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研究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的诸多测试手段,包括了量热法、化学收缩法、X 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固体核磁和氢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压汞法以及激光衍射与气体吸附等测试方法和技术。这些测试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既包括材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分子原子尺度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表征,又包括材料孔结构、颗粒形貌和尺寸分布等微米和亚微米尺度的聚集态结构表征。书中提及的诸多测试技术可用于水泥水化、体积变形乃至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等的相关研究中。本书论及仪器测试原理、制样中的注意事项、测试结果分析举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手册性参考书。
本书针对现代混凝土材料组成和土木工程结构的特点,采用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作用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从混凝土原材料分析、配合比设计、生产控制,以及施工的环境、工艺、现场质量控制和验收的各个环节,阐释施工期裂缝产生的机理和风险预测模型,介绍施工期裂缝控制的新材料、新技术;结合数值计算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论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了集材料-设计-施工-检测于一体的现代混凝土结构早期变形与收缩裂缝控制方法,并结合我国轨道交通、桥梁、水利等重大工程的具体应用案例,验证了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效果。
本书系统介绍了超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的理论基础,材料、构件和结构的性能,以及工程应用。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ECC的微观力学及设计原理、ECC的制备工艺、ECC的力学性能、ECC的本构模型、ECC结构构件的强韧性、ECC和R/ECC构件的耐久性能、ECC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ECC的工程应用和多功能ECC。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薄壳是工程领域的关键承载部件,对其开展轻量化设计是高端装备研制的永恒主题。随着尺寸大型化、构型复杂化、承载重型化的发展趋势,薄壳结构模型规模、变量数目及非线性程度均大幅提升,导致其结构设计同时面临模型、分析与优化三重复杂度挑战,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结构优化难题之一。本书作者及其团队长期从事工程薄壳稳定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多型航空航天装备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本书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在工程薄壳创新构型优化设计方法、工程薄壳代理模型优化方法、曲筋变刚度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考虑缺陷的工程薄壳鲁棒性优化设计方法、后屈曲可靠度优化设计方法、工程薄壳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软件等研究成果,包含拓扑优化、代理模型优化、可靠性优化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并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工程薄壳智能设计、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26章。上篇主要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基础知识、混凝土普通减水剂、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混凝土早强剂、混凝土缓凝剂、混凝土泵送剂、混凝土防冻剂、混凝土速凝剂、混凝土膨胀剂、混凝土防水剂、混凝土阻锈剂、混凝土矿物外加剂、混凝土其他常用外加剂;下篇主要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防水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道路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水工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轻质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在清水混凝土中的应
由穆惠民、张泽、庄严主编的《新型水泥装备技术手册(精)》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现代水泥生产各种 技术装备的安装、调试、运转、维护与修理工艺、方法和经验。手册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备分类,以水泥装备为主,包括了主要零部件要求、运转要求、装配和安装要求及其工艺技术。由于本手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能操作为重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部具有模块化、层次化、专业化和 化的方向手册。 本书共12章,主要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装备为主,不仅是一部具有 水平的安装技术工具书,也是一部职业技能教育考核、培训鉴定工作的大型手册,目前在 具有较高的性和实用价值。 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具有 性、可靠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水泥工业科研、设计、大专院校、安装调试、经营管理和用户等部门
本书探讨了如何 好地理解混凝土外加剂,以及如何 好地使用它们。通过理论阐述和应用实践,系统介绍了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硬性胶凝材料以及化学外加剂。 全书分为五篇。分别是硅酸盐水泥与混凝土的基础知识;外加剂化学与物理背景知识,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什么是化学外加剂,通过何种机理改善新拌以及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及其相关性能和应用;两种必须使用外加剂的特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对外加剂的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生产、研发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探讨了如何 好地理解混凝土外加剂,以及如何 好地使用它们。通过理论阐述和应用实践,系统介绍了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硬性胶凝材料以及化学外加剂。 全书分为五篇。分别是硅酸盐水泥与混凝土的基础知识;外加剂化学与物理背景知识,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什么是化学外加剂,通过何种机理改善新拌以及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及其相关性能和应用;两种必须使用外加剂的特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对外加剂的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生产、研发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使用。
《高技术混凝土材料》是“ 化工材料关键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 本书提出高技术混凝土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构建 为科学的研究体系和评价方法。高技术混凝土材料的范畴包括: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高性能复合结构混凝土和新型功能混凝土材料。本书以著者团队30多年来围绕高技术混凝土材料所开展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为基础,系统阐述高技术混凝土用关键原材料特性及其作用机理;全面介绍材料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的新方法;总结研发创新思路和技术特点,形成从混凝土原材料制备到应用全寿命周期过程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全生态化和新技术化体系。 《高技术混凝土材料》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广泛的实用性,适合从事材料、化工领域,尤其是建筑材料领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王安岭主编的《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绿色生产手册(精)》依据 标准规范、科研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概述,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硬化后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与合格验收,混凝土结构实体的质量检验与验收,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绿色生产与评价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力求从适用角度出发,结合高强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重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等大量配合比设计和工程实例,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施混凝土全过程质量控制与检验的要求和方法。为适应混凝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还给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绿色生产与评价相关技术内容,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 丰富的竹资源和**世界的竹材加工技术,研究如何科学地将竹材推广应用于建筑工业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吸湿性植物纤维有机建筑材料,热湿学问题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本书开发“建筑用竹”热湿学模型,开展竹材、竹材构造和建筑系统研究。《BR》 竹材热湿性质研究。 系统地对原竹和竹材工业化利用典型产品进行三维物理性质测试,获得完整的热湿性质参数;量化竹材生产工艺、基本物理性质、热湿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为热湿性质为导向的竹材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BR》 竹材构造与建筑系统热湿性能研究。构建竹材构造与建筑系统性能研究模型,以全年HVAC需求、室内热湿环境、构造热湿场、构造霉菌生长指数为性能指标,系统地对竹材建筑系统与构造设计参数进行因子影响分析;为热湿性能导向的竹材建筑系统与构造
本书是《水泥与混凝土科学技术5000问》的第9卷,介绍了混凝土原料、配合比、性能及种类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混凝土基础知识、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外加剂、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种混凝土等。书中共有条目457条,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相应领域生产和科研中的多发和常见问题,内容丰富实用。 本书可供水泥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参考用书。
本书针对现代自密实混凝土面临的使用效能低、环境负荷大、协同设计难的问题,深入探讨了低碳自密实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基于复合颗粒堆积理论,研究了可压缩堆积模型及其修正模型,阐明了多粒级微粉体系、骨料体系颗粒复合堆积的复杂性机理,分析了堆积密度与塑性黏度、屈服应力关联影响规律,提出了全材料尺度颗粒最紧密堆积低碳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方法,最后对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低碳自密实混凝土多性能预测及协同设计进行了介绍。本书对于推广应用低碳自密实混凝土、促进现代土木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等单位资助的研究成果。《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共10章,内容包括:桥梁结构性能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材料概率退化模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既有桥梁承载力估算方法,既有桥梁破坏性试验,服役桥梁车辆荷载效应随机过程模型,服役桥梁承载能力可靠性评估及寿命预测,服役桥梁正常使用可靠性评估及寿命预测,以及维修加固策略决策优化。
本书探讨了如何 好地理解混凝土外加剂,以及如何 好地使用它们。通过理论阐述和应用实践,系统介绍了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硬性胶凝材料以及化学外加剂。全书分为五篇。分别是硅酸盐水泥与混凝土的基础知识;外加剂化学与物理背景知识,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什么是化学外加剂,通过何种机理改善新拌以及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及其相关性能和应用;两种必须使用外加剂的特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对外加剂的展望。本书可供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生产、研发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使用。
随着我国公路大规模建设的完成,我国道路交通发展正由“以建设为主”转变为“建养并举”的发展模式,其中沥青面层在结构性能修复过程中产生的铣刨料再生利用成为新时代绿色交通的重要命题。 本书围绕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冷再生关键技术问题,从原材料、混合料性能到路用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全方位梳理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对冷再生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乳化沥青作用原理与制备、回收沥青路面旧料性能、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微观结构特征、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及其离散元仿真分析、加铺结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以及乳化沥青冷再生的工程实践。
本书是《水泥与混凝土科学技术5000问》的 0卷,介绍了混凝土施工、病害处理及砂浆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混凝土病害预防与处理、砂浆品种与配比、砂浆性能与生产及施工等。书中共有条目415条,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相应领域生产和科研中的多发和常见问题,内容丰富实用。 本书可供水泥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参考用书。
《现代混凝土理论与技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现代混凝土各项关键技术性能及在多场因素耦合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损伤劣化时变特征,初步建立了服役寿命预测模型,揭示了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服役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描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的时变特征及其与宏观行为的本构关系。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制备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便于科学高效应用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的实施。
科技木(重组装饰材)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英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国家先后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在木材染色、仿生设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香港维德集团于上世纪80年代实开始进行科技木研究与开发,在最早实现了科技术产业化生产,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天然林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如何对林木资源,尤其是稀缺珍贵树种木材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和替代利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木材加工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科技木是一种新型木质复合装饰材料,它主要取材于普通或速生树种木材,如杨木、泡桐等。这些树种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短,易于实现产业化人工种植,充分开发利用能有效地解决天然珍稀树种木材的供需矛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