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节能诊断;4.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5.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6.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7.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改造;8.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9.可再生能源利用;10.节能改造综合评估。 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刘艳峰、王登申编*的《太阳能采暖设计原理与技术》是作者多年在太阳能建筑领域的研究成果积累而成,针对以低温热利用为主的太阳能采暖技术,基于对建筑和设备系统热过程的数学描述,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和实测分析,并侧重于以热量蓄调改善建筑热环境的稳定性,建立技术原理、形成优化设计方法。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建筑中的被动太阳能利用技术为主,介绍太阳能在建筑构件上的光热转换过程、建筑外窗等集热构件的热过程、建筑构件的被动蓄热过程以及对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另一部分以太阳能热水采暖技术为主,分别介绍太阳能采暖集热系统、热水显热蓄热系统和室内采暖系统的热物理过程和设计运行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技术、暖通空调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和太阳能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建筑所*的《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分两篇:**篇给出了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包括实际的建筑总量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给出了我国建筑真实可靠的实际建筑用能情况。第二篇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建筑能耗的现状、对环境的影响;农村建筑用能可持续发展理念、农村建筑节能适宜性技术,*后给出了农村建筑节能*佳实践案例。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第四期合作项目(简称中日JICA项目)《推进中国住宅节能技术进步项目》的成果之一。作者借鉴日本,结合中国(北京等地寒冷地区)国情,将建筑节能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再生能源利用、检测、评价全过程,内容简明实用,对有效地提高中国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效率,改善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加强中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可实施性,确保建筑节能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本书的主题是城镇住宅节能,是从2010年起确定的按照公共建筑、北方城镇供热、农村住宅和城镇住宅四个方向每年突出一个方向的方案以来,次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北京建工培训中心组织编写的《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施工百问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以建筑节能技术为专题,对工程中所涉及人的各类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主要内容有:建筑节能基本知识、建筑墙体节能技术、建筑幕墙节能技术、建筑屋面节能技术等。《建筑节能技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掌握,起到自学辅导用书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技术培训参考用书。
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对直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进行研究,出台了许多与建筑垃圾减量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少与法律法规配套的政策工具,导致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的动力不足,建筑垃圾减量化政策难以落实,减量化目标依旧没有实现。然而,目前学者尚未认识到政策工具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方面的影响,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中的三个具体的问题:不同政策工具下具体的制度对政府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减量化行为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哪些影响因素来推动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政府利用何种工具更利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的开展。
本书为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大型建筑工程智慧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升华。项目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共同参与。李久林为项目总负责人。本书总结了项目研究与实践的精华,系统总结我国大型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的实践经验,构建新兴信息技术与先进工程建造技术高度融合的智慧建造概念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并在各示范工程中应用示范,形成相关实施指南。本书另精练介绍了、槐房再生水厂工程、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工程、跨永定河特大桥工程等7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智慧建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读者参阅学习。本书附二维码扫描可观看的视频及项目介绍,更加直观生动。
本书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地方现实条件,从自然、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方性建筑中适宜技术的应用:即地方性建筑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适宜技术如何保护和回应地方自然环境;地方性建筑与当地经济条件的关系以及适宜技术如何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地方性建筑与当地文化的关联以及适宜技术如何回应并发展地方文化。书中实例翔实,可供建筑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人员以及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人居环境技术普及读物,具有信息量较大、浅显易懂的特点。作者以适合大众口味的叙述方法,以介绍应用学科的理工科知识为主,还涉及文史哲、艺术、经济、社会学科的内容,提纲挈领地让读者了解有关人居环境方面的知识。 本书从七个方面讲述了人居环境技术,包括:综述;生态环境中的土壤、水和空气;生物环境及应用生态学;气象与气候环境;建筑物理环境技术;中国园林环境与造园技术;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 本书适合建设设计、规划、管理人员及普通读者阅读,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范新主编的《热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新能 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丛书》简要介绍了热泵技术原理 ,重点在于热泵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技术。主要 包括水源热泵(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系统、地源 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工业余热热泵系统、吸 收式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书中没有对热泵及 其系统原理做过多介绍,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向读者 详细介绍了热泵系统怎样与建筑和谐、统一地结合, 并且给出了典型的工程实例。本书的出版可以使读者 借鉴相关工程经验,快速掌握热泵系统与建筑物相结 合的实用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了EA4设计所的发展历程,内容包括:设计策略(应对建筑的城市属性、处理复杂的外部环境、城市设计领域的实践困境、建筑的文化属性、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介绍)及建筑和景观规划的设计项目作品,全面总结了EA4设计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和优秀项目作品。
本书在对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策与模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在河北省唐山市进行的大量建筑调查、现场检测和居民调查分析,紧密结合唐山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规划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既有居住建筑诊断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当前北方采暖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和要点。系统地提出了北方采暖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和政策体系,以及投融资测算分析方法和模式及配套的技术、经济、管理政策框架和思路,为推进北方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本书共分八章,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方法和思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分析、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政策与模式分析
本书基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对万科、招商、锋尚国际、当代节能、朗诗、中鹰集团6家全国知名开发商所开发的低碳楼盘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总结了上述企业低碳地产开发实战经验。全面整合性分析了低碳地产的16种技术,重要的技术实施采用了详细的案例进行剖析,并且有经济效果的评估测试结果。 本书从房地产产业链整合的高度论述了低碳地产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突显了低碳技术、低碳理念在房地产行业推行的重要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业界总结了*的低碳地产实战案例和开发经验。 本书可供房地产开发商、工程技术、营销策划、建筑部供应等相关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从综合被动式设计的基本原理、节能设计与施工、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辅助热源的可持续设计、被动式降温致凉、被动式建筑中室内空气品质的优化设计、被动式建筑的设计与评价及多种生态技术综合应用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其设计理念、原理与方法对开发商、设计师、建造商、管理者以及建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参考,相信他们都能从中获益。
本书根据技术体系应用对象的不同,共设置了四篇,分别围绕办公类、场馆类、住宅类、园区类示范工程的特点,通过总计十四个工程展开介绍。这些示范工程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多个地域,建筑规模从几千平方米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每项示范工程对应的章节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总体特点、技术目标和技术体系,也对技术体系的效果测评、经济性分析和应用推广价值进行阐述,全面展示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推广性,以期提供切实的技术借鉴和引导,通过示范的放大效应,推动城镇建设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进。 本书的架构兼顾了具体工程和技术体系,因此既可供建筑领域的开发业主、建筑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也为高等院校的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之资。
本书对我国地源热泵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内容包括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状况,国际经验及发展状况,标准、规范及图集;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与评价;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试与评价;典型工程;城市级发展;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力求对我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有一全面、系统的概括,为今后地源热泵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指导。 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节能及地源热泵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文集4介绍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成果。重点内容有:《中国建筑节能模式的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A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B绿色建筑与智能化,C绿色建筑生态专项技术,D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E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F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G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工程实践,H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I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J新型外墙保温材料与技术等。内容新颖,技术先进,图文并茂,颇具参考价值,可供建筑设计和科研人员、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建材技术和产品生产人员以及土建类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世界上有很多致力于节能环保的仁人志士,但这当中专注于零能耗建筑的并不多,在这并不多的人群当中能够有所成就、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更少了,比尔·邓斯特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的一个。他不仅仅在英国,而且在其他地方也大力推广他的零能耗建筑理论,而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我也是在这个世纪初听说比尔·邓斯特和他的公司(ZEDfactory公司)的一些事迹,他在中国做了很多关于零能耗建筑的推广工作,通过他在中国的影响我才接触到他、了解到他、感受到他,然后亲自到英国去拜访他。三年前,我专门到他的“BedZED村”看了一下,他一个人能够将很多新的理念推出实用起来,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是不简单。他是一个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同时又能影响他人的一个人。 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梦想,非常值得一读。这里不仅仅在技术方
本书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编写,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本书共包括三篇18章及附录。内容涉及中国绿色建筑理念及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体系、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及部分开展绿色建筑实践与探索的工程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建筑节能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实施,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措施。本书根据我国目前建筑节能工作的实际状况,介绍目前常用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包括目前广泛使用的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现场喷涂聚氨酯硬质泡沫和其他常见保温隔热材料等,内容包括发展应用概况、生产技术、应用(施工)技术、技术性能标准和发展前景等。本书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知识性。全书分为五章,依次为,绪论、保温隔热材料、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屋面及其他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与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保温隔热材料生产、施工、检测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作为课外参考书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