴黎、柏林、巴塞罗那、哥本哈根在内的十余个欧洲主要城市的几十个城市更新实践项目,涵盖建筑改造、旧城更新、城市转型等多个领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欧洲城市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城市功能进行更新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对其他大城市的改造将会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使城市能够把自己的发展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的城市发展框架,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未来。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作者自1982年起,先后在建设部设计局、建设部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两项*博士点基金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在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下,经长期专题研究积累,于2000年完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专项学术著作,2002年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2015年完成进一步修订,并补充了进入新世纪后约十年的资料,完成新一版。 作者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点提前到1920年代之末,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建筑史贯通起来,以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为重点,一直叙述到新世纪的个十年。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再现真实历史为主线,对于半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和建筑人物进行了论述,特别注重对建筑作品的介绍,有的并附有多幅图片。作者访问过大量的建筑师,并现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本书深入、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巴洛克这种建筑风格的缘起、背景及特色。总论之后,即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从历史时期、代表人物、典型作品等多角度展开论述,将各具特色的巴洛克建筑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史料翔实,图片丰富,文字简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及参考价值。
本书在深入研究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梳理国家战略层面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一系列红色旅游规划项目相关实践,总结提炼出 红色文化 与 红色旅游 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红色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红色纪念空间的塑造提升、红色历史场景的营造展现、红色经典故事的空间叙事、红色精神文化的教育传承、红色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等。本书内容特色包括如下三点:1、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提出的红色文旅融合规划理论,均是基于近年来笔者主持的系列红色旅游项目实践而总结提炼,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本书涉及项目均成功入选了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发布的60个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榜单,具有较为突出的市场影响力与品牌美誉度。基于规划实践与成功案例总结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编著者们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规划干预的城市项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化城市所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日常城市主义》英文版于1999年首次出版,在业界获得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成为城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典之作。道格●凯尔博(Doug Kelbaugh)将 日常都市主义 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在城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呼吁探索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必须响应日常生活和邻里的关注,并提供在城市社会和政治城市工作的分析和方法框架。日常都市主义提供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但又和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提出关于日常生活概念,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所映射的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而当下我国面临着对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认知的缺失、建成环境成长机制的匮乏、管理尺度的重新界定等等均难以为现阶段规划管理和实践活动提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威廉J R 柯蒂斯的这本著作《勒 柯布西耶:理念与形式》(原著第二版)从他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开始,探索了他的一生,详细展示了勒 柯布西耶对于建筑坚韧追求的过程,阐述了柯布在创作其建筑作品时所处的境遇和意图,并介绍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与意象。 故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瑞士,年轻的夏尔 爱德华 让纳雷(勒 柯布西耶的原名)出生并成长于制表中心的小镇拉绍德封,早年由他的老师夏尔 莱普拉特尼耶,他接触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一些影响,他的*次建筑实践是一个结合基本形状的追求和沉浸于 杉树的民间传说 的地域主义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19世纪成形的小镇里对迅速消失的农民价值的怀旧。让纳雷出生时间足够晚,使他能够越过浪漫主义的迷雾,去回顾当时的 山地 根源。 之后,随着让纳雷到土耳其、希腊以及意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共15万字,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国有设计院的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0-1965、回到正常轨道:1972-1995、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援外工程、以及结论。本书是部研究中国建筑设计院发展历程的中文学术专著,系统审视、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设计院成立的历史背景,各个历史阶段的改革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不平凡的成绩,有助于业界读者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体制和模式,以及建筑创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有伦敦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面向全球公开发行,该书的出版受到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斯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的推荐。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勒 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