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城市设计与建筑和规划两者紧密相关,但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是一门把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构图的艺术。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在城市、城镇以及相对城市区域较小的社区中设计和建造公共空间。 针对目前大城市出现的城市聚集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措施,来应对今天大都市中心所面临的许许多多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等方面的问题。回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许多设计概念,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地面扩展。由美国吉迪恩 S 格兰尼和日本尾岛俊雄所合*、许方和于海漪共同翻译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一书论述了地下空问利用的可行方法,它是作为原有地上城市或新建城镇的一种补充,并建议城市设计者用全面和整合的设计理念来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居住、物流系统、通信、健康以及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分十一章叙述.包括:绪论,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及效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地的自然要素\组成园林的人工要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带状公园和绿地\居住区\工业区和废弃绿地的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本书为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高校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等专业的教材获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园林绿地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一般都来自发达国家,是西方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当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时,不少地方又掀起了一股出国学习生态、智慧、低碳城市技术的新高潮,国外的众多企业、设计咨询机构也纷纷打出“先行先试者”、“先进技术的创新推广者”等旗号到中国开拓市场掘金来了。 仇保兴著的《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模式之五)》研究的成果启示是作为农耕文明为悠久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和实践成果,弘扬与传承此类宝贵的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国家积弊甚多的A模式之必由之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书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和编写的。全书分3篇,*篇为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由路基施工技术、垫层及基层施工技术、沥青面层施工技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4章组成;第二篇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由桥梁基础施工、涵洞与墩台施工、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制作、桥梁支座及构配件安装、几种主要桥型的施工方法简介等6章组成;第三篇为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管理等内容。
《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讲述了部分:生长规划的研究背景。包括: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第二部分:生长的城市,生长的规划。包括:生长规划中的城市产业发展案例研究,城市布局的功能、结构与形态,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规划。第三部分:不同视角下的城市及其规划的“生长”。包括:典型城市案例剖析——韩城城市总体布局发展研究,典型城市案例剖析——户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定边为例,基于数学方法的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研究——以洛川为例。第四部分:城市生长与耕地保护。包括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 《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适用于城市规划从业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社会人员。
本书运用产权经济学、制度变迁、土地利用转型等理论,积极围绕 三块地 改革试点的*进展,从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土地利用转型的区域差异为切入点,借鉴其他国家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内涵、实践总结和路径设计层面对如何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唐建平主编的《山东城市规划论文集(2015- 2016)》收录2015~2016年山东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主办、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山东城市规划》会刊中刊登的6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可供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从业者参考。
《城市规划与设计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立足于城市空间这条主线,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入手,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不同编制层次的要求,从理论指导、编制内容、思考过程、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详细展开,梳理了城乡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学用书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开发区”这一中国特有现象,已经迈入新的阶 段。对其发展规律的探求业已蓬勃展开,但是对于其 空间发展的研究还尚未形成体系。郑可佳著的《后开 发区时代开发区的空间生产--以苏州高新区狮山路区 域为例》借鉴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小区域地理 单元为研究样本,建构适于“后开发区时代”城市空 间生产的框架体系,将特定发展阶段特定区域生产力 特征、政策规划、建成环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揭示 了城市空间由“开发区”逐渐向“新城区”演变的种 种特征及其实质。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 筑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者、研究人员阅读研究。
城市形态在历史演进和文化多元的交织影响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城市形态是社会结构的外在反映,今天的城市研究者往往更加关注城市形态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城市问题,这使得关于城市 美 的研究在当代城市形态的讨论中逐渐成为至关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笔者认为,重新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美化运动能够为当下城市在形态美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有裨益的补充。 首先,本书以城市美化运动为切入点:从尽可能全面、客观的角度围绕城市美化运动所主张的城市形态及相关美学等问题展开讨论,避免将 美化 的含义庸俗化。本文分析对比了同时期我国的 城市美化运动 南京规划,并进一步在城市化演进中说明 美化 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延续。 其次,本文以 分形梳理 为手段: 分形梳理 作为城市形态的认知工具和组织工具,
城市设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空间形态与场所营造的理论理解和设计技巧,还要掌握规划控制与设计控制的导则制定与完善能力。《城市设计导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本书力求建立宽广的视角,讲授城市设计的概念、形态、环境、社会与政策等学理内涵,并以此对应形成了本书的五个章节。*章,概论;第二章,基于空间形态维度的城市设计;第三章,基于整体环境关系的总体城市设计;第四章,基于社会空间矛盾的城市设计,第五章,基于城市管制的城市设计。本书编写中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握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观点,突出城市设计知识提供的系统性、综合性;突出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城市设计的政策性内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许多历史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历史城市需要更新改造其破败的历史/旧城区;另一方面,当地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地方都是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的更新政策来达到上述双重目的。不过,这种更新政策在为当地带来巨额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历史城市的固有特征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破坏。翟斌庆编著的《中国历史城市的更新与社会资本》旨在对中国历史城市的更新过程.作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和语境下的分析与解读。同时,针对当前转型期中国历史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作用。
蔓延式的开发如狂潮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领悟了能源、气候变化以及社区营造之间的关系。而回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危机的挑战,需要对好的城市主义、可再生能源、前沿环保技术、绿色科技以及整合的基础设施这多个方面进行谨慎的融合。卡尔索普先生坚信,我们的文化、经济和环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么接下来的50年,变革也会同样剧烈。而《气候变化之际的城市主义》这一本激进的著述也基于这一信念。他在书中用实际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创新的设计策略和前瞻性的政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气候变化之际的城市主义》有力地论证了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土地利用、公共政策以及科技三方面的创新与整合,而并不是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土地利用改革或者某一可替代能源。作者通过其事务所开发的模型模拟了美国2050年的不
俗话说,如果你不做规划,那就准备着失败吧。 诺曼 泰勒、罗伯特 M 沃德*的《21世纪的社区发展与规划》提供了对规划的精辟概述,解释了总体规划的要素,并描述了实现规划的手段。本书采用了北美地区的实践与案例研究。对于学生和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理想的 规划入门书 ,本书可以使他们全方位地理解与规划相关内容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规划师来说,可以将本书当成一本有关规划课题和政策的参考书;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本书可以帮助其理解政府在规划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本书则有助于其参与社区规划。这本书将规划的问题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涵盖了从政策、项目到技术检验和实际案例研究的各方面内容。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对江城这一用于规划实践的虚构社区进行持续研究。这个创造性的模拟练习利用了书中所示的信息,并且让读者在
本书第1篇介绍一系列GIS基础概念,以及GIS 数据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的应用领域、更新方式、数据地理单元等。第2篇通过完成数据准备和绘制专题地图这两项任务,让读者熟悉GIS常用到的三种功能:投影、地理编码和制图,为空间分析打下操作基础。本书的重点部分(第3-7篇)分别就城市基础特征、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社会资源这五大主题展开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探讨,每篇下设若干章,每章围绕一个主题任务讲述GIS 如何辅助规划空间分析。这15项任务(章)的选题源于近年来规划研究实践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人口空间分布、土地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交通设施高效供给、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景观视域共享、社区人口分异、公共市政设施公正分配等。
城市,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从旧时以军事和居住功能为主的防御之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融合了多种物质元素、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的综合有机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每天都在承担着其各自不同的角色,上演着一出出剧目。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环境的指导性规划,它帮助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在日渐提倡人居环境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共识。 受建筑学专业八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启发,在深冬的北京,由我校牵头,我们聚首在一起,准备筹划首届城市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随后,这一提议得到众多高水平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响应,终确定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学院三所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五年级学生组织联合毕业设计,开启了中国城市规划
吴敏*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 》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为目标,以城市绿地 生态空间资源的网络化配置及优化为核心,从 效能 和空间规划布局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 网络 空间增效 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基 于对绿地和城市相互融合而成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 重新界定,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空间效能体系及其评 价技术;其次,提出了绿网空间优化和空间增效的具 体实施途径及其融入现行规划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三 ,探索了一条以绿地生态网络为空间管理手段、以绿 地空间效能增长为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绿地生态空间建 构与管控的技术方法;*后,对以绿地生态网络为引 导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决策体系进行了 架构和展望。 本书适宜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及其相 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