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
1
当代建筑批判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后殖民话语的深刻影响。本书即是对霍米·K·巴巴(Homi K.Bhabha)为建筑话语与建筑实践所做贡献的具体检视。他的那些经常用于建筑分析的概念使得他的工作对建筑师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同对其他创造性学科领域里的专业人士一样。 本书通过聚焦巴巴 受关注的著作——《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以简要的方式阐释了巴巴作品中使用的术语体系——翻译,矛盾状态,混杂性,以及“第三空间”,当然还有“演现性”和“教导性”。前两个概念是全书的基础,以此可以窥见其他术语的理论重要性,这些术语为修正建筑被历史书写的方式、进行理论研究的方式、学校教授的方式还有实践的方式提供了契机。 本书 地介绍了巴巴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有助于挑战关于当代建筑的诸多假设,并且本书是从广
保罗 鲁道夫的设计作品对20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作品潜在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却刚被发现。新一代的学生和建筑历史学家们从他的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重新发现其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保罗 鲁道夫在学术上的贡献重新评估的活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鲁道夫先生的学术遗产和在素描领域中作出的额外贡献,代表了他的全部建筑事业生涯。在州立图书馆和国立图书馆的建筑过程中,鲁道夫先生参与了设计、施工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另外鲁道夫先生还积极支持建筑中心的筹建工作。这些事实都可以用来评价鲁道夫先生的贡献,在对他所做的工作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还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他的设计作品以及他在设计领域的杰出贡献。
《建筑论与大师思想》是一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选定91个条目作为关键词并加以必要解释的专业理论图书。《建筑论与大师思想》的特点在于每个条目的解释都比较长,这是因为执笔者不但从语意上,而且要从建筑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其次,《建筑论与大师思想》不仅便于目录查询或索引查询,而且也便于全书阅读或部分查阅。 在部分“建筑理论的方法与范畴”中,通过建筑理论固有的课题或现代思想的方法概念,展望建筑理论的主题拓展,论述其成果及可能性。第二部分“建筑师的思想”,通过对作为理论家、创作者或实践者的建筑师的“语言”和“作品”的分析,解读其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广泛讨论建筑理论和设计行为或造型构思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联。
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 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景观启示录:吴欣与当代设计师访谈》的采访对象有七位,涉及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景观设计师。全书围绕景观设计的一些思想,环环相扣,并无冗笔。采访的设计者——吴欣教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很好地让被采访者准确谈出其设计的思想精华;被采访大师们都能简洁地凝聚他们思想的精髓。
《靳·柯布西耶全集(第2卷)(1929-1934年)》的工作极为丰富,作品超出了建筑专门领域的局限,呈现为一种启示,通过行动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完好无损。
让·努韦尔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以成熟稳健的姿态去探索经典语汇与现代修辞的融合,将建筑诗意表现得惟妙惟肖。他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不是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风格,这与他的个性化设计手法是分不开的。他频频刷新了建筑语汇,变幻的光影、通透的墙体、含蓄的窗洞以及飘逸的屋顶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表现力。他还采用精粹的修辞策略,以信息、情感、场域为媒介,塑造扑朔迷离的、诗意栖居的建筑。 通过对让·努韦尔建筑创作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西方建筑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我们在了解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轴线、思维模式、时代精神以及所带来的意义信息的同时,恰当地定位我国建筑师的设计理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包括加斯东·巴舍拉、米歇尔·德·塞杜、米歇尔·福柯和亨利·列斐伏尔等——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布迪厄的著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著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资本”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文化资本”来维持其宰制地位。 海伦娜·韦伯斯特著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包括加斯东·巴舍拉、米歇尔·德·塞杜、米歇尔·福柯和亨利·列斐伏尔等——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布迪厄的著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著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资本”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文化资本”来维持其宰制地位。 海伦娜·韦伯斯特著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
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 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 包括加斯东 巴舍拉、米歇尔 德 塞杜、米歇尔 福柯和亨利 列斐伏尔等 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 布迪厄的*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 资本 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 文化资本 来维持其宰制地位。 海伦娜 韦伯斯特*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旨在向读者介绍皮埃尔 布迪厄在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包括加斯东·巴舍拉、米歇尔·德·塞杜、米歇尔·福柯和亨利·列斐伏尔等——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布迪厄的著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著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资本”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文化资本”来维持其宰制地位。海伦娜·韦伯斯特著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旨在向读者介
《现代建筑名家名作系列》旨在进一步挖掘、梳理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建筑作品。或许这些作品对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一切 永恒的建筑 都具有当代性,作者在此提供了大量 客观的 图片,以空间为主线,采取围绕、进入的方式,展示出建筑的形态特征和空间意象,以期让读者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去解读、体验这些作品。截取这些建筑史上的 断片 ,暂时从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窠臼的固定的 历史 理解中解脱出来,在每一个 断片 中去探寻建筑的根源和本质;同时追寻建筑师创作的理念及建筑形态形成的精神结构 即使这些以不可见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们仍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未来的建筑中延续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