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日臻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时期,不仅造园活动极其频繁,而且技艺精湛。特别是清代丰富的园居生活极大地充实了浩瀚的园林记述与园林图绘文库。本辑从清代官书、文集、笔记以及石刻等多种文献中,精选了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珍贵图文,并对其文字部分予以整理、说明和注释。 本辑图文并茂,系统地反映了清代园林的发展特征,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考书。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绵延不断。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及社会动乱等因素而渐趋没落,园林作品实物已遗存不多,令人叹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闽南园林营造史较少关注和系统研究,以致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鲜为人知,亟需加以发掘整理,使之还原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宝库中的特色一脉。《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研究》内容是近25年来作者对闽南传统园林调查学习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力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园林遗存的实地考察,阐述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背景与脉络,总结有关的营造经验和艺术特色,填补国内有关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的学术研究空白,为探索闽南传统园林的傅承与创新之路提供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撑。
建筑艺术系列丛书力求把国内外*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系统地了解中外优秀建筑实例和建筑知识,熟悉其发展历程。丛书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内容,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典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艺术形式美、观赏性强的建筑形式之一。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还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其景点数量之多,造景手法之丰富,都不得不令观者叹服。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一般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而且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功能齐全,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书中大量的手绘图画和精美的实例照片,配以细致入微的解说,让您近距离地感受皇家园林的恢弘气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全书以作者计成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本书按照编年史和谱系学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新中国共十个历史时期,二千余年来的时代背景、风景园林营造活动、著名人物、论著。尤其是,本文经过文献考证和遗存调研,甄选出200余处经典的风景园林案例,包括历史名胜、私家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和书院园林等多个类型,就历史沿革、相地立基、环境因借、建筑布局、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品题点景等方面的历史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人士购买阅读。
你在游览园林时,是否常常走马观花,不知重点?你是否已经去过许多园林,却说不出它们的区别?古人云,“游亦有术矣”,游览园林,自有一套欣赏它的方法。 本书从10个对于园林的欣赏角度出发,引导你发现园林的艺术之美所在。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诗文题对,到造园家对园中布局、空间、路线的精妙构思,细数与园林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中200余幅全彩插图,从江南到北方,从蜀中到岭南,囊括了各地园林的高清影像,让你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也仿佛身在园中,尽情欣赏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细节。 当然,你 可以将本书当做一位“导游”,实地探访书中所介绍的园林,去直观感受中国园林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永恒之美。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京西山园林。北京西山是北京城历史悠久的名山,在地理位置、城市功能和生活联系上都与北京城紧密相连。金代“西山八大水院”的出现是西山园林建设的开始,之后西山范围内出现了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等,极大地丰富的北京城的景观和生活。本书追溯了从辽金至清末北京西山园林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并以两座西山范围内规模优选的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为例,分析其营造和设计意向,并对西山的寺庙园林,如碧云寺水泉院、大觉寺、潭柘寺等进了了个案研究。本书以期从宏观到细节,不仅为读者展示西山园林的具体建筑布局和历史沿革,将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范围内,从西山和北京城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更广阔的视野下对西山的园林的价值进行挖掘,并且为其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广泛地综合了国际景观生态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动向,并对景观格局分析和模型方法作了较细致的介绍。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景观生态学:①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生态学、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②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强调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相互之间关系的新生态学范式。因此,本书不但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同时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新的生态学范式或概念构架如何促进其他学科(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本书可供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以及有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本套丛书是靠前靠前部系统构筑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这门新兴学科的学术专著。叙述时代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历史跨度达三千年之久。本书为第二卷,唐宋元卷。以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代园林著述文本为主要依据,以代表园林家及其著作为论述重点,探究中国园林美学思想成果及其演进脉络。内容涉及园林美学的各项理论问题,包括:园林建筑本体、园林审美文化、园林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之关系;园林创构者、园主与工匠的作用;园林兴废与时代盛衰等。
刘滨谊著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4版)》是在第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由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理论与实践、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科专业背景三部分内容组成。本书以 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基于作者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浅出地探讨、阐述了城市广场、商业街景、公园旅游区、居住区环境、纪念性场所、湿地公园、城乡绿地绿道规划建设、城市景观设计等各类典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和基础理论要点;并就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理论、从业注册、专业教育、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教学等问题,向读者展示了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本书可供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人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人员学习与参考,亦可作为正在兴起的景观规划设计类本科生与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