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托是芬兰本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虽然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也曾在美国执教,受到过各种流派的影响,却没有盲目地追随他人或简单地模仿某种派,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始终密切联系着芬兰本土的实际情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倡导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阿尔托的地域化建筑风格和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他的成就对我国建筑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选取了阿尔托的18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第1章介绍阿尔托的简历,后一章综合分析阿尔托作品的特点、设计理论与思想渊源。考虑到国内关于阿尔托的资料相对较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得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740幅,力图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对于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尤为重要。
进入21世纪,创意、创新、创造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管理创新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型经济已经并强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何培养人才,激发全民的创造力,推动华夏文明的复兴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德稻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德稻智库丛书”应运而生。 “德稻智库丛书”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德稻大师”撰写,力求深度采集、传承作者的智慧与经验,真实还原“生产力转化为知识,再由知识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正是各位作者严肃对待学术问题、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态度,使得这套丛书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期望作者的智慧与经验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收获。让我们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宽阔的视野、更多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MRY的建筑实践始于1977年,由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查尔斯·摩尔和当时的青年建筑师约翰.乐伯以及巴兹·约德同创建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事务所建立之初就以一系列的公共和私人委托项目而引起关注,而后以1980年赢德国柏林的Tegel海湾项目进入国际视野,事务所就此专注于大型住宅、社区规划以及各种综合城市项目的设计,其一些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的项目使得MRY的注意力转向了可持续性、社会住宅和与之相关的建造实践等问题研究。 这种需求让MRY的工作建立在一种由客户和专家共同形成的复杂团队合作上。自1985年开始,事务所在继与查尔斯·摩尔合作下由约翰·乐伯和巴兹·约德独立领导,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由合伙人与其他一些工作伙伴共同与的联合团队。MRY团队共同的兴趣和激情以一种“社区属性”的本质而催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理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柏涛设计成立25周年之际,我们从上千个作品百余城市项目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0-40个 作品汇编成集,继《柏涛设计1998-2009作品集》后,是柏涛设计2010-2022年的阶段性的总结,读者通过本书可以领略到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较系统地了解到柏涛设计的设计发展过程及其作品的精神文化价值。由视野,对话,作品,人文及活动五大版块所构成的季刊,可谓丰盈饱满,千姿百态。而藏于五大版块背后的企图也暗示着若干的征兆:一是\"字\"——标识着文字记录可以常态化,也是文字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二是\"图\"—— 本体设计欲望的直述和表达。这是建筑师 擅长的;三是\"非 \"——建筑后理论时代的实践和臆想。终究我们所遇到的,只有靠自身的理解来表述;四是\"即时\"——后十五年时间纵轴的 记忆搭建,也是给未来一个交代。
本书首度公开了已故日本设计界元老杉本贵志和他的“ 土豆”团队的41个代表作品,详解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制作细节,通过详尽的剖析引导人们去感受强大的空间感染力,体会“不为设计的设计”所带来的本真之感,审视空间、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活理念。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地区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
进入21世纪,创意、创新、创造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管理创新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型经济已经并强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何培养人才,激发全民的创造力,推动华夏文明的复兴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德稻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德稻智库丛书”应运而生。 “德稻智库丛书”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德稻大师”撰写,力求深度采集、传承作者的智慧与经验,真实还原“生产力转化为知识,再由知识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正是各位作者严肃对待学术问题、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态度,使得这套丛书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期望作者的智慧与经验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收获。让我们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宽阔的视野、
巴顿·迈尔斯在加拿大和美国经历了25年多的实践活动,已经形成充满思想的,精细严谨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公然反抗那些流行着的建筑特征,并且对常规的都市建造设想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1968年到1975年,多伦多是巴顿·迈尔斯崭露头角的用武之地,初,迈尔斯作为戴蒙德巴顿事务所的搭档,随后在1975年到1987年他成为巴顿·迈尔斯联合事务所单独的负责人。在加拿大迈尔斯建设了一个项目实体,正是这一工程明确清晰的阐述了他的城市主义者的信条并且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1980年,迈尔斯参加了洛杉矶邦克山(Bunker Hill)竞赛,这使得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6)。作为开发者小组的主要规划者和主持建筑师,他参加这个耗资10亿美元的洛杉矶市中心复兴竞赛项目,迈尔斯发现自己将与 “全明星”建筑师合作,这些“全明星”建筑师包括西萨·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