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其周边蔓延,而非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尚处于萌芽中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其中水平表面与横跨大地的基础设施的交织,取代了传统城市中密集、紧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肌理。在这种新的结构当中,景观已不仅仅是公园或花园,它蕴蓄着更多的内涵:从高速公路、受到污染的工业化场地,乃至城市远郊呈爆炸式增长的人口需求。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创造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词,并在本书中,将这一领域内国际*的实践者与理论者集聚起来,捕捉着这一革命性思想的源头、当代背景以及未来抱负。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城市设计与建筑和规划两者紧密相关,但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是一门把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构图的艺术。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在城市、城镇以及相对城市区域较小的社区中设计和建造公共空间。 针对目前大城市出现的城市聚集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措施,来应对今天大都市中心所面临的许许多多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等方面的问题。回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许多设计概念,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地面扩展。由美国吉迪恩 S 格兰尼和日本尾岛俊雄所合*、许方和于海漪共同翻译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一书论述了地下空问利用的可行方法,它是作为原有地上城市或新建城镇的一种补充,并建议城市设计者用全面和整合的设计理念来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居住、物流系统、通信、健康以及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分十一章叙述.包括:绪论,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及效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地的自然要素\组成园林的人工要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带状公园和绿地\居住区\工业区和废弃绿地的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规划.本书为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高校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等专业的教材获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园林绿地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一般都来自发达国家,是西方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当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时,不少地方又掀起了一股出国学习生态、智慧、低碳城市技术的新高潮,国外的众多企业、设计咨询机构也纷纷打出“先行先试者”、“先进技术的创新推广者”等旗号到中国开拓市场掘金来了。 仇保兴著的《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模式之五)》研究的成果启示是作为农耕文明为悠久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和实践成果,弘扬与传承此类宝贵的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国家积弊甚多的A模式之必由之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书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和编写的。全书分3篇,*篇为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由路基施工技术、垫层及基层施工技术、沥青面层施工技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4章组成;第二篇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由桥梁基础施工、涵洞与墩台施工、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配件制作、桥梁支座及构配件安装、几种主要桥型的施工方法简介等6章组成;第三篇为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管理等内容。
“开发区”这一中国特有现象,已经迈入新的阶 段。对其发展规律的探求业已蓬勃展开,但是对于其 空间发展的研究还尚未形成体系。郑可佳著的《后开 发区时代开发区的空间生产--以苏州高新区狮山路区 域为例》借鉴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小区域地理 单元为研究样本,建构适于“后开发区时代”城市空 间生产的框架体系,将特定发展阶段特定区域生产力 特征、政策规划、建成环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揭示 了城市空间由“开发区”逐渐向“新城区”演变的种 种特征及其实质。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 筑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者、研究人员阅读研究。
本论文集是由来自全国33所院校的共93篇教研论文中挑选汇集,形成了学科建设、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个版块共71篇文章的文集。
这本书中,基于Reith lectures 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的"蕾斯讲座"),Richard Rogers提出一项未来城市的崭新蓝图。他提出建筑与城市规划会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且针对现代生活对于环境的潜在性、灾难性影响提出警告。这本书提醒大家:这世界正面对一个潜在巨变的未来。此书提出不断扩大的城市已经容纳了超过50%的地球人口,这样的现象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并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这些灾难。 Roger认为城市建筑必须建构于人类的文明之上,他特别指出成功的城市应该能够鼓励人们每天在生活上交换与互动,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他批评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只是一心想要赚钱,而不是建立城市。他在政治与建筑的框架下发起了一项对于未来的再次革命。他建议建设一个"可以容纳的城市",在那样的城市里,大众运输工具将取
现在,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正面临着时代的大转折点。紧凑型城市就是象征这样的时代新潮流的城市形象。虽然原理简单,但是具体运用所要求的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这一点,与以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并无别样。‘或许答案并不是可以轻易地获得。然而,从近年来的新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的潮流中,使人感觉到实现紧凑型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可能:本书努力采用世界各国和日本的*潮流以及广泛的学术成果,并就其基本观点和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城镇化发展日趋成熟的 ,承载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所分布在城市各处,由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精心组织。它们相互关联,与人的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鲜活的城市意象,并产生独特的城市文化。 本书以建筑在城市中持久性、新城与旧城的关系、城市形象营造等主题为线索,提炼出16个城市建筑的主题,涉及当下西方和中国的城市建设与 新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尝试从建筑、城市和社会角度论证形成 城市空间系统的一策略。
吴敏*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 》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为目标,以城市绿地 生态空间资源的网络化配置及优化为核心,从 效能 和空间规划布局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绿地生态 网络 空间增效 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基 于对绿地和城市相互融合而成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 重新界定,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空间效能体系及其评 价技术;其次,提出了绿网空间优化和空间增效的具 体实施途径及其融入现行规划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三 ,探索了一条以绿地生态网络为空间管理手段、以绿 地空间效能增长为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绿地生态空间建 构与管控的技术方法;*后,对以绿地生态网络为引 导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决策体系进行了 架构和展望。 本书适宜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及其相 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
徐思淑等编著的《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从山地特有的环境条件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有:城镇用地选择、总体布局、街路交通组织、空间组合、景观与绿化、竖向规划设计及城镇生态化保护建设与灾害防治等七个部分。《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可供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园林绿化等专业师生以及规划设计者参考,也可供城建部门领导和管理工作人员阅读。
边经卫编写的《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实务和案例 》是一本集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实务和案例为一体的 实用性图书。 本书的编写以法规政策为统领,以依法行政为平 台,以规划技术为基础,扼要地介绍了城乡规划管理 的基础知 识:结合《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以 规划管理实务的形式对法规进行了详解,使实务与法 规紧密结 合;后以一个实际的规划管理案例,对规划管理的 主要工作环节和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解读。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基础知识、法规 与实务、案例解读,是一本以城乡规划管理与法制保 障相结 合,实操性极强的规划管理书籍。本书可作为高等院 校城乡规划学专业教材,也可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者 及相关专 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讲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建设与利用的基本规律、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空间演进案例解析、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空间系统的子系统、“生态城市”的物质空间建设等问题。 本书适用于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所有学生、教师以及对城市规划专业感兴趣的所有从业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
埃德蒙 N 培根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他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并代代相传延续下去。培根还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所应注意的问题。这其中,*引人关注的恐怕就要属同时运动诸系统了 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培根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培根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和休闲的所在。
本书运用产权经济学、制度变迁、土地利用转型等理论,积极围绕 三块地 改革试点的*进展,从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土地利用转型的区域差异为切入点,借鉴其他国家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内涵、实践总结和路径设计层面对如何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方案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