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其周边蔓延,而非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尚处于萌芽中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其中水平表面与横跨大地的基础设施的交织,取代了传统城市中密集、紧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肌理。在这种新的结构当中,景观已不仅仅是公园或花园,它蕴蓄着更多的内涵:从高速公路、受到污染的工业化场地,乃至城市远郊呈爆炸式增长的人口需求。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创造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词,并在本书中,将这一领域内国际*的实践者与理论者集聚起来,捕捉着这一革命性思想的源头、当代背景以及未来抱负。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城市设计与建筑和规划两者紧密相关,但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是一门把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构图的艺术。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在城市、城镇以及相对城市区域较小的社区中设计和建造公共空间。 针对目前大城市出现的城市聚集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措施,来应对今天大都市中心所面临的许许多多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等方面的问题。回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许多设计概念,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地面扩展。由美国吉迪恩 S 格兰尼和日本尾岛俊雄所合*、许方和于海漪共同翻译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一书论述了地下空问利用的可行方法,它是作为原有地上城市或新建城镇的一种补充,并建议城市设计者用全面和整合的设计理念来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居住、物流系统、通信、健康以及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分十一章叙述.包括:绪论,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及效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地的自然要素\组成园林的人工要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带状公园和绿地\居住区\工业区和废弃绿地的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本书为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高校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等专业的教材获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园林绿地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一般都来自发达国家,是西方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当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时,不少地方又掀起了一股出国学习生态、智慧、低碳城市技术的新高潮,国外的众多企业、设计咨询机构也纷纷打出“先行先试者”、“先进技术的创新推广者”等旗号到中国开拓市场掘金来了。 仇保兴著的《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模式之五)》研究的成果启示是作为农耕文明为悠久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和实践成果,弘扬与传承此类宝贵的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国家积弊甚多的A模式之必由之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书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和编写的。全书分3篇,*篇为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由路基施工技术、垫层及基层施工技术、沥青面层施工技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4章组成;第二篇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由桥梁基础施工、涵洞与墩台施工、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制作、桥梁支座及构配件安装、几种主要桥型的施工方法简介等6章组成;第三篇为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管理等内容。
本书以介绍、分析美国MPC社区的规划设计为主,共分成五章。对“经过总体规划的社区”作出定义并回顾了其发展过程;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MPC社区的规划理念及规划原则;集中讨论了美匡IMPC项目的资金运作及项目管理;对当代美国l0个MPC社区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进行了分析。全书内容新颖,资料齐全,图文并茂,可供广大规划决策者、规划设计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规划院校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中包含城市设计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与探讨,以及在特定的城市文脉和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当中推动这些议题与探讨的重要思想。 本书采用了各种研究风格与方式,以大量丰富案例描绘该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芝加哥、洛杉矶、底特律、费城、旧金山、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以及诸如网络城市、亚洲大都市和新城市主义这样的议题。 本书适于将城市作为思考或设计对象的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员阅读。它是一种新型教材,摒弃了传统的提倡对城市形态、设计和理论方面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考察模式。每一个案例都由某一位作者——学者、建筑师或城市设计师——来完成,他们对所研究的城市和时期知之甚详;对不同的城市采取的各种研究方式,能够使读者洞察塑造城市的多样化过程,同时引入一种批判性方法与手段来描绘理论化复杂城市环境。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历史研究者、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和参考。
吴敏*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 》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为目标,以城市绿地 生态空间资源的网络化配置及优化为核心,从 效能 和空间规划布局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 网络 空间增效 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基 于对绿地和城市相互融合而成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 重新界定,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空间效能体系及其评 价技术;其次,提出了绿网空间优化和空间增效的具 体实施途径及其融入现行规划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三 ,探索了一条以绿地生态网络为空间管理手段、以绿 地空间效能增长为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绿地生态空间建 构与管控的技术方法;*后,对以绿地生态网络为引 导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决策体系进行了 架构和展望。 本书适宜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及其相 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
本书第1篇介绍一系列GIS基础概念,以及GIS 数据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的应用领域、更新方式、数据地理单元等。第2篇通过完成数据准备和绘制专题地图这两项任务,让读者熟悉GIS常用到的三种功能:投影、地理编码和制图,为空间分析打下操作基础。本书的重点部分(第3-7篇)分别就城市基础特征、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社会资源这五大主题展开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探讨,每篇下设若干章,每章围绕一个主题任务讲述GIS 如何辅助规划空间分析。这15项任务(章)的选题源于近年来规划研究实践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人口空间分布、土地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交通设施高效供给、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景观视域共享、社区人口分异、公共市政设施公正分配等。
本书以长三角水网城镇为例,梳理了水网城镇的特征,提出了低碳化的网络系统构建程序,并总结了低碳化城镇形态与开发控制方法。可供城市规划专业从业人员或规划管理部门人员参考。
唐建平主编的《山东城市规划论文集(2015- 2016)》收录2015~2016年山东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主办、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山东城市规划》会刊中刊登的6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可供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从业者参考。
本书是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较全面概括与阐述。全书有两部分内容,部分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评估,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化利用、保护和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了资源条件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出了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等。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借鉴参考。
本书以城市农业、永续设计及城市代谢理论为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运用研究性设计、物质代谢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梳理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发展趋势,研究将农业作为关键要素纳入城市人居环境,结合社区原有要素进行空间、技术重构,建设 有农社区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依托建筑、规划及景观设计手法,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对现有社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提出一种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城市 有农社区 理论模型,并阐明其概念内涵、结构层次、系统特征及不同类别。主要分为绪论、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研究历程、有农社区解析、有农社区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有农社区构建模式、有农社区设计与发展策略、研究性设计、总结与展望等八个部分。
本书对《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 Formand NaturalProcess)和《城市与自然过程》(Girles and NaturalProcess)(版)中的多个案例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做了全面拓展和修订,吸纳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新进展。作者对运转中的自然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发生改变进行了讨论,并由此提出一个设计框架,以形成一种替代性的、更接近环境本质的城市视角。本书还通过考察自然和人文过程的根本运作方式,揭示了新的价值观是如何打破平衡,从而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建设性关系。 《城市与自然过程》一书将对城市设计和环境规划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并对发挥城市的潜力,使之在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皆可持续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论文集是由来自全国33所院校的共93篇教研论文中挑选汇集,形成了学科建设、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个版块共71篇文章的文集。
“开发区”这一中国特有现象,已经迈入新的阶 段。对其发展规律的探求业已蓬勃展开,但是对于其 空间发展的研究还尚未形成体系。郑可佳著的《后开 发区时代开发区的空间生产--以苏州高新区狮山路区 域为例》借鉴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小区域地理 单元为研究样本,建构适于“后开发区时代”城市空 间生产的框架体系,将特定发展阶段特定区域生产力 特征、政策规划、建成环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揭示 了城市空间由“开发区”逐渐向“新城区”演变的种 种特征及其实质。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 筑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者、研究人员阅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