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创始国之一,至今获批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47个,居各国之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本书图文并茂,对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文字简介,图片优美,是一本可读性强、读者面广的通俗读物。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本书集中展示了布局全国农区,对我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进行30年不间断观测和系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书中以*手长期系统数据阐述了我国不同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主要过程变化规律,以坚守野外一线,不断推进农田监测和研究方法以及成果创新,记录了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对从事农业、农业生态、农业资源发面研究、教学和管理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新型地基遥感设备 定价 96.00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李良序,李柏 页数 ISBN编码 9787502971250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观测大气温、湿、风、水凝物和气溶胶五条垂直廓线观测的毫米波测云仪、地基微博辐射计、拉曼-米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及相控阵雷达六种新型地基遥感设备。全书共23章,从工作原理、设备组成、结构以及使用和维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为观测人员解决新型地基遥感设备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规范流程,提高大气垂直廓线观测数据质量和精度,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系统建设的效益。本书可供新型地基遥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自然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对自然资源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和重要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的工作定位,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 三调 精神,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不断开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找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新的历史定位,强化使命担当,加强
基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的特征参数反演旨在从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遥感参数信息,形成遥感参数产品,便于应用者使用,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效率,拓展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范围,推动遥感数据产品的产业化和国产化。 本书内容反映高分四号卫星大气参数、陆表参数与水体参数遥感反演的成果,简述了遥感参数反演理论、方法、建模基础;重点阐述了云检测建模与算法、气溶胶光学厚度、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水体指数、雪盖指数反演与建模,并给出了相关的算法流程和伪代码;介绍了基于高分四号卫星遥感数据的参数反演系统设计、实现和代表未来发展的遥感反演产品在轨卫星生产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旨在为实时提供高精度卫星遥感反演产品提供技术参考,满足不同领域的迫切应用需求。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10章:卫星测高技术原理部分,系统介绍传统海洋卫星测高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双星跟飞卫星测高模式的轨道特点;高度计测量原理部分,系统介绍微波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包括传统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和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重力场和海底地形反演部分,主要介绍确定垂线偏差的黄金维求解法、桑德韦尔法和奥尔贾蒂法以及卫星测高数据与重力异常的误差传播关系;海洋重力场应用部分,介绍海面高 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以及建立海上定标场的若干考虑,重点介绍海洋重力场信息在低空扰动重力场赋值、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和 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大气数据系统和综合技术,书中阐述了大气数据测量的理论基础及飞行器飞行高度、速度、攻角、侧滑角、总温的测量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数据系统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详述了大气数据系统关键技术并分析了集中式、分布式、嵌入式、三轴等国内外典型大气数据系统;重点论述了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技术,激光遥测、真空速光学测量、大气静温光学测量、大气密度光学测量等光学大气数据系统传感技术及应用,软件设计技术,测试与校验技术。 本书可供航空领域从事大气数据系统研发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平面的一些特有性质,以及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基本结论与近期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直线与平面,第二章多面角,第三章多面体与平行六面体,第四章四面体,第五章规则多面体,第六章曲面体。 本书适合高中师生、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生,以及数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在总结国外航天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科研卫星等的各种应用,并对非火箭航天发射、单级入轨、太阳能卫星等未来航天领域的新技术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展望了信息、通信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本书可供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专著在成矿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解剖,以及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成岩成矿时代等相关研究,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厘定为一套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多金属成矿体统,并从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多金属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阐明了该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成岩成矿过程以及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分析了区域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及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的找矿靶区,开展了资源量的定量预测。 本书可供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西天山地质矿产勘查和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本书以新型SAR遥感成像机理 信息处理 参数反演 环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突破口,聚焦环境雷达遥感研究,详细论述了近期在极化SAR、极化干涉SAR、极化层析SAR和超高分辨率SAR环境参数获取方法以及面向环境参数观测的SAR信息一体化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 ?-本书是国内新型SAR环境观测的专著,其思想和方向具有引领性。 ?-系统性地发展了环境雷达遥感信息处理与参数反演理论及方法。 ?-创新性提出了SAR信息一体化处理与环境参数反演的新思路。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已发展成为地基、空基、天基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其间布设了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制的气象仪器装备。本书从我国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变迁的角度入手,从地面气象观测简史、人工观测阶段的观测设备、自动观测阶段的仪器设备等方面讲解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些观测仪器设备以及观测方法、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反映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带领读者轻松了解气象观测的历史。
《海峡 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是由海峡 大气科学界专家会审的海峡 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第三版),是在2012年出版的《海峡 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等,共收词约6800条。
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1945年8月6日8时16分02秒,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被引爆,爆炸当量相当于1.25万吨TNT。3天后,原子的伟力降临长崎。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枚不起眼的炸弹为死伤人数过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号。论及原子弹的诞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美国于1942年发起,倾举国之力的“曼哈顿工程”。但事实上,要想追溯原子弹的孕育之路,还需要把时间往前推半个世纪。在《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中,作者理查德·罗兹从J.J.汤姆孙发现电子,拉开人类对原子构成认识的帷幕讲起,之后,在物理学历史记录群星闪耀的半个世纪里,卢瑟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薛定谔、查德威克、奥托·哈恩和莉泽·迈特纳等一个个科学巨人粉墨登场,随之而来的是质子和中子、放射性、质能关系、量子世界以及核裂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