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专辑涉及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FRP和复合建筑结构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建造技术等。特别是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和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将是论文专辑的重要内容之一。本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编制,集成集团综合技术力量,汇聚院士、大师和众多专家领衔编写的一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指导型书籍,《导则》覆盖建筑设计全专业,是从理念价值观入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写的《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含条文说明第3册建筑设备建筑节能)(精)》包括建筑设备和建筑节能两种系列,共收录建筑设备和建筑节能标准共计34本(每本规范后均接排条文说明)。 《
本期共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的是节能建筑。这一篇章介绍了多类建筑,包括学校、环境设施、博物馆等。它们都是与节能相关的。本章节与去年一期的《C3》书中介绍的节能建筑不同,这里所阐述的建筑都将重点集中在技术
杨维菊等人编写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精)》主要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全书共分为19章,第1章绪论,第2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经验,第3章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第4章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绿色建筑没计特点,第5章不同建筑类型绿色建筑设计手法,第6章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第7章绿色照明,第8章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空气、雨、污水的再利用,第9章绿色建筑与景观, 0章绿色建筑与声环境, 1章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2章绿色建筑能耗计算与模拟分析, 3章绿色建筑耗能检测方法,第l4章既有建筑的绿色生态改造, 5章绿色建筑性能的智能设计, 6章 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标准, 7章国外绿色建筑实例分析,第l8章 绿色建筑实例浅析, 9章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具有较
本书是《水泥与混凝土科学技术5000问》的第3卷,介绍了破碎、烘干、均化、输送及环保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原料破碎、物料烘干、输送设备、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库、各类收尘设备、噪声防治、废弃物协同处置等。书中共有条目747条,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相应领域生产和科研中的多发和常见问题,内容丰富实用。 本书可供水泥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参考用书。
本书是n!studio在1990-2006年期间的最重要作品的专集,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装置。在现实中,其根源还要追溯更早的时间,直到我们在罗筑学院学习的时候。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了在1990年以n!studio di arhitettura的名称被世人所知的理念。
面对 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命线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全面提升设施功能与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与实际价值。 本书所述绿色市政基础设施,指在全生命周期内,按照安全韧性、高效集约、低碳节能、生态和谐和智慧服务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运维,对资源和能源高效集约利用,人居与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总体上按“三横”和“三纵”的体系结构进行呈现,“三横”为市政环境、市政能源、市政交通三大板块,“三纵”为市政空间、市政景观、
于2009年,2013年出版的《本土设计》《本土设计Ⅱ》,以及与本书同期出版的《本土设计Ⅲ》,通过大量实践作品系统地阐释了崔鹪诙嗄晟杓剖导过程中形成的本土设计理念,《本土设计Ⅳ》则是以绿色建筑为主,独立成篇,收录了近5年来本土设计创作响应当前 双碳战略目标,全面向绿色建筑设计方向转变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书中全面展示了工程项目中绿色设计的工作内容,从前期策划到环境气候分析,从确立节俭绿色的价值观到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方法,从布局到空间和形态以至到技术和材料的选择,以一批面貌焕然一新的绿色建筑作品诠释了“绿色建筑新美学”。
本书作者作为艺术家、理论家及建筑师,对当代文化中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了深刻思考。书名《建筑原理》中“原理”(principia)一词就是为了向艾萨克·牛顿爵士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致敬,牛顿阐释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本书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建筑、艺术、历史和实践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将建筑历史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原则加以梳理,探索背后隐含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并进行归类整理,便于读者深度解读和使用查阅。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制图精致、文字优美,既适用于建筑学相关专业广大师生和研究者构建对建筑认知—理解—分析的完整知识框架,也适用于设计师和从业者深度理解、细细品味建筑与城市之美、人与空间的互动之趣。
杨维菊等人编写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精)》主要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全书共分为19章,第1章绪论,第2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经验,第3章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第4章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绿色建筑没计特点,第5章不同建筑类型绿色建筑设计手法,第6章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第7章绿色照明,第8章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空气、雨、污水的再利用,第9章绿色建筑与景观, 0章绿色建筑与声环境, 1章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2章绿色建筑能耗计算与模拟分析, 3章绿色建筑耗能检测方法,第l4章既有建筑的绿色生态改造, 5章绿色建筑性能的智能设计, 6章 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标准, 7章国外绿色建筑实例分析,第l8章 绿色建筑实例浅析, 9章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具有较
本书是《水泥与混凝土科学技术5000问》的第3卷,介绍了破碎、烘干、均化、输送及环保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原料破碎、物料烘干、输送设备、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库、各类收尘设备、噪声防治、废弃物协同处置等。书中共有条目747条,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相应领域生产和科研中的多发和常见问题,内容丰富实用。 本书可供水泥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参考用书。
本书作者作为艺术家、理论家及建筑师,对当代文化中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了深刻思考。书名《建筑原理》中“原理”(principia)一词就是为了向艾萨克·牛顿爵士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致敬,牛顿阐释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本书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建筑、艺术、历史和实践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将建筑历史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原则加以梳理,探索背后隐含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并进行归类整理,便于读者深度解读和使用查阅。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制图精致、文字优美,既适用于建筑学相关专业广大师生和研究者构建对建筑认知—理解—分析的完整知识框架,也适用于设计师和从业者深度理解、细细品味建筑与城市之美、人与空间的互动之趣。
本书作者作为艺术家、理论家及建筑师,对当代文化中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了深刻思考。书名《建筑原理》中“原理”(principia)一词就是为了向艾萨克·牛顿爵士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致敬,牛顿阐释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本书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建筑、艺术、历史和实践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将建筑历史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原则加以梳理,探索背后隐含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并进行归类整理,便于读者深度解读和使用查阅。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详实、制图精致、文字优美,既适用于建筑学相关专业广大师生和研究者构建对建筑认知—理解—分析的完整知识框架,也适用于设计师和从业者深度理解、细细品味建筑与城市之美、人与空间的互动之趣。
论文集包括:1.建筑声、光、热环境研究与工程应用。2.建筑声、光、热环境模拟技术 城市环境物理。3.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4.健康建筑及室内环境质量。5. 建筑节能与近零能耗建筑。6.门窗、幕墙节能技术。7.行业相关标准制定与更新。8.建筑物理教学等。
......
......
进入21世纪,创意、创新、创造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管理创新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型经济已经并强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何培养人才,激发全民的创造力,推动华夏文明的复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德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德稻智库丛书”应运而生。 “德稻智库丛书”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德稻大师”撰写,力求深度采集和传承作者的智慧与经验,真实还原“生产力转化为知识,再由知识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正是各位作者严肃对待学术问题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态度,使得这套丛书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期望作者的智慧与经验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收获。让我们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更宽阔的视野、更多
本期共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的是节能建筑。这一篇章介绍了多类建筑,包括学校、环境设施、博物馆等。它们都是与节能相关的。本章节与去年一期的《C3》书中介绍的节能建筑不同,这里所阐述的建筑都将重点集中在技术方面。它们将展示技术是怎样应用在项目中,并且对建筑的整体产生影响的。而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可持续性建筑。现在人们所面临的趋势是社会在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性的未来。而建筑在探索这一方面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筑师设计了更加节能且环保的建筑,他们将创新的理念与技术相结合,不断地研制“绿色产品”,以带来新一波可持续浪潮。
2016年9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20项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的公告(第1323号),本书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英文版。当英文版与中文版出现异议时,以中文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