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版是30年前出版的,这次修订,历时较长,总结了上海市政院这些年来净水厂设计的实践。全书分17章,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包括常规净水处理,新增了化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以及排泥水处理等,并附有设计实例若干,更新了规范,反映了近年来净水厂设计的新进展。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巧妙地平衡了当前实践的*权威性讨论与土地使用规划应该如何发展的未来愿景。该书首先探索了土地使用规划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并提出了一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调停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排序分歧;接着,解释了如何建立规划支撑系统,以评价未来状况、评估政策选择、建立愿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后,该书提出了一套用以引导未来土地使用变化的规划编制方法体系。第五版中新增的内容包括:永续发展3E原则与永续城镇的结合、能够涵盖宜居性目标和技术的方法等。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部分新的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然而,这种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引起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升级期。为此,本书首先阐述了城市群基本理论,并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经验以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提供启示:其次,基于相关理论,探究了中国城市群发育机制、网络发展特征、生成规律、空间组织系统及协调发展机制等:再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超大型城市群新变化和其他重要地区发育尚未成熟的城市群新发展,后,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华黎编*的《起点与重力》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刘家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次集体呈现。 此次“建筑界丛书第二辑”推介了6组*具代表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虎+黄文菁、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丛书中,建筑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盖房子”过程,*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 多规合一 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探讨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关键问题,后展示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
本书关注“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核心命题,从我国都市圈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研究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升级与区域结构重塑的现状特征和内在机制。从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职能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城镇等级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治理结构演进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三外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空间、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体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助推器。本书开展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对国内外同类大都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及其优化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协作与共赢--武汉城市圈空间整合与区域协调 》(作者于一丁、胡跃平、徐昊、袁建峰、胡怡婷等) 从武汉城市圈发展历程、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相关理论 和经典案例分析入手,寻求武汉城市圈空间整合与区 域协调的合理路径。《协作与共赢--武汉城市圈空间 整合与区域协调》并结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近年来在 武汉城市圈规划和研究中的相关探索,提出武汉城市 圈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为进一步优化武 汉城市圈与圈内城市的建设发展思路和路径、建立武 汉城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效协作和科学整合思 路,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在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决策和规划科学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重点阐述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中研制的省级层面“双评价”方法,以及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中研制的市县层面“双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与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集成评价与综合方法等技术要点。
乡村文旅建筑包括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书吧、餐厅、咖啡厅、游客中心等多个概念,是乡愁之思,是设计艺术, 是人文关怀。本书汇集多家设计院所、设计师与设计团队的2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为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以及文化及服务空间两大类型。以设计一手资料作为出发点,而非停留在调研采风体验的表面阶段,深入解构这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间庭院与居所隐庐,为设计从业人员、建筑相关专业师生、文旅爱好者们,呈现这些诗意栖居地的选址、改造、设计、建造以及经营利用等设计思路、建造资料、分析图与破解图。以文字结合具体案例的方式,*终向读者们展示了文旅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为系列图书,每年一本。本书总结归纳了2013-2014年度城市规划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成为规划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亦已开启了新里程。共分重点篇、盘点篇、焦点篇、实例篇、动态篇、附录等六大部分。
本书为第五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包括4篇共34篇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的实践经验,研究了不同区域、典型城镇的城镇化实践,介绍了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城市更新和城乡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变化和城市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健康城市成为近年来海内外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本书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空间尺度为脉络,大到巨型城市区域,小到城市中的街区,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的顺序,汇集了健康未来城市相关研究中不同国家在不同视角下对于多个重要问题的实践探索。
本书收集了2012-2015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大学生城市设计课程作业交流的优秀获奖作品,将会成为城乡规划学子的有益读物,也为城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本书共分十六章,其中,部分一至四章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五至六章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城市规划各专项规划内容等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部分七至九章为城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等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的内容;第四部分十至十三章为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等基本和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论述;第五部分十四至十六章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21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预测和城市规划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发展战略、注意问题、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文字通俗易懂、易找、易记,并和文字内容相对应增配了大量的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