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其周边蔓延,而非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尚处于萌芽中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其中水平表面与横跨大地的基础设施的交织,取代了传统城市中密集、紧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肌理。在这种新的结构当中,景观已不仅仅是公园或花园,它蕴蓄着更多的内涵:从高速公路、受到污染的工业化场地,乃至城市远郊呈爆炸式增长的人口需求。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创造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词,并在本书中,将这一领域内国际*的实践者与理论者集聚起来,捕捉着这一革命性思想的源头、当代背景以及未来抱负。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分十一章叙述.包括:绪论,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及效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地的自然要素\组成园林的人工要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带状公园和绿地\居住区\工业区和废弃绿地的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本书为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高校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等专业的教材获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园林绿地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一般都来自发达国家,是西方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当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时,不少地方又掀起了一股出国学习生态、智慧、低碳城市技术的新高潮,国外的众多企业、设计咨询机构也纷纷打出“先行先试者”、“先进技术的创新推广者”等旗号到中国开拓市场掘金来了。 仇保兴著的《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模式之五)》研究的成果启示是作为农耕文明为悠久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和实践成果,弘扬与传承此类宝贵的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国家积弊甚多的A模式之必由之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书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和编写的。全书分3篇,*篇为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由路基施工技术、垫层及基层施工技术、沥青面层施工技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4章组成;第二篇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由桥梁基础施工、涵洞与墩台施工、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制作、桥梁支座及构配件安装、几种主要桥型的施工方法简介等6章组成;第三篇为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管理等内容。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调整发展的一个缩影。38年间,深圳经历了多中心节点,建成区全覆盖和城市更新等阶段,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具有的典型意义,研究深圳城市演进历史,对理解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城市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以城市农业、永续设计及城市代谢理论为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运用研究性设计、物质代谢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梳理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发展趋势,研究将农业作为关键要素纳入城市人居环境,结合社区原有要素进行空间、技术重构,建设 有农社区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依托建筑、规划及景观设计手法,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对现有社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提出一种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城市 有农社区 理论模型,并阐明其概念内涵、结构层次、系统特征及不同类别。主要分为绪论、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研究历程、有农社区解析、有农社区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有农社区构建模式、有农社区设计与发展策略、研究性设计、总结与展望等八个部分。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工业园区规划》一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工业园区规划概述,包括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概述、工业园区构成及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和工业园区建筑规划设计与布局。第二部分工业园区系统规划,包括工业园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工业园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第三部分工业园区规划案例分析,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案例分析、经济开发园区案例分析和生态工业园案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规划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从事产业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的建筑师、规划师的参考用书。
《规划蓝天——紧凑城市与轻松呼吸》归纳了作者于静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领域的科学实验与创新成果。在对城市规划与空气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济南和沈阳两个试点城市为例,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建污染物排放清单,模拟、预测空气污染物分布情况,重点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关系,城市空间与污染扩散的关系,污染物与城市各功能区对应关系,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物排放,城市绿地植被与污染物的关系等内容。
随着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从空间工程技术向社会实践科学的扩展趋势逐步增强。城市规划制度之所以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命题,是因为制度研究既符合基于中国国情的,规范性的政府治理思维,又被赋干了社会改革的历史使命,这恰恰与当前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工作改革创新的期待不谋而合。宋立新*的《基于公共空间价值建构的城市规划制度研究》从公共性价值建构的视角,阐述了当前城市规划制度变革的重要政治伦理基础和社会实践意义,并分别以公共空间的价值批判和重构,作为全书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归宿,为城市规划的制度批判与重构创新,探索了一种面向制度实践的后现代社区空间方法论。本书可作为从事城市社会学、公共治理和城市规划研宄领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参考用书。
2008年6月公布了《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版)》,对考试大纲作了新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考试内容题型也有新的变化。针对新的考试大纲的修订和考试题型将出现的新变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成立了编委会,共同编写这套《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第六版)。编委会成员多年担任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班教师,他们熟悉考试要点、难点,对各类考试题型有深入的研究。辅导教材每分册主要分成复习指导、复习题解、模拟试题三部分内容。复习指导既包括对考试大纲的解析,也对考试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考生强化记忆。复习题解针对前几次考试已经统计出来的经常出现的疑难点,进行重点分析,为考生澄清错误的思维方式,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
本书是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课题小城镇规划标准及相关技术纵深层次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主要成果,涵盖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急需解决的12个方面规划标准和规划相关技术的11个方面热点专题。全书内容包括:综合研究、小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小城镇交通道路规划标准研究、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小城镇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标准研究6大部分。 本书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重要实用工具,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全书集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可供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研究、设计、管理等人员实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这本书中,基于Reith lectures 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的"蕾斯讲座"),Richard Rogers提出一项未来城市的崭新蓝图。他提出建筑与城市规划会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且针对现代生活对于环境的潜在性、灾难性影响提出警告。这本书提醒大家:这世界正面对一个潜在巨变的未来。此书提出不断扩大的城市已经容纳了超过50%的地球人口,这样的现象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并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这些灾难。 Roger认为城市建筑必须建构于人类的文明之上,他特别指出成功的城市应该能够鼓励人们每天在生活上交换与互动,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他批评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只是一心想要赚钱,而不是建立城市。他在政治与建筑的框架下发起了一项对于未来的再次革命。他建议建设一个"可以容纳的城市",在那样的城市里,大众运输工具将取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理论,下篇实践。上篇内容主要为过去发表文章的合集,很大程度是过去思想的记录。其中有的思想前后有所变化,有些观点被证实,有的则被证伪。只有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文章才能是由生命的,而瑕疵乃是与文章生命共生的一部分。下篇实践主要内容由两个真实的概念规划组成。上篇部分的多篇文章,都是基于这两个报告。结合这两个报告的上下逻辑,前面文章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规划是由我执笔独立完成。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理论研究所的张兵、蒋朝晖等人分别参与了报告的讨论和后期编辑。
吴敏*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 》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为目标,以城市绿地 生态空间资源的网络化配置及优化为核心,从 效能 和空间规划布局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 网络 空间增效 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基 于对绿地和城市相互融合而成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 重新界定,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空间效能体系及其评 价技术;其次,提出了绿网空间优化和空间增效的具 体实施途径及其融入现行规划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三 ,探索了一条以绿地生态网络为空间管理手段、以绿 地空间效能增长为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绿地生态空间建 构与管控的技术方法;*后,对以绿地生态网络为引 导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决策体系进行了 架构和展望。 本书适宜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及其相 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
《城市形态》一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城市设计艺术的深刻的理论性介绍。它引领读者跨越抽象的社会科学而进入人类经验、审美和创造过程的领域,以理解城市为何以及如何成为城市:它还论证了城市中充满着符号价值、集体记忆、联系,以及冲突。 《城市形态》回顾了支撑这一学科的现行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阐释观点。进而,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几种概念化的城市,从审美的视角到性别的维度,于是成就了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并未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却仍保持着精妙深刻的尖锐。本书作者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是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规划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