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版是30年前出版的,这次修订,历时较长,总结了上海市政院这些年来净水厂设计的实践。全书分17章,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包括常规净水处理,新增了化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以及排泥水处理等,并附有设计实例若干,更新了规范,反映了近年来净水厂设计的新进展。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巧妙地平衡了当前实践的*权威性讨论与土地使用规划应该如何发展的未来愿景。该书首先探索了土地使用规划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并提出了一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调停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排序分歧;接着,解释了如何建立规划支撑系统,以评价未来状况、评估政策选择、建立愿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后,该书提出了一套用以引导未来土地使用变化的规划编制方法体系。第五版中新增的内容包括:永续发展3E原则与永续城镇的结合、能够涵盖宜居性目标和技术的方法等。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 多规合一 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探讨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关键问题,后展示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部分新的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然而,这种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引起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升级期。为此,本书首先阐述了城市群基本理论,并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经验以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提供启示:其次,基于相关理论,探究了中国城市群发育机制、网络发展特征、生成规律、空间组织系统及协调发展机制等:再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超大型城市群新变化和其他重要地区发育尚未成熟的城市群新发展,后,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华黎编*的《起点与重力》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刘家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次集体呈现。 此次“建筑界丛书第二辑”推介了6组*具代表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虎+黄文菁、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丛书中,建筑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盖房子”过程,*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
张斌、闵世刚、杨彤、杨北帆编著的《里坊城市街坊城市绿色城市》解释了里坊城市和街坊城市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功能和特点。次明确中国城市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里坊模式这种深层原因造成的,提出改造城市的办法,向街坊城市模式靠近,城市空间尽量公共化,尽可能减少私有空间,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本书的中心议题即是以街坊模式的城市规划方法在相同的用地面积和建筑容积率下,可能节省出约10%的建设用地;可以使车流分散从而减轻交通堵塞;大大增加方便性、平民性的商业空间,利于就业;可以使城市空间更适宜市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培养绿色生活的习惯;为城市改造中不大拆大改提供可行性,利于延续城市文脉等。
本书收集了2012-2015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大学生城市设计课程作业交流的优秀获奖作品,将会成为城乡规划学子的有益读物,也为城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伊丽莎白 A 席尔瓦、帕齐 希利、尼尔 哈里斯、彼得 范 登布洛克编*,顾朝林、田莉、王世福、周恺、黄亚平译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是一本关于当代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和研究项目传统、方法和挑战的扩充版本。通过案例研究,国际研究者小组、规划编制人员、规划学者和规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采用不同方法论、不同层次,的设计和实施的研究项目。这本书展示了如何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规划研究,以及如何把你的研究从教室搬到现实世界。这本书的结构重点是:开始规划研究;研究设计和发展;重新发现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的新进展;将研究转化为行动。 城市规划的一些*名学者所编写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对各阶段规划专业的学生都有价值,可以作为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课程的研究生教材。
城镇组成了这个人口急剧增长的星球之上的景致。在您阅读本书的时候,人类已经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全球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首次居住在城市区域中。本书阐释了规划者和设计师们在使城市区域变得环境可持续时所面临的问题。 与大量典型案例研究相伴相生的设计导则,已经被英国和其他地区的先锋人士所设计和开发。亚当· 里奇、兰德尔·托马斯编著的《可持续城市设计(原著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规划、交通、景观与自然、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与废弃物、材料等内容。 本书第二版对版中的大量内容作了极大的改进。一些设计理念已被实现,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而反馈意见则推动城市设计向下一阶段迈进。这本升级版的图书对于所有研究或工作在可持续城市设计线的师生们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则。
本书通过148条规划设计原则,系统地介绍了精明增长运动的理论及其实践应用方法。这148条原则分为4个空间层次(区域、邻里、街道、建筑)14个方面,每一条原则均以一段文字详细解释,并配以一副图片简单示意。有些原则的图片反映了没有遵循此原则出现的问题,有些图片则展示了怎样在规划设计中去实施这一原则。所有这148条原则都是精明增长运动和新城市主义运动在规划设计实践中长期探索后得出来的,涵盖了从区域,到邻里、街道、建筑等多个人居环境层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适逢金秋,又是收获的季节。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的优秀作品能结集出版,欣慰之情自是难以言表。本册所搜集的学生调研报告为规划的专业的优秀代表性作品。 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加深,以此带动城市规划的长足发展。如今,中国的城 市化已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之 ,城市化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基本建设的主旋律。面对这样的挑战,科学的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城市规划专业的优秀社会调查报告。本书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所有师生,及对城市社会调查感兴趣的相关人员。
2011年作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始,对于中国的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由全国高等学校共同搭建的专业交流平台——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顺风顺水到了第九届,“九”作为*数象征着成熟和圆满,“九九归一”预示着新的开端。 - 2011年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批准印发。在这个新目录中1997年原目录中的“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处于二级学科的“设计艺术学”整合一级学科“机械”下属的二级学科“工业设计”,形成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在经过13年的反复论证后,设计学融会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以其独立的概念与完整的架构形成一级学科。至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可以顺理成章地以“环境设计”的称谓进入设计学旗下的二级学科。 “环境艺术”与“环境设
乡村文旅建筑包括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书吧、餐厅、咖啡厅、游客中心等多个概念,是乡愁之思,是设计艺术, 是人文关怀。本书汇集多家设计院所、设计师与设计团队的2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为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以及文化及服务空间两大类型。以设计一手资料作为出发点,而非停留在调研采风体验的表面阶段,深入解构这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间庭院与居所隐庐,为设计从业人员、建筑相关专业师生、文旅爱好者们,呈现这些诗意栖居地的选址、改造、设计、建造以及经营利用等设计思路、建造资料、分析图与破解图。以文字结合具体案例的方式,*终向读者们展示了文旅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书为第五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包括4篇共34篇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的实践经验,研究了不同区域、典型城镇的城镇化实践,介绍了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城市更新和城乡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公益社团法人、日本都市计划学会编,翟国方、何仲禹、高晓路、顾福妹译的《解读日本城市规划 (60年获奖实例回顾)/城市规划理论设计译丛》按照不同的年代进行整理,分别强调了自1960年代起每个十年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需求,以及城市规划面临的特定课题。六十个实例的介绍都包含时代背景和意义,项目的特征,以及实施效果和后续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全书*后,以《创造城市之梦的实现》一文对日本六十年的城市规划实践及所有选编的实例进行了综述。文章从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社会观,规划技术、项目主体、乃至参与、协调和组织方式的变化等视角出发,对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难点、主要贡献和经验教训进行了评述。
本书以八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从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特征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出发,以作者所主持和主创的典型设计方案(内含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复原、豫园老街改造、杭州来氏聚落再生、日喀则“小布达拉”重建等国内外知名项目)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途径展开讨论,涉及了对历史建筑的分类认识、处置方式和再生策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再生的时代主题、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地方特色,以及设计者的独创性观点和手法。 书中所涉主题和相关成果先后获“*科技进步奖”、“亚太建筑金奖”、“上海市优秀建筑创作奖”、“优秀勘察设计奖”等。作为相关研究背景之一,作者同时也承担了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之一“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任务。本书所探讨的
在全球变化和城市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健康城市成为近年来海内外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本书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空间尺度为脉络,大到巨型城市区域,小到城市中的街区,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的顺序,汇集了健康未来城市相关研究中不同国家在不同视角下对于多个重要问题的实践探索。
《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第十届全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集)》由郑曙旸主编,延续九届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在2012年的第十届正式更名为: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走向环境的设计”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建系55周年系列活动的主题,成为今年设计学界所关注的亮点。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调整,在决策层与学术层激辩的数度博弈后,终至尘埃落定。“环境设计”的称谓正式列入专业目录,在设计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实至名归,成为学界共识度的专业名称。学年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节点的第十届以环境设计的概念归零,对于所有教育者无疑是发起了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在学术与专业领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