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版是30年前出版的,这次修订,历时较长,总结了上海市政院这些年来净水厂设计的实践。全书分17章,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包括常规净水处理,新增了化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以及排泥水处理等,并附有设计实例若干,更新了规范,反映了近年来净水厂设计的新进展。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巧妙地平衡了当前实践的*权威性讨论与土地使用规划应该如何发展的未来愿景。该书首先探索了土地使用规划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并提出了一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调停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排序分歧;接着,解释了如何建立规划支撑系统,以评价未来状况、评估政策选择、建立愿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后,该书提出了一套用以引导未来土地使用变化的规划编制方法体系。第五版中新增的内容包括:永续发展3E原则与永续城镇的结合、能够涵盖宜居性目标和技术的方法等。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部分新的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然而,这种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引起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升级期。为此,本书首先阐述了城市群基本理论,并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经验以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提供启示:其次,基于相关理论,探究了中国城市群发育机制、网络发展特征、生成规律、空间组织系统及协调发展机制等:再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超大型城市群新变化和其他重要地区发育尚未成熟的城市群新发展,后,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华黎编*的《起点与重力》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刘家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次集体呈现。 此次“建筑界丛书第二辑”推介了6组*具代表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虎+黄文菁、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丛书中,建筑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盖房子”过程,*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 多规合一 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探讨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关键问题,后展示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
本书关注“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核心命题,从我国都市圈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研究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升级与区域结构重塑的现状特征和内在机制。从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职能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城镇等级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治理结构演进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三外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空间、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体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助推器。本书开展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对国内外同类大都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及其优化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本次毕业设计题目是 大虹桥 新空间 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片城市设计 ,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大虹桥地区的城市能级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规划设想和策略。
本书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委托作者开展“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建设研究”之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部分内容。本书通过从发达国家都市区郊区村、镇、县获得的翔实数据、卫星遥感图和规划图、表格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采用从个案出发,观察细节,再得出结论的逻辑结构,解剖发达工业化国家都市郊区,向读者系统地介绍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发达工业化国家14个大都市郊区和40个都市郊区村镇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发展特征、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和产生这些模式的原因,帮助读者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和郊区发展形成综合性和历史性的认识,特别是了解他们目前的困难、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 本书可供广大主管郊区发展和规划建设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大
《协作与共赢--武汉城市圈空间整合与区域协调 》(作者于一丁、胡跃平、徐昊、袁建峰、胡怡婷等) 从武汉城市圈发展历程、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相关理论 和经典案例分析入手,寻求武汉城市圈空间整合与区 域协调的合理路径。《协作与共赢--武汉城市圈空间 整合与区域协调》并结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近年来在 武汉城市圈规划和研究中的相关探索,提出武汉城市 圈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为进一步优化武 汉城市圈与圈内城市的建设发展思路和路径、建立武 汉城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效协作和科学整合思 路,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西宁市人民政府编的《西宁市城市建筑风貌导则(试行)(精)》是指导城市未来的开发建设的重要战略,是有效提升城市软硬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的重要手段。实现风貌导则所描绘的蓝图,仍需各部门与各行业的通力协作以及广大市民的支持参与。如此,方能紧抓西宁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掀开西宁城市发展的崭新一页!
本书以八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从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特征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出发,以作者所主持和主创的典型设计方案(内含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复原、豫园老街改造、杭州来氏聚落再生、日喀则“小布达拉”重建等国内外知名项目)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途径展开讨论,涉及了对历史建筑的分类认识、处置方式和再生策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再生的时代主题、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地方特色,以及设计者的独创性观点和手法。 书中所涉主题和相关成果先后获“*科技进步奖”、“亚太建筑金奖”、“上海市优秀建筑创作奖”、“优秀勘察设计奖”等。作为相关研究背景之一,作者同时也承担了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之一“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任务。本书所探讨的
本书以大量历史档案的查阅为基础,并与之互动。访谈录的有关内容,并不局限于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或城市规划工作的专业技术范畴。一方面,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演化理解,需要置身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访谈中所谈及的老专家本人的一些人生经历、生活逸事或思考感悟等,也被作者收录,成为我们全面理解城市规划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本书收录了 万列风、靳君达、周干峙等先生的谈话记录
本书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在元先生论述建筑与城市艺术的一本通信集。全书由18封信件组成,探讨了建筑与城市的许多学术问题,诸如城市形象的构成;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建筑设计中的崇洋媚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建筑与城市设计的思想、理念与哲学等。全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规划师、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针对北京的“海底十字绿廊”,研究范围北至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北五环、清河,总长度约9.3km;南至北京北站;研究范围包括前期研究与策划、总体规划和重点地段设计,对现状用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绿地资源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和图纸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潜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梳理,构建连贯的绿色空间廊道。
为了全面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构造以创新型街区为代表的开放式功能单元,本书建立了包含创新经济、城市活力和空间形态的概念框架,筛选出创新型街区的发展质量评价重点指标。针对纽约曼哈顿硅巷、伦敦国王十字区、费城大学城、悉尼韦斯特米德街区和麦格理公园创新区等案例,本书分析了不同发展背景下各城市强化自身资源优势、弥补短板培育创新型街区的举措和经验。后,本书立足高等教育资源带动、金融资本推动、多元文化融动三条路径,提出了融合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居民社区、商业办公区和城市街区的北京创新型街区建设策略。
乡村文旅建筑包括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书吧、餐厅、咖啡厅、游客中心等多个概念,是乡愁之思,是设计艺术, 是人文关怀。本书汇集多家设计院所、设计师与设计团队的2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为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以及文化及服务空间两大类型。以设计一手资料作为出发点,而非停留在调研采风体验的表面阶段,深入解构这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间庭院与居所隐庐,为设计从业人员、建筑相关专业师生、文旅爱好者们,呈现这些诗意栖居地的选址、改造、设计、建造以及经营利用等设计思路、建造资料、分析图与破解图。以文字结合具体案例的方式,*终向读者们展示了文旅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