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数学分析中的内容,以构造数系和集合论开篇,逐渐深入到级数、函数等高等数学内容,举例详实,每部分内容后的习题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的内容。本书在附录部分还介绍了数理逻辑基础和十进制,突出了严格性和基础性。本书适合已经学习过微积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具有数学专业知识的读者。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本书属于理论非线性声学领域,对非线性声学研究历程、非线性声学基本理论以及与特定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非线性声学理论及其数学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本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相关内容代表了该领域的先进理论水平,可有力支撑非线性声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非线性声学理论、探测机理及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生态学基础(第5版)》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好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适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值得专业人员保存的经典论著。通过探索生态足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和火生态、复合种群动态、种群遗传学、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和景观可持续性等主题,您将在生态学领域里获得更为完整的视野。通过真实世界的实例,您还将学会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学、生态
《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灾害发生机理研究》通过系统总结外关于土体冻融损伤、冻融过程土体水分迁移及寒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围绕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灾害发生机理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病害调查及现场测试研究、冻结过程黄土水分迁移特征研究、黄土冻融过程抗剪强度劣化机理试验研究、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特性试验研究、黄土地区边坡冻融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稳定性分析及结论与展望。 《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灾害发生机理研究》可作为水利、土建、岩土、地质等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用书,还可供对寒区工程和黄土力学有兴趣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狭义相对论在近代物理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基本假设和结论有着牢固的实验基础。《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第二版)》丼13草,第1~6章介绍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第7~13章从理论的角度总结和分析检验狭义相对论的几种主要实验类型: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变原理、时间膨 胀效应、缓慢运动物体的电磁感应、相对论力学、光子静质量上限、托马斯进动。
本书重点以实际观测的地震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地震动输入开展研究:以符合抗震规范要求作为基本需求,服务于一般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工作;基于地震安全性评价产出,考虑场地的具体地震环境与目标危险性水平,服务于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研究与地震动危险性分析和结构易损性分析的衔接,服务于基于性态地震工程;探讨服务于韧性抗震需求的地震需求,建立满足我国多层次抗震设防需求的记录选取体系。本书在现有国内外近期新强震动记录数据库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强震动记录的积累现状,注重了实际工程的需求,强调地震动输入的理论成果与工程应用实践能够结合起来,是国内从地震工程角度系统论述强震动工程输入的重要专著。
贵州地理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9年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气科学新词和缩略词等(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对2097年第一版进行了订正与增补,使该书词汇扩展到3万余条。书中收集的词汇涉及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可供大气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编译人员使用。
以帆船为主的航海时代,风是一把双刃剑。风信是航海的动力,风涛则是航海的祸患。因此,帆船在险恶的西北太平洋上航行, 如同在刀尖上起舞。本书以明清时期厦门湾为中心,以泉州府、漳州府和 府为研究区域,围绕着同一个海洋地理剖面,即海岸带-海峡-岛屿-远洋,分十个案例探讨季风、热带气旋控制下闽南民众的海上生活,是中国历史海洋地理研究的 成果。研究证明:随着 环境的变化,作为人类生活舞台之一的海洋地理环境,虽然各个要素或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 因素。因为即便是在传统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丝毫不弱。与之相对照,人类社会本身,尤其是 行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要远大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的海疆和西北边疆一样,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涨落,基本上随着 对边疆经略的重视
《中国地质学史二种》集合叶良辅著《地质学小史》、章鸿钊著《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两种。《地质学小史》作为中国最早的地质学家之一,为读者勾勒地质学发展脉络,颇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一书专门论述了“中国地质学界之教育事业”,记述了民国以来中国地质教育的简况。
本书重点针对气象服务作为新的气象基本业务,在我国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建立的突出地位和作用,系统总结了气象服务业务的历史发展过程,归纳了现代气象服务业务的近期新支撑技术,分别从气象为大型工程服务、新能源气象服务、交通旅游气象服务、气象影视服务、多媒体气象服务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系统建立等方面,介绍了气象服务业务的构架和内涵。全书共分9章,是全面展示新的气象服务业务的一部技术性论著。可供从事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人员和从事气象业务管理、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环保、水电、农林、交通、旅游、能源、国土资源、防灾减灾等部门以及气象用户等单位的相关人员使用借鉴。
《GNSS电离层扰动精确表征模型与应用》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应用背景,阐述了行进式电离层扰动(TID)的基本概念和特性、GNSS多TID同时传播模型建构的基本原理与论证,并应用模型介绍了2011年日本春分日季节性中尺度TID传播参数特征、2017年北美日全食电离层TID响应与多尺度参数特征以及2011年日本大地震电离层地震海啸特征与海啸预警可能性的研究成果。 《GNSS电离层扰动精确表征模型与应用》适合从事卫星导航电离层扰动监测与建模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各卷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其中学科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体内容,占各卷的主要篇幅。 1994年7月,我社初步提出《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出版构想,后曾多次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有关专家咨询,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和评估,得到学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1996年开始制订编纂计划,完成总体框架设计,并开始向权威专家组稿。同年,新闻出版署将本书列入国家 九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西南联大前后八年多的办学,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卓有成效,公认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 奇迹 。其中在学术研究上,虽然战时研究条件艰苦,但成果丰硕,单就地理学而言,虽只有张印堂、洪绂、林超、陶绍渊、鲍觉民等教授,但出版了数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地理学专著,发表了诸多地理学方面的论文,成为近代地理学史必须关注的重要学术成果。本书所编的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大地理学教授张印堂、洪绂、林超、陶绍渊、鲍觉民的部分地理学术文章,以此文章来认识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特色,以为研究近代地理学史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民国学术近代转型的研究。
《福建地理》是以介绍福建地理特征、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乡土地理图书。全书分总论、分论和专论三部分。在总论部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福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区划等内容。在分论部分先后介绍了闽东南区、闽东北区和闽西区3个区域的人地关系、地理特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福建海域、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闽台合作、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内容。《福建地理》反映了建国六十多年来福建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福建地理研究的*成果。该书的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普通读者。
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是传统地理术上升到地理学的必由之路。 本书首次提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对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即传统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首次作出界定、概括和全面的阐述。 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四大部分:经、史、理、术。 本书体系结构为: *篇: 基础理论 ,论 理 第二篇: 操作规程 ,论 术 第三篇: 源流梳理 ,论 史 第四篇: 要籍导读 ,论 经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 本书不仅对 理 的阐述、对 术 的概括,而且对 史 的分析,对 经 的解读,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 本书体系结构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 全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而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管华诗主编的这本《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陆关联卷)(精)》是海陆关联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家战略需求、国内发展现状、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主要差距和问题、发展战略和任务、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推进发展的重大建议等;第二部分是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四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研究,包括沿海产业涉海工程区划、海陆联运物流工程、海岛开发与保护、沿海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等。 本书对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20世纪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也不例外。 由地理资源所吴传钧院士任主编,杨勤业、鲁奇研究员为副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是一部条目形式的大型工具书,日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共计139条,约60万字。全面总结了百年来国人地理学学术成果,是一部独特的地理学学术“世纪鉴”。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保持高尚的学术品味;它尊重历史,推进地理学发展,传播真知;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对涉及各流派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均兼收并蓄。开篇《20世纪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