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根据行业标准《城镇供水行业职业技能标准》CJJ/T225-2016要求,系统阐述了自来水生产工、化学检验员(供水)、供水泵站运行工、水井工、水表装修工、供水调度工、供水客户服务员、泵站机电设备维修工、仪器仪表维修工(供水)、供水管道工和变配电运行工等10个供水行业重要岗位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理论及现代专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供水行业调研成果,融汇了作者们多年实践经验的精华。我们相信,随着城镇供水行业职业技能系列培训教材的出版,必将对全国供水行业职工的职业技能、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FIDIC,即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文音译为 菲迪克 ,是国际上*有权威的被世界银行认可的咨询工程师组织。2017年12月FIDIC正式发布了与99版相对应的三本新版合同条件,分别是: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红皮书)、生产设备和设计-建造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Plant and Design-Build)(黄皮书)和设计-采购-施工与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银皮书)。本书包括20篇以上FIDIC 2017版合同条件系列分析文章,重点在于解析2017新版FIDIC合同条件,供国际工程合同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参考学习。
本书是关于注浆工艺学的专著。全书共分9章。其中,第1章简要介绍了浆液的基本性能;第2章全面阐述了注浆材料的分类;第3章对注浆机理进行了分析;第4章论述了注浆技术应用的类别;第5章对盾构施工的壁后注浆特别是双液注浆作了系统介绍;第6章讨论了注浆所用的主要设备;第7章列出了常用注浆材料的配方;第8章是注浆效果的检测方法;后第9章给出了注浆工艺在各个领域的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不仅反映了近年来注浆技术的进展和工程应用实例,内容也涵盖了注浆技术的所有重要部分,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地下工程、地铁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基桩动力检测技术的专著,系统分析桩基工程动力检测技术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工程实例加以说明。全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基桩动力检测的一维波动理论基础及其应用限制条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波动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基于动态力学性能测评的冲击测量仪器选配,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测试与波形分析,短持续高应变动力测试与波形分析,锤与桩-土体系的匹配与长持续动力载荷试验,基于能量和位移的桩周岩土阻力发挥性状分析与计算。
本书着重于Minecraft(我的世界)这款计算机游戏的建筑向玩法,针对生存以及各种风格向的建筑做出详细介绍及教学。使新手玩家更容易适应这款游戏的建筑玩法,让老玩家有能力建造出更出色的建筑作品。本书为国内Minecraft建筑圈各类风格建筑领域的优秀玩家编写,为读者带来从入门到精通的详尽建筑教学。
本书篇由龚旭峰撰写,聚焦疫背景下的企业营、一体化专业集群打造、技术创新、社会责任承担等,着重分析万喜共享协同战略。第二、第三篇由卓勇良撰写,分别从多层面分布式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全产业链及其资本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特点等方面,讲述西班牙ACS聚焦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的资本战略;从企业基因、开发有用及令人愉悦的产品和服务、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共同创造与共同生存的融合发展等维度,展现大和房建开放式人居全产业链发展。第四篇由吴可人撰写,从实施 共同加速至22 战略计划、以欧洲市场为主优化全球化布局、以基础设施为纵深拓展业务板块、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塑造 雇主 企业形象等方面,阐述奥地利斯特拉巴格的创新产业链价值链扩展战略。第五篇、第九篇由明文彪撰写,分别从崛起和争斗、业务和市场、
《数字建造》丛书分为导论、设计卷、施工卷、运营维护卷和实践卷,共12册。丛书系统阐述了数字建造框架体系以及建筑产业变革的趋势;全面探讨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和智能化运维等关键技术及应用;还介绍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和上海主题乐园四个工程实践,全方位展示了数字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效果。 数字建造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建造不仅是新的建造方式,更是新的建造体系。本书作为数字建造丛书的导论,试图构建数字建造框架体系,即以现代通用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建造领域技术为支撑,实现建造过程一体化和协同化,并推动工程建造工业化、服务化和平台化变革,从而交付以人为本的绿色工程产品。按照这一思路,全书内容包括:数字建造的兴起
本书是基于2017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以开放条件。功能适宜、价值阐释、业态选择、社会服务、工程技术、运营官管理等七大要素为纲领,选取各地文物建筑开放的优秀案例和典型做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解读,一方面便于社会各界理解和使用《导则》,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本书推动文建筑保护利用经验和模式的复制推广。
本选题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从力学原理出发,由点到面,分析归纳通用设计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作品介绍,着眼于作品背后的深层设计原理,希望能为专业设计人员提供确实有益的技术指导。选题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近5年来有特色的工程项目共10余项,既包括大型复杂工程,也有结构设计有特点的常规项目。按复杂项目、大跨项目、高层项目、特殊项目等类型归类总结,进行评议与讨论,分析整理设计思路,总结得失。项目包括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亚投行总部永久办公用房结构设计、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结构分析与设计、植物博物馆工程主馆屋盖结构初步设计(木结构方案、铝结构方案)等。
本书围绕*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JGJ/T 429-2018、《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以现场施工图片和漫画的形式来诠释《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力求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读15类易发频发事故的控制点。本书主要解决以下5类问题: 1、《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JGJ/T 429-2018中的难点释疑和被忽视的重点内容介绍; 2、结合案例讲解建筑施工高处作业、起重机械、高支模、脚手架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论证技术要点与安全技术交底、责任划分及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检查与控制管理要点; 3、分析建筑施工各类危险源控制关键技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以及控制、减少和消除重大伤亡事故对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并重点解
本书从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政策、消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内容和方法、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内容和方法、特殊消防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附有实际案例,以期能够为从业人员尽快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提供帮助。本书主要为满足一线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需要,侧重政策实施和技术实现。 第1篇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与验收政策:第1章 绪论,第2章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与验收政策解读,第3章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与验收法规体系。 第2篇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技术:第4章 审查方法,第5章 建筑类别与耐火等级审查,第6章 总平面布局审查,第7章 平面布置审查,第8章 建筑构造审查,第9章 安全疏散审查,第10章 建筑装修和保温审查,第11章 灭火救援设施审查,第12章 建筑防爆审查,第13章 防烟排烟系统及供暖、通
本书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历史,各历史阶段佛教艺术特点、佛寺建筑特点,重要的佛殿、佛塔建筑形式及建造技术等。发展历史部分,将佛教建筑的演变融入到时代背景,政策制度以及古人对佛教的接受传播程度中,清晰展现了佛教建筑是如何演变成今日形态并使人能够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佛教建筑特点诠释部分,先对佛教中的诸多名词释义,再带入到佛寺布局、佛殿佛塔的建筑构造中。本书建立了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物质展现这一理念,强调在研究和修缮遗产建筑时应该格外重视遗产建筑的文化本源。
ArchiCAD是源自欧洲的BIM软件,至今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是欧洲市场占有率的建筑BIM软件。 近年来行BIM精细化设计,引导建筑行业从粗放向精细化发展方向的转型,其中BIM技术就是这次转型中必要的技术实现方式。 过去几年国家的BIM发展方向大都以指明方向想发展为主,随着这2-3年的市场发展和对BIM设计概念的普及,国家的发展方针也有了更明确的指向,那就是要更多能够落地实现的技术手段。 区别于一般BIM教材,从正向设计的方式入手讲解BIM在真实项目中,如何进行多专业协同配合,让真实项目落地。 BIM是替代传统二维CAD的设计手段,BIM不是翻模工具,模型只是我们实现数字化建造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终目的。一切将BIM作为翻模工具的认知都是对BIM设计理念的误解。
围绕 经济地理空间重塑 这一核心问题,本书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机制解释框架,并以国外经济地理空间的演变历程进行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从全国、长三角城市群两个空间尺度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济地理空间演变特征,验证等级化、网络化、地域化三种力量在经济地理空间重塑中的作用机制,从而对解释框架进行验证。本书共分为九章。
本书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的技术体系、标准化设计技术、智能生产技术、精益建造技术、结构配套产品、一体化协同技术以及工程示范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共8章,主要内括:绪论,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标准化设计技术,智能生产技术,精益建造技术,配套产品开发及应用,一体化协同技术,工程案例。本书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可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为设计、生产、施工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本次研究内容重点是探讨文物建筑维修工程与开放利用深度结合的方法与模式,收集整理国内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详细地剖析和深度地解读,为文物保护管理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有效推动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文物部门乃至社会更加深入地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助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案例的展开以图文并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特别需要深入对管理者、设计者、施工者、使用者、访客进行调查,需要在地方文物部门的协助下获得设计文件和工程竣工资料。技术路线方面采用详细深入解读的方式,而不是简单介绍。对文物维修和工程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性修缮、价值发掘、技术路径选择,以及实施过程重点部位工程技术做法等进行详细的展开。同时也会对使用效果进行介绍。本次案例选择不受建筑类型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