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本书立足数字景观这一风景园林学前沿领域,从逻辑、结构、方法与运用等方面系统地建构了数字景观理论与方法体系;从价值与内涵出发,深度解析了数字景观的原理;从逻辑、架构与平台入手,阐释了数字景观的结构;针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案模拟、数字建造、绩效测控等景观规划设计环节,归纳了数字景观的研究与运用方法;从风景园林环境评价、景园规划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景园色彩设计、景园空间研究、景园行为研究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数字景观的实践成果。本书既有理论研究,又详细阐述了数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指导价值;既能够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的理论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以作为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数字景观实践操作指南。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本书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下篇,书中介绍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港、澳、台在内的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近代园林。每一地区皆详细介绍了总体发展概况和近代园林实例,并附上了每个地区的近代园林大事记和名录。
“公园”对于现代城市生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随着城市建设、扩张和新陈代谢,各种各样的公园也随之涌现,有“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体育公园”“滨水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不同类型。张唐景观自成立以来接触过很多公园设计项目,致力于寻找能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和公园可持续生长的方法。一方面,书中整理了我国公园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公园建设条件与规范对公园设计的推进和影响。另一方面,作者结合自身参与的一些国内公园设计项目,对建成的公园进行回访,了解它们的后续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现实中公园规划、设计、建造以及后期运维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和讨论。希望借此引发公众对公园的“生态性”“耐久性”“公众参与”等话题的思考,构想我国公园的未来发展道路。本书分为4章,“逛“公园-“修“公园-“用”公
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绵延不断。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及社会动乱等因素而渐趋没落,园林作品实物已遗存不多,令人叹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闽南园林营造史较少关注和系统研究,以致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鲜为人知,亟需加以发掘整理,使之还原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宝库中的特色一脉。《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研究》内容是近25年来作者对闽南传统园林调查学习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力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园林遗存的实地考察,阐述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背景与脉络,总结有关的营造经验和艺术特色,填补国内有关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的学术研究空白,为探索闽南传统园林的傅承与创新之路提供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撑。
本书由风景园林师曾健与建筑师吕成合著,总结了多年的创作,共同构建了“无边界的风景”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作品超越了传统园林的界限,园林设计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功能向多元综合转化,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命力。他们提出的无边界理念,不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上的包容态度,意味着设计应顺应自然,尊重地域文脉,同时接纳并融合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这种融古今、跨学科的探索,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从中您能感受到设计师的活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本文通过一名假山从业者的工作手稿与假山实景相结合,对园林工程中掇石叠山技法案例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假山在堆叠过程中,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通过此书,可以让读者领略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本书主旨重在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中的“生态语言”转化为规划设计的“空间语言”,通过对经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与优选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全面梳理,遴选出24个可直接被空间化应用的知识单元,将之进行逐一解析和空间转化形成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体系。其写作结构突出“小专题 + TPC +图解化”,专题结构多采用“TPC”模式,即Theory(原理解说)、Pattern(空间格局)和Case(案例解析)模式。其语言形式采用“小品文+科普化”,在风格上追求学术小品文的短小且隽永,在文字上追求浅显易懂。
本书旨在通过展示建成案例来证明风景园林在处理多维可持续发展问题时的潜力。书中每一个章节都选取一个专题进行阐述,这些问题是在进行可持续设计时常为人所关注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专题性的阐述人手,逐步还原风景园林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价值。作者约书亚·泽努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风景园林师,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讲师。他曾担任英国里特尔设计学校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讲师,兼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的学者。他参与过大量的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项目,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他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得本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为《扬州公园城市研究丛书》之一,是系统研究扬州古典园林的一部专著。本书概述扬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分析扬州古典园林的特性及独优惠值,鸟瞰扬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变迁轨迹,设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手法、文心等章节,对扬州古典园林的立意、营造技艺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书中列举25个现存扬州古典园林实例,从概况、沿革、欣赏、评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收录园林测绘图和大量精美照片。书中还对扬州古典园林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本书将扬州古典园林作为扬州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力求学术性、研究性与通俗性结合。 本书可为城市党政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参考,还可作为风景园林设计、景观建设等领域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对扬州古典园林感兴趣
乡村植物是美丽宜居乡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乡村的生态环境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且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也使得乡村绿化植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影响人们的文化及情感交流。本书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及应用技术研究”,立足风景园林学科视角,聚焦我国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及应用技术体系,开展应对地域差异化的乡村植物景观风貌、景观营造等技术研究。通过解析承载地域生态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特征,构建乡村植物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乡村植物景观与乡村乡土环境系统空间关联,为乡村植物种植空间引人了新的客观量化描述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实验与应用:基于代表性乡村样地对植物景观进行总结和评价,深人了解植物景观建设状况,提出乡村植物景观设计体系。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同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井按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进行感受和分析,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刘秀晨著的这本《绿色的乐章(刘秀晨园林文曲集)》是一本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文集,作者长期从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领导工作。全书分园林论坛、良师益友、园林规划设计、参政议政、歌曲、附录六部分,其中园林论坛、园林规划设计、参政议政部分是作者多年在其专业领域的思考和成果展示;作者同时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园林设计师,本书歌曲部分收录了作者原创的部分歌曲;良师益友和附录部分收录了其师友写的与作者交往的往事以及媒体对作者的采访。该文集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可读性,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及相关知识,可以看看本书。
本辑为第十七辑,本辑《颐和园》即为“颐和园样式雷图档编目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结。建筑设计是样式雷图档的主体,刘婉琳、罗晓靓、张鹏飞分别对清华轩与介寿堂、无尽意轩、养云轩的样式雷图档及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孙震《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重点探讨样式雷图中植物配置,并着重分析植物与建筑的关系。陈忱《清漪园与颐和园御船航线探析》梳理了昆明湖及其周边航线。林琳等《颐和园样式雷装修图档整理和内檐装修实例分析》通过样式雷图档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了颐和园内外檐装修情况,丰富了古建筑装修研究;王晓笛《从样式雷图档看颐和园内檐装修的空间形式》重点分析了内檐装修对室内空间的分割。何蕾《样式雷图纸之中的颐和园“萬字”露天陈设石座》分析了样式雷图中的“萬字”露陈石座。朱颐、常耘硕、张斌、
《园冶 正版手绘彩图修订版注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古代生活智慧美学传统精心营造古建筑构制园林 古董文玩古玩收藏宅院专著》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
《山水画与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由汤朝晖,陈炜炫著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建筑山水画”,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第一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
本书是作者六十余年园林艺术创作生涯中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本书共分3篇:上篇“园林五境理论”、中篇“园林设计技法”、下篇“园林设计实践”。 本书作者在长期工程设计实践中,依凭扎实的业务功底、可贵的探索精神、丰厚的艺术感悟力和设计表现力创作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园林五境理论,即天境论、意境论、艺境论、生境论和物境论;构建了完整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体系,包括园林规划“三立”法、园林规划总体构图法、园林设计造景法、园林植物设计技法、园林掇山理水艺术与技法。 本书图文并茂,既有园林设计理论,又有园林设计实践。 本书对于广大风景园林理论工作者、风景园林设计师、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师生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的设计思想与主要作品。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由莱威的评论《与大地对话:彼得·沃克的艺术》和沃克的一篇自述《园林中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组成,使读者对沃克的设计思想极其演变有一个扼要的了解;第二部分为沃克的代表作,着重教全面介绍了从70年代中期以后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作品及设计方案三十余项。 彼得·沃克设计的环境中贯穿着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有实用功能的必需设施。同时,它又了这些层次,激发了人们本能的反应,向那些虚幻的相关文化提出了挑战。 与其将他的作品概括成一种风格倒不如说它们是一种和散布元素的有效的展示,它们包含着有形的、象征性的及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求助于强调独特的风格,这是个人艺术的独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