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洋学领域的畅销书籍之一,全书从各种科学领域(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了与海洋相关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海洋学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单元,海洋沉积物,水和海水,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水动力学,潮汐,海滩、海滨线过程和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和能量传递,水层环境中的动物,底栖环境中的动物,海洋和气候变化等。本书的设计编排独具一格,每章开始有主要学习内容,每节结束有课堂小测验,每章结束有主要内容回顾,中间穿插了大量插图、表格、常见问题、科学过程、深入学习、生物特征、简要回顾、思考题、讨论等特色内容。
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进程,伴随着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并不断演化。这些生命形式适应并改造着生态环境,逐步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多样性。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当前的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6章18个小节,这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都对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本书还在最后对现代地球及生物圈的演化方向进行了总结。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执笔,使得这部巨著能够清晰和全面地展现我们地球的非凡历史。
《地质钻探手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120万字。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反映我国岩心钻探领域理论、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标准等的技术手册。由该领域专家结合当前钻探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岩心钻探进行全面的总结,融会贯通于各个章节之中,反映先进、实用的成果资料,展示可靠、成熟的经验数据,汇集*、全的技术标准,以反映我国的钻探现状及发展为主,兼论国外有关成果的*应用及进展。 手册分为19章,章基本概念及术语;第二章岩石钻进特性与碎岩机理;第三章地质钻探设备;第四章管材与钻具;第五章钻头与扩孔器;第六章金刚石与硬质合金钻进;第七章绳索取心钻进;第八章取心技术;第九章孔底动力钻进;第十章空气钻进;第十一章钻孔弯曲与测量;第十二章定向钻进;第十三章钻孔冲洗;第十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新型地基遥感设备 定价 96.00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李良序,李柏 页数 ISBN编码 9787502971250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观测大气温、湿、风、水凝物和气溶胶五条垂直廓线观测的毫米波测云仪、地基微博辐射计、拉曼-米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及相控阵雷达六种新型地基遥感设备。全书共23章,从工作原理、设备组成、结构以及使用和维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为观测人员解决新型地基遥感设备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规范流程,提高大气垂直廓线观测数据质量和精度,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系统建设的效益。本书可供新型地基遥感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大气数据系统和综合技术,书中阐述了大气数据测量的理论基础及飞行器飞行高度、速度、攻角、侧滑角、总温的测量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数据系统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详述了大气数据系统关键技术并分析了集中式、分布式、嵌入式、三轴等国内外典型大气数据系统;重点论述了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技术,激光遥测、真空速光学测量、大气静温光学测量、大气密度光学测量等光学大气数据系统传感技术及应用,软件设计技术,测试与校验技术。 本书可供航空领域从事大气数据系统研发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书对雷暴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的分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雷暴演变的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特征与临近预警技术以及雷电的形成机理及预警预报作了介绍,利用国内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暴雨典型个例,重点论述了0~2小时特别是0~1小时的强对流天气主观临近预报技术,有助于及时捕捉灾害性天气,及早做出预警预报,从而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传统微波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的测量原理及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然后,全面阐述双星跟飞卫星测高原理及海面高差测量误差模型,在对测高卫星绝对定标与相对定标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性介绍后,着重给出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场进而反演海底地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后,探讨了海洋重力场在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水下重力辅助导航等领域中的应用。本书可供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量等生产和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大地测量学、海洋学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介绍了人类航天目前具有代表意义的100个民用月航天器,这些航天器包括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本书分三个阶段介绍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第一阶段是1957-1977年,这一时期人类刚开启探索太空的旅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也让是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进入太空、驻留太空、登陆月球、探索火星的历史;第二阶段是1977-19997年,这一时期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粉墨登场,多国为科学研究进行航天合作;第三阶段是1997-2017年,这一时期国际空间站建成,人类开始探索更远的星空空,中国航天也成就斐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本书详细介绍了航天器的研制背景、设计方案、试验脸飞行历史和事件。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读者不仅掌握世界民用航天器发展历程,而且了解世界载民人航天和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10章:卫星测高技术原理部分,系统介绍传统海洋卫星测高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双星跟飞卫星测高模式的轨道特点;高度计测量原理部分,系统介绍微波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包括传统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和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重力场和海底地形反演部分,主要介绍确定垂线偏差的黄金维求解法、桑德韦尔法和奥尔贾蒂法以及卫星测高数据与重力异常的误差传播关系;海洋重力场应用部分,介绍海面高 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以及建立海上定标场的若干考虑,重点介绍海洋重力场信息在低空扰动重力场赋值、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和 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
本书以飞行力学、飞行动力学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以大气环境、发动机以及各种典型飞行阶段飞机性能为研究对象,突出工程计算方法的实用性,重点介绍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继承了传统飞机性能分析计算的全部内容体系,同时适应技术新发展,融入了以下新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不仅涵盖常规三翼面气动布局,还包括隐身外形、飞翼布局、多操纵面、机翼前掠等众多新技术;二是综合考虑了设备升级、外挂物增强、外形结构改进以及各种新式气动修型(如针对反潜雷达天线的机尾修型、预警机雷达及其支架、硬式加油杆等)和新式外挂物(如拖曳诱饵弹、空中加油软管锥套系统)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弥补了传统飞机飞行性能计算理论盲点;三是配套有飞行性能分析数值仿真实例,对于工程实践具有很强借鉴意义,适应飞机性能分析数值仿
本书主要以履带车辆高速行星齿轮传动系统为应用背景,首先,介绍了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现状,讨论了行星齿轮动力学参数及典型内部激励的计算方法。然后,介绍了单排单级、复合、复杂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详细讨论了各类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纯扭转和弯扭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分析了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动态特性以及相关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接着,讨论了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的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含基于相位调谐理论的系统振动抑制以及基于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行星齿轮传动动态特性测试与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 本书读者主要是机械工程、机械系统动力学、工程振动与控制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可以为特种车辆、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类研究所的相关技术人员提
本书针对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多学科优化问题,全面的介绍了多学科优化、灵敏度分析、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航空航天系统不确定性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的新途径,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实例。阐明并实现了在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复杂航空航天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近期新方法。为了达到缩短设计周期的最终目标,本书提供了集成大量组件和约束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各种问题的见解,包括学科耦合,敏感度分析,不确定性的传播,可靠性分析与全局性多学科问题的优化,研究范围涵盖了当前正在研究中的领域。
本书系统阐述了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和应用问题。其中,理论方面包括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建模及多种近似方法、灵敏度分析、优化搜索策略、多学科优化过程、不确定性多学科优化方法;应用方面介绍了6个实例,即飞行器结构拓扑优化、卫星舱内组件布局优化、卫星总体设计优化、卫星在轨加注任务综合优化、导弹总体/发动机一体化优化和飞机总体及机翼多学科设计优化。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可供从事飞行器或其他工业设计的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发动机仿真任务,主要包括新型发动机设计、发动机建模、基于模型的性能分析、进气畸变影响、过渡态性能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初步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发动机整机特性、部件特性、涡轮特性、机械设计等内容;第三部分为非设计状态,主要包括部件性能、非设计行为的理解等内容;第四部分介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燃气特性和标准大气环境、无量纲性能、雷诺数修正、冷却涡轮效率、空气系统、数学、优化、蒙特卡罗模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