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模态分析理论是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诊断和调控的基础。本书介绍了作者在桥梁工作模态测点布设、辨识分析和异常诊断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绪论、模态识别理论基础、桥梁振动响应测试理论、桥梁模态辨识分析理论和桥梁模态异常诊断理论。书中各章联系紧密、相互贯通,既对建立的模态测 辨相和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也对研发的工程软件及其应用案例进行了细致解构,还对经典的模态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力图使这一相对晦涩的分析理论易于读者理解和运用。 本书可供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建议整体为三个篇章,第一篇是对于冬奥会的总体要求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调研,目的是提出问题,把读者带入设计语境。第二篇则是基于调研和冬奥总则,结合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提出设计导则(原则),导则提出一方面是具有普适性,可以供后来者参考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本土性,凸显我国特色,本篇目的将设计理念,价值导向传达给读者。第三篇则是成果展示,进一步凸显设计导则的落地,将一些实际成果、使用反馈、设计亮点和实际做法进行展示,勾起读者实地探寻冬奥村的兴趣。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抗震设防要求,近年来我国中、高烈度地区城市超高层建筑多采用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由于连梁的耦合作用与双重抗震防线机制,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在强震作用下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尽可能小的墙体厚度满足高轴压、高延性和良好耗能的需求,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力学、施工、成本等各方面的综合最优。本书首先围绕建筑抗震基本理论介绍目前常用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高层建筑联肢剪力墙研究进展,然后采用试验验证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及基于螺栓连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介绍基于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有限元软件验证考虑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基于几何参数优化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多个工程实例对
工程可靠性理论是现代结构设计的基础。不同于国内外同类学术著作,《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从“工程系统中随机性的传播”这一全新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内容包括:结构作用及其建模;作用随机性在结构中的传播;材料性质随机性在结构中的传播;结构构件可靠度分析;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结构整体可靠度分析;基于可靠度的结构设计等内容。考虑到《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宜同时用做研究生教材和供工程师学习、应用,《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加入了必要的分析实例。
本书共分为四篇(16章),重点阐述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解析求解、数值模拟、响应实测以及设计与评估。书中重点介绍了层状弹性/黏弹性体系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求解、轮胎-路面交互作用下路面结构数值模拟分析、基于光纤测试技术的路面响应实时监测、沥青路面结构-材料按功能一体化设计与性能评估等研究工作。本书可供从事道路和机场工程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收录了首届全国钢结构行业数字建筑及BIM应用大赛的55个获奖项目,详细介绍了在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钢结构工程、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银川丝路明珠塔、郑州大剧院等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是我国钢结构行业部关于BIM大赛的作品集。本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参考价值,可为推进数字建筑及BIM技术在建筑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深化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实践,创新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定帮助。
本书汇集的设计案例自2002年到2022年,横跨我国高速发展的20年时间,涵盖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形体建筑类型,是21世纪以来中建西南院结构专业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集。 本书收录了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复杂形体建筑的项目共计22个,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建筑特点、结构体系与计算分析、专项设计和建成效果,并对项目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一一展开,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此外,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结构理念、材料选择、技术创新等也进行了阐释,力求完整还原项目的设计全貌与关键细节。
本书基于珠三角地区历史文脉的研究,从宏观的聚落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微观的构造层面,探析了传统绿色智慧的脉络体系;并从遮阳、通风、隔热、防潮、防台风等关键要素出发,提炼建筑创作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紧扣珠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特征,提炼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同时,针对该理论、方法,进行了示范性建筑与验证性建筑的检测,并针对示范项目、验证性项目的“能耗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等关键指标作出相应的论述。
深坑是日本侵华期间为修筑工事征集中国劳工采石,形成的人工石坑,废弃多年。坑深约70米,长约400米,宽260米。 本著作全面介绍深坑五星级酒店的设计、施工技术,变废为宝,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 本项目比较特殊,与地上建筑的建筑物理环境、建筑设备选型和设计不同,与普通的地上建筑施工技术不同。 的美国《 地理》杂志全程跟踪酒店建设进程。 本著作拟分为18章,从建筑方案设计、绿色设计、建筑环境保障、深基坑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安全、日常垃圾处理、建筑防水、BIM技术综合应用、抗震设计与施工、结构设计与施工、混凝土泵送及裂缝防治、岩体爆破与环境保护、智能化管理、 气候条件建筑应对、极小概率事故预防等方面展开介绍,形成特殊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总结,为人类建筑史留下光辉一页。
The main technical content of this standard covers: 1.General Provisions;2.Terms and Symbols;3.Basic Requirements;4.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for Operation Period;5.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Period;6.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for Bui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eriod.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5.建造及拆除阶段碳排放计算;6.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计算。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木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及趋势、材料选用、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抗风设计、建筑防火设计、防护与维护设计、建筑舒适性与节能、装配式与信息化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等。结合现行 标准和 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结构用木材及工程木制品、构件与连接设计方法、结构体系选型与设计原则、结构抗风与抗震设计和建筑防火设计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现代木结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以及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其他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用书。
曾几何时以单调灰色“火柴盒”面貌示人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与衰败的城市景象联系在了一起,而今装配式住宅建筑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复兴。可追溯至19世纪的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和现代施工方法,推动着装配式住宅领域持续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兼具美学和结构功能性的新型建筑类型。 从温哥华、纽约到伦敦和柏林,再到阿斯塔纳和新加坡,全世界每个角落随处可见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身影。相较于以往任何时期,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与影响力都无与伦比。在欧洲 的城市——莫斯科, 初预制装配式建造方案仅作为廉价住宅的应急方案。令人惊讶的是,而今这种建造方案在其他 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 住宅建筑的营建。催生和演化的一系列生产和装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住宅建筑领域。特别是,注重效率、可持续性,以及市场适应性,同时还有相匹配
本书系统阐述了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理论、技术和装备。全书共分6篇,包括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工程概述、砂卵石地层盾构压力平衡掘进与渣土改良技术、可输排粒径砂卵石地层盾构开挖理论与长距离高效掘进技术、不可输排粒径漂石地层盾构开挖理论与碎石掘进技术、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地层位移变化特征与精准测控技术、工程案例等内容。 本书内容新颖,技术全面,针对性强并有工程实践,可作为隧道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科研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
本书基于珠三角地区历史文脉的研究,从宏观的聚落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微观的构造层面,探析了传统绿色智慧的脉络体系;并从遮阳、通风、隔热、防潮、防台风等关键要素出发,提炼建筑创作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紧扣珠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特征,提炼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同时,针对该理论、方法,进行了示范性建筑与验证性建筑的检测,并针对示范项目、验证性项目的“能耗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等关键指标作出相应的论述。
本书基于珠三角地区历史文脉的研究,从宏观的聚落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微观的构造层面,探析了传统绿色智慧的脉络体系;并从遮阳、通风、隔热、防潮、防台风等关键要素出发,提炼建筑创作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紧扣珠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特征,提炼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同时,针对该理论、方法,进行了示范性建筑与验证性建筑的检测,并针对示范项目、验证性项目的“能耗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等关键指标作出相应的论述。
超高层建筑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和科技实力的象征。超高层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集约化,土地利用率高, 垂直发展, 能集中展示现代科技实力, 形象突出,往往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地标性建筑, 特别是在商业密集的区域, 可以充分体现其优势和特点。但不可否认, 超高层建筑的性质也注定了建筑造价高, 对安全性、保障性的要求远超于一般高层建筑。随着建筑高度的进一步升高, 特别是建筑高度超过250 m的超高层建筑,会带来许多高层建筑没有的特殊要求, 并使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高层建筑中看似一般的技术问题, 在超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度超过250m的超高层建筑中,就会变成需特殊处理的技术问题, 有许多问题或是现行标准规范尚未 覆盖的内容。 因此, 本书将结合华东院众多超高层建筑设计项目,重点探讨250m及
本书是作者自2003年开始从事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研究的成果总结,是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受力分析与试验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书中阐述了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在不同荷载下的基本力学性能与试验研究成果,从试验模型提出、室内试验、理论推导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共6章:绪论、简支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抗弯性能、预应力组合箱梁滑移性能研究、连续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抗弯试验及分析、预应力组合箱梁受扭及弯剪扭复合性能研究、预应力双箱组合梁结构受力性能试验与剪滞效应研究。本书对60余根预应力组合箱梁结构复合受力的试验结果、受力机理及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本书提出的受力过程中预应力损失与增量的计算公式、界面滑移的计算分析模型与公式、复合受力下弯剪扭相关性方程等,已经被编入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