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节能诊断;4.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5.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6.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7.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改造;8.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9.可再生能源利用;10.节能改造综合评估。 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刘艳峰、王登申编*的《太阳能采暖设计原理与技术》是作者多年在太阳能建筑领域的研究成果积累而成,针对以低温热利用为主的太阳能采暖技术,基于对建筑和设备系统热过程的数学描述,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和实测分析,并侧重于以热量蓄调改善建筑热环境的稳定性,建立技术原理、形成优化设计方法。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建筑中的被动太阳能利用技术为主,介绍太阳能在建筑构件上的光热转换过程、建筑外窗等集热构件的热过程、建筑构件的被动蓄热过程以及对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另一部分以太阳能热水采暖技术为主,分别介绍太阳能采暖集热系统、热水显热蓄热系统和室内采暖系统的热物理过程和设计运行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技术、暖通空调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和太阳能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内容涵盖从典型示范项目推广到城市级大范围节能改造,可为我国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提出科学建议。通过唐山、乌鲁木齐等北方地区4个城市和北京地区既有农宅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示范,总结了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政策和管理经验,可为在全国广泛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基础数据的调查提供参考,为全国大规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节能的意义,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既有居住建筑调查方法,综合改造节能潜力及经济性分析,节能改造技术措施,节能改造案例分析。 本书可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建筑热工、暖通空调技术人员、建筑节能相关工作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为了向中国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管理决策者、技术人员宏观介绍中国建筑节能与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优势和*发展情况以及德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成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共同组织编写了本书。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资料与形象的图片为相关人员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德两国建筑节能现状、节能政策和法律依据与创新制度、节能融资形式与成本效益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与质量控制措施、节能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它将促使我们从事建筑节能事业的专业人员去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经济适用的技术去实现节能和经济收益目标。
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三大巨头之一,首当其冲成为节能降耗的重点改造对象,近年来兴起的建筑节能技术产业为实现建筑降耗带来了福音。《建筑能效评估(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作者孔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编写的。 《建筑能效评估(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概述了建筑能耗现状、特点,建筑节能概念、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系统阐述了围护结构、用能系统节能评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评估、建筑能耗分项计量与实时监测、建筑节能新技术等内容,并对能效评估典型案例做出了分析。 本书为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建筑相关专业选用。同时,本书亦可供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龙惟定等著的《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从阐述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以综合资源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原则与目标的设定,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碳约束的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化方法和区域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利用新能源的区域能源系统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的热电联产系统、地源热泵,以及多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的方法。书中还提出了低品位未利用能源的能源总线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后归结到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各相关评价方法。本书后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能源方式和能源系统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实例加以剖析,并提出思考与展望。全书体系清晰,概念完整。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不是教材,也不是设计手册。书中
本书系统阐述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内容。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与危机管理的关系。第2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识别的相关内容。第3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评估的相关内容。第4章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控制进行介绍。第5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处置的相关内容。第6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危机管理的实际案例。本书适合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规划、设计、管理、施工人员参考。
本书为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大型建筑工程智慧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升华。项目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共同参与。李久林为项目总负责人。本书总结了项目研究与实践的精华,系统总结我国大型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的实践经验,构建新兴信息技术与先进工程建造技术高度融合的智慧建造概念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并在各示范工程中应用示范,形成相关实施指南。本书另精练介绍了、槐房再生水厂工程、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工程、跨永定河特大桥工程等7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智慧建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读者参阅学习。本书附二维码扫描可观看的视频及项目介绍,更加直观生动。
本书共4部分内容,分别为:国外既有建筑概况、标准篇、公共建筑案例篇、居住建 筑案例篇。国外既有建筑概况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既有建筑现状和改造工作进展,重点对这些国家为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或绿色改造出台 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了梳理。标准篇介绍了上述国家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行维护发 布的设计、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故本书对各 个国家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包括:标准制定和发布、评 价指标体系、技术要求、评价等级划分和标准应用情况等。公共建筑案例篇和居住建筑 案例篇共收录了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案例22个,其中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居 住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这些不同国家的典型案例,均从建筑概况、改造前主
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生态取向的城市设计理论发展。本书首先从理论及历史脉络着手,以五种设计维度,勾勒出理论的框架;其次从规划史的脉络来探讨生态城市主义的观念起源,并梳理与批评其理论的发展及典范移转。接着以尺度、流动及设计三个主轴作为主要思路,来引导写作的过程,并逐次展开本书框架。本书后介绍生态系统城市设计(ESD)案例,结合理论及实践的设计,以论证生态城市主义的可操作性及经验反思。
《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一书的再版增加了关于风力发电、家庭节水、太阳能热能发电的新内容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案例研究,鼓励读者思考建筑设计的新方法,将基于矿物的能源需求减少到*限度。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过长期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取得的共识。当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城市和建筑领域,陆续有涉及这些方面的论著问世,这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可持续建筑丛书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国内建筑幕墙从1984年开始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幕墙生产大国。2003年我国生产了约1000万平米建筑幕墙,约占全世界当年用量的2/3左右,到2017年我国建成了约6亿多平方米各式建筑幕墙(包括采光屋面)工程,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还多。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建筑幕墙是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功能为一体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建筑幕墙已成为现代建筑文化、建筑个性、建筑艺术、建筑科学的重要标志。本书主要是节能型建筑幕墙的设计、施工中的安全事项进行总结提炼。
本书选用了44个*完成的建筑范例,它们是当今具有生态环境概念的建筑的*范例。通常,人们认为“绿色”建筑是非主流建筑,而且耗资不菲,设计蹩脚。大卫·劳埃德·琼斯力图纠正这一错误认识。他引入"生态"观念来表达"绿色"的提法,以之形容那些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并且以清晰的策略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建筑。他提示了环境问题如何成为建筑设计的核心,也讨论了环境与节能方式的结合怎样成为建筑设计所必须考虑的要点。 本书介绍性的章节循着生态设计在建筑史中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查科文明的大地穴到现代主义大师的手笔,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低耗能办公楼,向读者呈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建筑师,大卫·劳埃德·琼斯讨论了当今建筑师所面临的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建造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细节设计策略,包括有效地使
为了系统呈现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发 展思路、举措与成效,张文胜、田启铭主编的《城市 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收录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 技发展促进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 中心)的部分研究与实践成果,并按照能源消费现状 与趋势,发展思路,控制增量、降低新建建筑能耗, 优化存量、提升建筑品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住宅产业现代化,’城市减排及建筑节能体制机制 创新这一脉络进行了分类归纳。本书中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主要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摘选及工作报告, 分别用J、R和W表示。为了方便阅读,每篇论文或报 告独立为一节,在每节起始页以脚注的形式,对作者 、成果类型、发表信息、所属研究报告及项目等进行 了标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建 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本书对我国地源热泵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内容包括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状况,国际经验及发展状况,标准、规范及图集;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与评价;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试与评价;典型工程;城市级发展;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力求对我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有一全面、系统的概括,为今后地源热泵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指导。 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节能及地源热泵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无源房屋现定义为:每年*供暖热负荷为每平方米15千瓦小时。 目前,建设无源房屋的热潮正在欧洲特别是中欧兴起,美国亦已建立相应研发机构。德国无源房屋技术研究已近20年,技术日臻成熟,已建造无源房屋住宅、公共建筑等约8000余幢;相比而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基于德国十几年建无源房屋的经验,这本编译著作提供无源房屋功能信息。以及相关的满足要求的建筑构件,建房技术的详细处理办法以及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一些建筑设计项目和经验更把这一题目实践化和具体化。无论是建筑师、设计师还是无源房屋的施工者,都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资讯及实际的经验。 无源房屋的相关书籍已被翻译成7种外语。希望本书能为世界耗能大国之一的节能减排作出一点贡献。 本书可供规划、建筑、设备、管理、施工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等参考
本书是人居环境技术普及读物,具有信息量较大、浅显易懂的特点。作者以适合大众口味的叙述方法,以介绍应用学科的理工科知识为主,还涉及文史哲、艺术、经济、社会学科的内容,提纲挈领地让读者了解有关人居环境方面的知识。 本书从七个方面讲述了人居环境技术,包括:综述;生态环境中的土壤、水和空气;生物环境及应用生态学;气象与气候环境;建筑物理环境技术;中国园林环境与造园技术;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 本书适合建设设计、规划、管理人员及普通读者阅读,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胡姗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佳实践案例/中国 建筑节能发展研究丛书》汇集了近六年的《中国建筑 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中的*佳实践案例,并且为 了配合农村新能源系统的方式的建设,新增了几个农 村新能源案例,共计27个。本书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 三篇,包括:北方城镇供热节能案例、公共建筑节能 案例以及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的设计与运行管理人 员、设备开发人员,以及从事建筑节能管理的政府工 作人员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