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光子晶体领域的经典教科书。第1章对全书进行了综述。第2章描述了混合介质系统的宏观电磁理论,证明描述磁场的方程是哈密顿方程。基于此事实,第3章对磁场行为做出了描述。第4~6章分别研究了一维、二维、三维光子晶体的电磁特性,阐述了光子带隙的物理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第7~9章研究了一维周期介质波导、二维光子晶体板和光子晶体光纤。第10章阐述了时间耦合模式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设计,还描述了光子晶体中的光学现象,如折射、衍射等。本书附录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术及相关技术由于激光技术的引进获得快速发展,促使了光学成像理论在空间域与频域的三维显微成像理论、超短脉冲成像理论、高数值孔径物镜像差理论等方面的进步。本书涉及描述棱镜光学成像系统的理论与原理,包括衍射理论、点扩散函数、传递函数分析、超短脉冲光束成像、高数值孔径物镜成像、有像差成像等,并对现代光学显微术中所需的新理论进行介绍。
本书是W.Demtroder教授撰写的两卷本激光光谱学教科书的第2卷。这套教科书共分两卷,全面地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详尽描述了激光光谱学当前研究的全貌。作者多年从事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前沿动态了如指掌。全书的文笔简练、叙述翔实,更配有大量插图和实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第2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多种应用范例。以理论介绍和实例说明相结合的形式,详细地说明了多普勒限制的激光吸收谱和激光荧光谱(第1章)、非线性光谱学(第2章)、激光拉曼光谱学(第3章)、分子束的激光光谱学(第4章)、光学泵浦和双共振技术(第5章)、时间分辨的激光光谱学(第6章)、相干光谱学(第7章)和碰撞过程的激光光谱学(第8章),然后更专门讲述了激光光谱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激光冷却、玻色
本书是W.Demtroder教授撰写的两卷本激光光谱学教科书的第1卷。这套教科书伞而地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详尽描述了激光光谱学当前研究的伞貌。作者多年从事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前沿动态了如指掌。伞书的文笔简练、叙述翔实,更配有大量插图和实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第1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在简短的导论(第1章)之后,概述了光吸收和光发射(第2章)以及谱线的宽度和形状(第3章)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光谱仪器(第4章)和激光器(第5章),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为深入理解激光光谱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卷具体介绍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多种应用范例。
《偏振信息测量及其成像处理技术》针对偏振信息测量和偏振信息处理这两个偏振成像技术的核心环节,基于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偏振信息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的优化测量方法,并介绍了偏振信息处理技术的算法原理及其在偏振图像去雾、偏振图像去噪等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的研究进展。《偏振信息测量及其成像处理技术》内容包含理论、方法、系统、应用四个层次,具体内容包括:偏振光学、偏振测量、偏振成像的发展历史;偏振信息的分析方法;偏振信息的测量方法;典型的偏振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典型偏振成像系统的介绍;偏振信息成像处理在各类复杂环境成像中的应用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介绍多种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物理机理和三阶非线性光学表征技术,详细介绍Z-扫描表征技术,讨论Z-扫描技术表征高阶光学非线性效应、饱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各向异性非线性光学效应,介绍多种改进型Z-扫描技术;介绍包括溶剂、有机分子、玻璃、铁电薄膜、半导体、二维材料和近零折射率材料等多种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本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气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端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测方法和技术。本书为大气辐射和天文观测等基础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光学遥感技术、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等先进光电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本书反映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可以作为大气光学及相关研究的教材和有益参考书。
雾霾天气、浑浊海水、生物组织等统称浑浊介质。当光在浑浊介质中传输时,会受到介质中粒子吸收和散射等作用,导致成像距离变短、图像变模糊。《浑浊介质中主动偏振成像技术》是第一部基于介质光和目标光偏振特性差异,系统研究提高浑浊介质中目标清晰化成像的主动偏振成像技术论著,集中展示团队关于偏振光在浑浊介质中的传输过程及特性、偏振差分成像、距离选通偏振差分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改进,并通过研究光偏振态和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揭示有关成像规律。
本书系统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技术的相关原理、方法技术、应用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SERS光谱基础、SERS光谱技术与平台、SERS光谱应用三个部分。对SERS光谱历史、原理、仪器和测试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具有SERS增强能力的纳米材料;介绍SERS增强基底和SERS纳米探针两种主要技术模式;介绍SERS与微流控、色谱和微观成像等技术的联用分析监测平台;介绍SERS技术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和化学催化等领域的前沿特色应用;提出未来SERS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书系统论述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补偿器在光学自由曲面的干涉测量中的应用技术。全书共6章,第1~3章介绍光学自由曲面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现状,详细论述CGH补偿器设计方法及其在离轴凸非球面和自由曲面测量实践中的应用;第4、5章论述CGH与子孔径拼接方法结合,用于大口径柱面反射镜和凸非球面镜的测量,详细介绍了基于双回转CGH的可变补偿原理与设计方法;第6章论述新型可编程CGH的补偿检测方法,使用空间光调制器和高次非球面补偿器实现大范围像差补偿以及加工过程中局部大误差的自适应补偿。本书既包含测量实践中总结的CGH补偿器设计方法,又包含作者所在团队近十年来关于子孔径拼接与可变补偿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本书力图理论联系实际,书中引用的大部分测量实例来源于具体的科研项目。
本书是振动理论的典型教材之一,以讲述线性振动理论为主,从单自由度、多自由度到连续体,从自由振动到强迫振动(包括无阻尼和有阻尼情况),从间谐激励、冲击激励到一般激励,最后两章还介绍了随机振动和非线性振动,内容丰富、叙述清晰、例题和习题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是一本在国外受到普遍赞赏的畅销教材,至今已经出到第5版。 利用计算机分析多自由度、复杂结构系统动力响应的数值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工程振动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本书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5版更加强了学生利用MATLAB等软件求解工程振动问题能力的训练。 本书内容与我国多学时振动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相近,可以作为力学、汽车等专业本科生和工科专业研究生振动理论课程的外文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有关工程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将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和现代激光光谱技术相结合,系统介绍了LabVIEW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程序结构和编程技巧,及其在激光光谱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用的专门知识,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部分LabVIEW简介,简单介绍了LabVIEW发展历史、编程环境和软件安装过程;第二部分LabVIEW编程基础篇,介绍了图形化编程语言基础知识、VI和子VI程序结构和编程技巧、人机界面交互设计基本操作过程;第三部分LabVIEW编程应用篇,系统介绍了LabVIEW在光谱信号仿真和光谱信号处理、滤波算法、数据采集和通讯、数字锁相、PID控制器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LabVIEW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篇,主要介绍了LabVIEW在激光光谱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典型应用。
本书将基础性光学原理用于光学系统设计和像差平衡,定位于阐述光学设备的光学系统总体设计原理与光学镜头设计基础。本书分为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典型光学系统和光学系统设计四部分,各部分均反映了光学与光电子学的进展和光学系统设计的新发展。其中,几何光学和像差理论详细讲述了光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典型光学系统包括眼睛,显微和望远光学系统,摄影及投影光学系统,自由曲面及其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特殊光学系统,包含了当前 的光学系统,例如全息术补偿像差、3D打印光学系统、3D显示光学系统、太赫兹光学系统、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共形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复眼仿生光学系统和自适应光学系统等;光学设计部分包括光学系统初始结构求解、像质评价和像差平衡,并辅以光学设计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类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
《气动光学效应校正--原理方法与应用》以高速飞行器导航、制导和遥感探测中面临的气动光学效应问题为应用背景.总结了张天序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十余年来在气动光学效应校正方向的研究成果。该书聚焦交叉学科的核心问题,在全面介绍气动光学效应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了成像谱段优选、热辐射校正、单帧图像和序列图像校正恢复、相位校正恢复、模型和知识约束的智能校正恢复以及数字/光电混合校正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该专著不仅具有好的理论深度,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气动光学效应校正--原理方法与应用》适合从事光学、空气动力学、光电子学、 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和信号信息处理等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本书由张天序、洪汉玉、张新宇著。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是指对多个小孔径成像系统或多子镜拼接主镜成像系统进行共相位拼接处理,使其等效于一个大孔径整镜成像系统的成像性能,以提高系统的分辨率和集光能力,为高分辨率观测及激光束合成领域之亟需,广泛应用于遥感与成像,天文观测,环境、大气及海洋监测等。本书介绍了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基本原理,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共相位误差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其中包括基于经典光学原理的检测方法、近年来研究的空域到频域转换法以及新兴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等,对各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原理、数学模型的建立、误差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实验验证系统及分析。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相关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凝练,目的是为从事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的相关科研人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