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版是30年前出版的,这次修订,历时较长,总结了上海市政院这些年来净水厂设计的实践。全书分17章,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包括常规净水处理,新增了化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以及排泥水处理等,并附有设计实例若干,更新了规范,反映了近年来净水厂设计的新进展。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巧妙地平衡了当前实践的*权威性讨论与土地使用规划应该如何发展的未来愿景。该书首先探索了土地使用规划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并提出了一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调停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排序分歧;接着,解释了如何建立规划支撑系统,以评价未来状况、评估政策选择、建立愿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后,该书提出了一套用以引导未来土地使用变化的规划编制方法体系。第五版中新增的内容包括:永续发展3E原则与永续城镇的结合、能够涵盖宜居性目标和技术的方法等。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部分新的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然而,这种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的城镇化道路,引起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升级期。为此,本书首先阐述了城市群基本理论,并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经验以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提供启示:其次,基于相关理论,探究了中国城市群发育机制、网络发展特征、生成规律、空间组织系统及协调发展机制等:再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超大型城市群新变化和其他重要地区发育尚未成熟的城市群新发展,后,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华黎编*的《起点与重力》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刘家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次集体呈现。 此次“建筑界丛书第二辑”推介了6组*具代表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虎+黄文菁、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丛书中,建筑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盖房子”过程,*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 多规合一 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探讨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关键问题,后展示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
本书关注“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核心命题,从我国都市圈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研究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升级与区域结构重塑的现状特征和内在机制。从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职能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城镇等级结构演进、都市圈产业升级与区域治理结构演进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三外角度系统分析产业升级与都市圈经济、空间、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体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助推器。本书开展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对国内外同类大都市区域的协调发展及其优化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为第五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包括4篇共34篇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的实践经验,研究了不同区域、典型城镇的城镇化实践,介绍了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城市更新和城乡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摩天大楼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作者李永奎、乐云)是我国本系统研究摩天大楼建设与 发展的专题报告,《中国摩天大楼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共分为9章,分别从历史视角、经济视角、文化 视角、城市视角、产业视角、工程视角、成本视角、未来视角、公众视角九个视角分析摩天大楼建设的各 种问题及成因.对大型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及工程管理行业从业人员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伊丽莎白 A 席尔瓦、帕齐 希利、尼尔 哈里斯、彼得 范 登布洛克编*,顾朝林、田莉、王世福、周恺、黄亚平译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是一本关于当代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和研究项目传统、方法和挑战的扩充版本。通过案例研究,国际研究者小组、规划编制人员、规划学者和规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采用不同方法论、不同层次,的设计和实施的研究项目。这本书展示了如何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规划研究,以及如何把你的研究从教室搬到现实世界。这本书的结构重点是:开始规划研究;研究设计和发展;重新发现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的新进展;将研究转化为行动。 城市规划的一些*名学者所编写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对各阶段规划专业的学生都有价值,可以作为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课程的研究生教材。
城镇组成了这个人口急剧增长的星球之上的景致。在您阅读本书的时候,人类已经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全球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首次居住在城市区域中。本书阐释了规划者和设计师们在使城市区域变得环境可持续时所面临的问题。 与大量典型案例研究相伴相生的设计导则,已经被英国和其他地区的先锋人士所设计和开发。亚当· 里奇、兰德尔·托马斯编著的《可持续城市设计(原著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规划、交通、景观与自然、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与废弃物、材料等内容。 本书第二版对版中的大量内容作了极大的改进。一些设计理念已被实现,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而反馈意见则推动城市设计向下一阶段迈进。这本升级版的图书对于所有研究或工作在可持续城市设计线的师生们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则。
张斌、闵世刚、杨彤、杨北帆编著的《里坊城市街坊城市绿色城市》解释了里坊城市和街坊城市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功能和特点。次明确中国城市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里坊模式这种深层原因造成的,提出改造城市的办法,向街坊城市模式靠近,城市空间尽量公共化,尽可能减少私有空间,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本书的中心议题即是以街坊模式的城市规划方法在相同的用地面积和建筑容积率下,可能节省出约10%的建设用地;可以使车流分散从而减轻交通堵塞;大大增加方便性、平民性的商业空间,利于就业;可以使城市空间更适宜市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培养绿色生活的习惯;为城市改造中不大拆大改提供可行性,利于延续城市文脉等。
可持续设计对于建筑学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对城市设计还是具体的建筑施工而言,我们都需要在材料运用和施工建造方面找到一些方法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并以现有的价值观来实施建设。2007年,为了响应这项运动,建筑与文化遗产之城(Cite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5moine)、伊夫林总理事会、马纳特斯及塞纳河下游地区公共发展委员会(theEPAMSA)、塞纳河下游建筑宣言以及建筑师贾娜·雷维丁共同发起了全球可持续建筑奖——用以表彰其作品在可持续设计方面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建筑师。 《走向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设计》由玛丽·埃莱娜·孔塔尔、贾娜·雷维丁编著,苏怡、齐勇新译,介绍了2007~2008年度全球可持续建筑奖获得者的设计方法。本书的部分列举了每位建筑师的作品及理念,《走向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设计》
2011年作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始,对于中国的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由全国高等学校共同搭建的专业交流平台——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顺风顺水到了第九届,“九”作为*数象征着成熟和圆满,“九九归一”预示着新的开端。 - 2011年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批准印发。在这个新目录中1997年原目录中的“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处于二级学科的“设计艺术学”整合一级学科“机械”下属的二级学科“工业设计”,形成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在经过13年的反复论证后,设计学融会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以其独立的概念与完整的架构形成一级学科。至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可以顺理成章地以“环境设计”的称谓进入设计学旗下的二级学科。 “环境艺术”与“环境设
本书以地处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性气候地区的特大城市北京中心城地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针对北京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研究了北京中心城地区城市湿地的主要效能和城市湿地规划编制的方法学和若干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北京中心城地区湿地系统规划。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上提出了北京中心城区湿地的适宜面积、各类主导功能湿地的数量、面积、空间布局、湿地生态需水量和水源保障方案等。本书在对国内外多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基础上,选择生态功能法作为基准方法,提出了利用外包络线计算城市湿地生态需水的新方法。首先计算满足各种湿地生态功能目标的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外包络线的方法分析确定了终的湿地系统生态需水量。
从区域规划到城市总体规划、从控制性详规到局部地段修规,是宏观到微观、全局到局部的综合统筹。它既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公共配套,又涉及城市环境、交通组织、产业布局;它既要考虑各自系统的合理安排与综合因素,更要在城市范畴之内或更大区域加以综合,是公共利益的合理统筹与安排,全面地解读城市规划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 此次《规划常熟》第二版的出版是对常熟近几年规划编制的一个小结,它既包含了部分法定规划,也包含了部分规划研究,两者互补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