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先后在2004年、2014年出版了院五十周年成果集、六十周年成果集。今年是建院七十周年,中规院继续组织编纂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 规划设计》,从2014年以来完成的4800余个规划设计项目中选取435项代表性作品纳入成果集,旨在体现中规院为满足人民需求、落实中央要求、服务地方诉求所做的努力,真实记录中规院在新发展阶段推进规划改革和技术进步的历程,全面展示中规院面向各地区、覆盖各领域的丰硕作品。成果集共分上、中、下三册,内容如下。 上册项目类型主要是不同层级的综合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多规合一 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流域规划、村镇规划、灾后重建规划等。从国家层面看,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规院领衔编制国家
面对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多镇统筹发展的瓶颈问题,本书以“镇村共生单元”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县域镇村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单元划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县域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镇村共生单元,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并从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等四个方面提出镇村空间格局优化方法,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更新七题 北京老城核心区的实践与思考》聚焦于北京老城的城市更新问题,从实践和研究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实践部分收录了柴培根建筑师及其团队在2010-2023年间的七个北京老城更新项目,其中既有街区更新,也有规模、尺度各异的建筑改造,对每个作品采取了按时间发展的线性叙述方式,以表达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化、复杂多样的动态过程的本质。研究部分则是基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2022年举办的中间思库学术活动,对北京的城市更新问题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围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探索。
在北京当前减量发展、既有存量住宅小区成为承载城市居住主体的背景下,面对量大面广、建造时代不一、基础设施不同、居住状态复杂的老旧小区,如何能统筹推进治理更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绿色低碳、激发城市活力,如何能够保证老旧小区中的居民安居乐业,是全社会长期面临的任务。本书依托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的大量实践,系统梳理了北京住区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演进的脉络中研究老旧小区更新的需要与特征,并侧重老旧小区的物质环境更新,对其构成进行了分类梳理,辅以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本书采用了技术指引加实践案例的编写方式,配合以大量的图片、照片,使得老旧小区更新中的众多工作得以生动呈现。
本书在编写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及其对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延续和要求,考虑山区特殊条件,采用“理论+方法+案例”模式,以保持山地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本书共10章,主要包括:绪论,包括山地城镇体系规划背景、概念、研究进展、规划内容及意义;山地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山地城镇化水平预测;山地城镇体系产业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分析及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空间管制;山地城镇体系城乡居民点建设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设施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规划;山地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及成果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 科研 标准》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的组成部分,将中规院2014年以来完成的1000余项科研、标准规范中的部分成果集结成册。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科研项目;下册主要包括中规院自主研究项目、其他获奖项目、标准项目。这些成果只是中规院近十年科技发展的缩影,但反映了中规院人潜心探索、突破创新的 中规院精神 ,是对我们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的集中展示。
本书记述了古代南京从远古时期一直到清末的漫长岁月里的成长、发展的演变过程。着重论述了六朝、南唐、明朝三个时期的都城规划史。南京是体现以《管子》为代表的 天材地利 规划思想的典型。本书结合南京 龙盘虎踞 的山水形胜,着重分析了古代南京的都城规划特色。 南京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本书记述了南京城市走向近代化和引进西方规划设计思想、方法的过程。详细介绍了《首都计划》和《首都大计划》等总体规划,中山陵园等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吕彦直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代规划师、建筑师们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书按时序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城市规划历史的具体内容;对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的规划工作作了概括性的综合叙述,并对有特点的重要内容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理
本书以“双碳目标下城市综合建设技术研究和实践”为主题,收录了在发展高质量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化的城镇建设工作中,关于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 科技成果、发展趋势、成功案例等论文50篇,这些论文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城市建筑中绿色节能、低碳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创新设计和优化建造等方面进行研讨。旨在通过分享 外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新经验、新技术,鼓励城市建设者特别是青年建设者们在工作中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己任,探讨城市建设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技术实施路径,在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探索城市建设的可行解决方案,开拓新发展路径,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本书为2017年“乡村振兴”学术年会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 成果集的延续,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特邀报告、乡村规划 方案、基地介绍等,收录了多位乡村规划专家的报告、乡村规划 作品及基地的调研报告,内容丰富。对持续推进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乡村规划教学研究及交流,积极吸引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和从业人员对乡村建设及乡村规划的关注,提升学习和研究热情,交流并促进研究及规划方法,有积极意义。
本书尝试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式、尺度设计等方面探讨雨水花园空间布局的问题,分析渗透型雨水花园基底构造方式,结合武汉市的降雨特征,探讨适合武汉地区雨水花园的蓄渗构造。提出雨水花园植物对水、光、土壤、养护等的耐适性要求, 多种武汉地区适生乡土雨水花园植物名录,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雨韵园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检验。结合雨水花园实习基地建设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基于建筑屋顶雨水收集的雨水花园营建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书在归纳总结 外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典型平原河网城市面临的问题,论述了苏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体系、系统方案和应用实例。 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有概述、城市与水、城市发展方式的探索与转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创新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制定和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实践。《蓝绿相融城水共生——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总结了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探索了中国平原河网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模式,可为苏州市和其他城市下一步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内容立足于 总体城市设计实践发展趋势与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专业理论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 城市如北京、延安、石家庄、济南、长沙、南昌、海口、东营、马鞍山、新乡等十个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各个城市具体特色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讨论,并在丰富的实践总结基础上,就国土空间规划时代下的城市设计制度建设提出了具有思考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全书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是为 总体城市设计方面的专业参考图书。
《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山-坝耦合效应》以岩溶山地特色地貌单元——坝子作为案例,深入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升级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化模式与机理,以揭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岩溶山地乡村坝子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耦合格局、多元演变模式、功能转型空间演变特征与机理。《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山-坝耦合效应》研究成果丰富了土地利用转型发展理论,为岩溶山地坝子实行合理的多功能利用提供参考。
在北京当前减量发展、既有存量住宅小区成为承载城市居住主体的背景下,面对量大面广、建造时代不一、基础设施不同、居住状态复杂的老旧小区,如何能统筹推进治理 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绿色低碳、激发城市活力,如何能够保证老旧小区中的居民安居乐业,是全社会长期面临的任务。本书依托北京老旧小区 新的大量实践,系统梳理了北京住区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演进的脉络中研究老旧小区 新的需要与特征,并侧重老旧小区的物质环境 新,对其构成进行了分类梳理,辅以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本书采用了技术指引加实践案例的编写方式,配合以大量的图片、照片,使得老旧小区 新中的众多工作得以生动呈现。
郡县治,天下安 ,县级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基本、*稳定的行政单元。县(市)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的基础性层级,也是实现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县域城镇化是以县域为重点自下而上的本地城镇化发展范式,是以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县域城镇化,对于解决 三农 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与人口地域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总书记曾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本书是基于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 中国县域城镇化研究 ,是2013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中国特色城镇
石楠、王晓彬、赵万民主编的《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 战略与山地城镇交通规划建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汇编,集中了参加第四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写的68篇论文。本次论坛主题为“ 战略与山地城镇交通规划建设”,本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深入交流“一带一路”交通规划、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应用,为我国 战略与山地城镇交通规划建设出谋划策。全书共分为“山地城镇交通规划策略与方法”、“山地城镇交通设施建设”、“山地城镇规划建设”、“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四大专题。
“场景”是目前规划设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场景营城”是城市规划领域在中国存量 新阶段,以人为核心,提质生活、转化生态、赋能生产,通过舒适物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技术方法。本书围绕场景营城,介绍了场景理论的来源、 实践经验及在中国的发展,阐述了场景营城的内涵价值、技术体系、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并通过 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场景营城在城市 新、促进消费、生态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多元运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规划、设计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