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Miessler等编著的Inorganic Chemistry(Fifth Edition)。全书共15章,以原子结构、成键理论、对称性与群论、分子轨道理论、酸碱理论、配体场理论、角重叠模型、等瓣相似原理等理论为基础,利用晶态固体、主族元素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的示例对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并通过主族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类比、重要的物理性质等深入展开。除无机化学的传统知识外,书中还收录了以配合化学为主的当代无机化学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增加了应用相关的热门主题,并以强化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化学辞典,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高分子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等分支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明扼要的定义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设有便于检索的汉语拼音索引和外文索引。
本书是在1959年出版的《物质结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作者根据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动向,对第一版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全书共十五章,即量子力学基础和氢原子的状态函数、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原子光谱、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分子对称性与群论初步、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共轭分子的结构、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的结构、原子价和分子结构小结、分子光谱、分子的电性和磁性、晶体结构等。书中对原子价概念的发展不仅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并且着重介绍了作者使用(nxcπ)四个数来描述包括原子簇在内的无机和有机分子的结构类型,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在论述现代物质结构实验方法、原理和应用方面,除介绍IR、Raman、NMR、ESR、ESCA等主要方法外,还就如何掌握查阅、分析各种谱的数据和结构作了引导和说明。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保持以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为主线,兼顾基础与发展前沿并重的体系,总结本领域十年(2004~2013)来的进步与发展,在大幅更新与删改原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再新增加“等级孔材料”与“金属有机与有机骨架多孔材料”两章。整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进展,新增十年(2004~2013)来的参考文献近千篇。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套由中国化学会和我社组织出版的中型的无机化学参考书,于1982年起陆续出版,于1993年初写齐。丛书分十八卷,共四十一个专题。其中,前十卷为各族元素分论,后八卷为无机化学若干重要领域的专论。现将丛书前十卷整理为《无机化学丛书"典藏版》。
本书精选了332个最重要的一直在普遍应用的经典的或当代的有机人名反应或试剂。每个反应均给出一步步详尽的电子转移机理和众多具体的合成应用。全书还有3700多篇直至2013年度含原始论文及以综述和应用为主的参考文献,此外还提供了不少有机人名反应发现者的简历和栩栩如生的为人风貌。
本书是标准化科学理论的原创著作,系统性地创建了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标准化的科学性和哲学认识,标准化的理性概念、公理、形式谱系、原理、定律、标准化熵、相似标准化、标准方程等元理论和基础理论,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型谱系列与族系、统型、协同互操作性、产品顶层设计、产品优化、标准化指标体系等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标准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标准管理与控制、零部件管理、标准化应用状态评价、标准化效益评价等方法。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聚酰亚胶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1 章为绪论,其他内容分成三编。第I 编化学包括"由二醉(或四酸)与二胶合成聚酷亚胶"、"由二酸二醋与二胶合成聚酷亚胶"、"以硝基欧酷亚胶或卤代苯哥为原料合成二哥及聚酷亚胶气"聚酷亚胶的交联"、"由双马来酷亚胶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酿亚胶"及"聚酿亚胶的分解吨章;第H 编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包括"聚酷亚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概论气"异构的聚酷亚胶"、"含氟聚酷亚胶飞"含硅聚酷亚胶"、"含磷聚酷亚胶"、"含脂肪单元的聚酷亚胶"、"含六元酷亚胶环的聚合物"、"液晶聚酌亚胶"、"树枝状及超枝化聚酰亚胶"及"共聚酌亚胶和聚酰亚胶共混物"10 章;第E 编材料包括"薄膜"、"高性能工程塑料"、"泡沫气"纤维"、"以聚酰亚胶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教合剂"、"分离膜"、"光敏聚酷亚胶"、"液晶取向排列剂"
本书是继《聚酿亚胶??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之后,介绍聚酰亚胺相关单体合成、聚合方法和材料制备的着重于方法论的专著,是上一本书的姊妹篇。本书分3编,共13章:第Ⅰ编为单体合成,包括酐类化合物、胶类化合物、马来酰胺胶类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合成等4章;第Ⅱ编为聚合方法,包括在过程中形成酰胺胶环的聚合、由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的聚合、双马来酰亚胺的聚合和大分子反应等4章。第四编为材料制备,包括膜状材料、粒状材料、纤维、泡沫材料及杂化材料等5章。 本书取材自国内外原始文献,凡是本书作者已经实际检验过的过程和方法都尽可能表达在其中。
本书主要围绕作者在缺陷与催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内容包括固体缺陷化学及其发展概述、催化中的缺陷材料及其作用机制概述、碳材料缺陷与催化、金属材料缺陷与催化、金属化合物材料缺陷与催化、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缺陷与催化、负载型材料缺陷与催化等。通过催化剂表面缺陷的构筑,设计高性能催化剂,认识缺陷产生机制,理解缺陷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构建其在催化剂设计方面的应用基础,为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凝聚了稀土科学和技术领域数十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历经两年多时间编写完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的学科发展战略系列研究项目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为了更加绿色高效利用中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引领和支撑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书系统调研了近年来国内外稀土化学学科的发展状况,通过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呈现了全球稀土化学发展的全貌,梳理和综述了稀土化学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讨论了制约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稀土化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思路、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政策建议。
本书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聚合物碳化反应及其应用。首先总结聚合物碳化的典型方法,论述每种碳化方法的原理与适用范围;重点阐述了碳化过程中降解反应和碳化反应的协同机理,以及碳材料的织态结构、表面化学结构的调节机制,介绍利用聚合物碳化反应制备不同维度的碳纳米材料、碳泡沫、碳/碳复合材料等。本书以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调控为切入点,着重介绍控制聚合物的碳化反应实现精确调控碳材料生长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介绍催化聚合物本身成碳在提高阻燃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本书介绍聚合物基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吸附与分离中的应用前景,阐述碳材料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聚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结构分析中所涉及的理论、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内容包括:振动光谱、电子光谱、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热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动态介电分析、气相色谱、凝胶色谱、裂解气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各种显微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小角X射线散射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在聚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及解析方法等。
无机闪烁晶体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功能晶体材料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在单位过去四十多年所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典型无机闪烁晶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征、闪烁发光机理、晶体缺陷、晶体制备的关键技术以及商用无机闪烁晶体在辐射探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情况。全书共 8章,第 1章和第 2章从闪烁发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以简洁通俗的方式阐述闪烁晶体的发光过程、发光机理,以及闪烁性能的测试和表征方法。第 3~第 7章按照材料的化学成分分别对卤化物、锗酸铋、钨酸盐、硅酸盐和铝酸盐等五个类别中的典型闪烁晶体进行介绍,阐述其结构、性能、生长方法、生长缺陷,以及制备技术等。第 8章集中展示了闪烁材料在核物理、高能物理、核医学和安全检测等主要领
《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纳米复合材料在飞行器蒙皮、电磁屏蔽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小型化、轻量化等瓶颈问题的关键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战略价值。《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作者从事层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十余年,在该领域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包含6章,第1章主要介绍二维纳米材料的本征特性,包括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第2章阐述典型自然材料及仿生启示,主要介绍自然材料(如鲍鱼壳)奇妙的微观结构及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第3章阐述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第4章阐述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主要介绍界面设计原理,以及力学和电学性能优化策略等;第5章阐述仿生层状二维纳米块体复合材料,主要介绍块体复
为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认真落实《推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任务要求,推动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水平,为专利代理业务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于2023年开展了全国典型发明专利撰写案例 活动,经过初审、终审等评选环节,从机械、电学、化学三个领域共选出60篇典型案例。本书为此次评选出的化学领域典型发明专利撰写案例及其部分案例的撰写经验分享文章汇编。
《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作为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OMVPE或MOCVD)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教学参考书,适用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电子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也适合作为OMVPE生产和研发人员的工具书。本书章首先总揽了OMVPE的生长过程,并和其他的外延工艺做细致的比较。第二到第六章则分别论述了OMVPE生长的各个方面:热力学(第二章),表面物理过程(第三章),反应源(第四章),动力学(第五章)以及流体力学和质量输运(第六章)。这些论述不但包括基本的模型论述,还包括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趋势,内容丰富。第七章讨论了OMVPE生长过程的设计,包括动力学限制及高温区的生长,同时也对整体的OMVPE过程进行设计。第八章则介绍了诸如GaAs,InP,GaN等特定的材料。第九章介绍了超晶格结构,第十章则对OMVPE生长的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 终形成13册。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为两册:7A《氢-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和7B《碳-13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氢-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两篇叙述, 篇为基础理论篇,包括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二维谱,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系统、条理、清晰,并且每种研究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分析实例;第二篇为数据篇,包括常用的和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与偶合常数数据,并总结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规律。
本书是迈克尔B.史密斯教授编著的《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的中文译本,是高等化学的经典教材。该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过化学日益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系统地讲述化学的基本理论、并讲述如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解释化学反应中的新现象。书中根据反应类型给出了大量的反应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本书适合作为高年级和研究生化学教材,低年级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师用书,以及化学工具书。本书是Michael B Smith教授编著的《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的中文译本,是高等化学的经典教材。该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过化学日益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系统地讲述化学的基本理论、并讲述如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解释化学反应中的新现象。书中根据反应类型给出了大量的反应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本书适合作为高年级和研究生化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