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本书提倡园林树木应以自然树形为基础加以适当梳理调整,使之尽快发挥绿化效果。书中采用大量照片说明园林树木修剪工作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依据工作经验提出园林树木修剪的标准:1.修剪结果是否符合人们的愿望;2.修剪方法是否符合树木自身的形态与习性;3.修剪结果是否方便养护作业。 书中总结了修剪五种方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强调修剪对树木作用的双重性;对不同树种、树势,不同枝干与不同环境灵活采用不同修剪方法。同时提出树洞形成的原因和减少树洞形成的修剪方法。为树木的快捷生长、寿命的延长以及增强绿化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书中着重推荐了几十种常见乔木和花灌木的不同冠形、修剪方法。
针之谷钟吉编著、邹洪灿编译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以民族之别和时代之差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欧美造园文化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
《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本书内容提要:中国的近代是内政混乱、外族入侵的年代,中国近代的园林也因这样的时代背景而显露出独特的气质。本书汇聚了园林界数十位专家,历时四年半,以查阅资料、现场调研为基础编写而成,填补了中国近代园林理论与实例研究的空白。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园记”犹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形—势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日臻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时期,不仅造园活动极其频繁,而且技艺精湛。特别是清代丰富的园居生活极大地充实了浩瀚的园林记述与园林图绘文库。本辑从清代官书、文集、笔记以及石刻等多种文献中,精选了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珍贵图文,并对其文字部分予以整理、说明和注释。 本辑图文并茂,系统地反映了清代园林的发展特征,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考书。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面向希望提升空间设计决策科学性的设计师和研究者。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为景观环境心理和健康设计,具体包括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支持下的环境人因评价诊断,以及旨在促进健康、增强体验和认知的空间交互循证设计。书中尝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建立一个可以仔细观察行为和感受形成过程的“慢镜头”,帮助读者理解具体的空间环境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分配,从而推测空间行为和感受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借以辅助设计决策。本书仅仅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初步探索,期待能够为构建一个面向具体案例应用的,针对空间感受行为诊断、干预和评价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贡献力量。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香道大师和香料店经营者山田英夫的著作。包含伽罗、沉香、檀香、白檀等在内的100多种常用香木的高清图鉴,从颜色、质感、气味等多方面详细讲解鉴别方法,并对市场上常见的作假香材和作假方法进行解析说明,帮助读者识别。并以图解的形式介绍香道文化,包括香料生成、香道历史、香道器具、组香焚香的方法等。香木图鉴部分不仅有详细的性质、产地等文字讲解,每种香料都配有高清大图,清晰地展现香木的质地和肌理,是的香料识别手册和花道文化入门读物。
针之谷钟吉编著、邹洪灿编译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以民族之别和时代之差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欧美造园文化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
本书涵盖了3000多种植物(包括品种330个),按“世界有名的观赏植物”“中国有名的观赏植物”“常见观赏植物”“具特殊功能的观赏植物”和“奇异观赏植物”等5个大类共44个亚类计146个项目进行系统整理与编辑成册。本书是《观赏植物百科》第三册。
此书乃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新环境·新意识·新技术系列丛书之国家艺术基金2015无痕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无痕设计当代环境共生的价值回归与重构”结题成果书,该书旨在图文并茂的记录、介绍、展示、总结此项目从“无痕设计”理论本体至整体培训过程的全部内容,共包括5部分内容: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学员培训成果,教学研究成果,学术志愿者研究成果。
栗德祥编著的《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为《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及实践丛书》的第二册,共分6章,分别为生态示范村、绿色建筑示范、旧建筑再利用、城市新区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范例、德国鲁尔区北工业遗产保护之路。 《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可为建筑师提供有关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设计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建造者、投资者、业主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晋安公园是福州近十年来以公园绿地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例。她以“蓝绿交织”为基础,系统构建了具有韧性能力的近自然山水空间,适度修复了快速城市化中破碎化的生态网络;以“城园同构”为视角,统筹优化了城市片区的山水格局、功能布局、水系治理、慢行系统。她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和风景园林的理法,又融合了当今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城市双修、韧性城市、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 本书全面解析了晋安公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可以作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水利水环境等专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市民全面了解晋安公园、了解城市新发展的图书。
花果园林树木种类繁多、性状各异,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在园林艺术中被广泛应用。何小弟、徐永星编著的《花果园林树木选择与应用》对花果园林树木的感官赏析和科学建植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配发精美影像资料,可供广大园林工程师、园林设计师及园林花木爱好者等参考应用。
本书介绍了木材工业标准化基础知识,分析论述了木材工业基础标准、木材工业方法标准、木材工业产品标准、木材工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标准、木材工业安全生产标准、木材工业能源能耗标准、木材工业工程建设标准、木结构工程建设标准、木材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汇总分析9大类中国标准1313余项,木材工业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235余项。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木材工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木材工业产品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标准,服务木材工业行业管理,助推木材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企业进行木材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标准指导。 该书可作为木材工业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的工具书,为地方政府、木材工业行业和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管理人员、木材工业标准化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
张祖刚编著的《世界园林史图说(第2版)》简要阐述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将其分为6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500年)、中古时期(约公元500~1400年)、欧洲文艺
......
中国古典园林好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厦中最瑰丽的门厅,它既能直观地呈现于物质世界,亦能通过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砖一瓦将美好传达到观者的精神世界,更能通过物境、意境与意象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心灵。中华传统花木种植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首先概略梳理了古代典籍中与花木景致及其文化相关的资料情况,根据花形花貌,简要分析了二十余种花木的配景与其文化内涵;结合诗歌吟咏情况与文人雅致,分寺观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乡居田园等展示了花木景观。本书更为直观与精彩的地方,就是结合蔚为大观的文人画卷,分析了古代纷繁多样、精彩殊胜的园林花木配置与文化等,重点分析了花木种植理法、花木民俗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智慧等,具有较为现实的参考意义。
本书是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围绕长城国家公园建设进行了多年学术研究而来的成果,非常有学术价值。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主要涉及十四个方面,分别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长城精神与价值阐释、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实现路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社会功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投入机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队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研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保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评估。本书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常有启示意义。
本书以城市景观为问题视角,梳理并讨论1800—1945年间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变迁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资料,对这一时期长春城市景观进行历史的、美学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从而透射出都市文化与审美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关系。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这是一部研究中国造园历史的理论著作。掌握丰富的造园史料和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史观,从造园的社会实践角度,对各个历
本书以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序,辨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儒学基因。丛孔子之前的古代山水美学思想和礼乐文化传统开始研究,至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阶段,从审美客体及其审美方式、审美主体及其人生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