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在影响着人类享用的环境与资源,而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二十年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最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共6章,系统阐述了地温场与大地热流、地热源、地热异常、地热系统类型等基本概念;论述了大地热流的测试原理、岩石热导率和地温梯度的测试与确定方法,岩石热导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地热源的类型,地热异常的表现形式;详细推导出地热传导与对流的控制方程,给出所涉及参数的意义和经验数据:总结了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利用钻孔测温确定地温的方法:探索出用钻井液温度计算地温梯度的函数式:阐述了地热模型研究和地热资源评价的具体方法;介绍了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以及地热地质调查、遥感地热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热钻探等地热勘探方法。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科学地布孔打井、管理地热田,从而解决好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难题。
本书是4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之一。全书革统介绍了G1S 的基本理论、功能实现和应用技术,共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收忌了黑内外有关GIS技术和应用的主盖新研究成果,同时得最前2若有导读,便于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证明是数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极具开拓性的特征之一。没有证明,就无法谈论真正的数学。本书讲述了证明的演变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启发意义。从古希腊几何学时代开始,涵盖代数、微积分、集合、数论、拓扑、逻辑等几乎全部数学分支中的证明故事。我们将看到欧几里德、康托尔、哥德尔、图灵等数学大师的精彩发现和发明。这本书不是教材,它是在讲数学的历史,更是在讲数学思想的演变。作者揭示了数学学习和研究的底层方法和逻辑,让读者看到在数学中什么定理可以被证明,如何证明,什么问题可以(或无法)被解决,为数学研究和发展打开全新的视角。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遥感数据不断涌现。遥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出现为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使得全球尺度的快速分析和应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内首次对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和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本书重点以当前方兴未艾的谷歌云计算平台为例,为遥感云计算的应用提供指南和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遥感云计算的科学和技术前沿,从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简明教程、经典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遥感大数据和遥感云计算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编程实践,然后列举了遥感云计算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研究案例,最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国内外主要卫星数
《生态学基础(第5版)》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好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适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值得专业人员保存的经典论著。通过探索生态足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和火生态、复合种群动态、种群遗传学、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和景观可持续性等主题,您将在生态学领域里获得更为完整的视野。通过真实世界的实例,您还将学会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学、生态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本书以数学目前四大著名的“古代问题”——化圆为方、三等分角、倍立方、作圆内接正多边形为基础,展现了两千多年来,数学家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留下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思想与成就。尺规作图“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成为欧几里得、笛卡儿、牛顿和高斯等数学巨擘攀登数学高峰的阶梯,其解决方法也延伸至整个数学领域,众多重大数学发现皆与它们息息相关。这段探索之旅将读者从古典时期引领到今天,纵观两千年来这四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引导、启发人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并发掘了数学史中的种种细节。本书适合对数学及数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
以帆船为主的航海时代,风是一把双刃剑。风信是航海的动力,风涛则是航海的祸患。因此,帆船在险恶的西北太平洋上航行, 如同在刀尖上起舞。本书以明清时期厦门湾为中心,以泉州府、漳州府和 府为研究区域,围绕着同一个海洋地理剖面,即海岸带-海峡-岛屿-远洋,分十个案例探讨季风、热带气旋控制下闽南民众的海上生活,是中国历史海洋地理研究的 成果。研究证明:随着 环境的变化,作为人类生活舞台之一的海洋地理环境,虽然各个要素或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 因素。因为即便是在传统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丝毫不弱。与之相对照,人类社会本身,尤其是 行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要远大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的海疆和西北边疆一样,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涨落,基本上随着 对边疆经略的重视
故事发生在在15世纪的欧洲,在这时候,如果去研究被C教定为异端思想的理论,就会被教会处以火刑。P王国中,有一位神童名叫拉法尔,已经预定好了要跳级上大学,去专攻当时 受追捧的神学。拉法尔平时有观星的爱好,却常常因为在“天动说”的理论中,星星运行的线路不够美丽而苦恼。然而某 ,在拉法尔的身边出现了一位神秘男人,他所研究的正是在异端思想中 禁忌的“地动说”。几次思想的交锋后,拉法尔被地动说所打动,相信了是地球在动,而不是天空在动的理论。而这时教会也发现了拉法尔所研究的“异端思想”,念在拉法尔只是初犯,只要保证往后研究神学便可以既往不咎。可是拉法尔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毅然选择了献出生命……然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被拉法尔藏起来的研究成果被发现,“地动说”的理论得到了传承,故事翻开了新的
部分由 ~6章组成。第1章简述了 志留纪年代地层划分及研究现状。第2章对中国志留纪地层区划进行概述。第3~6章分别介绍了华南、塔里木、中泰缅马及兴安等4个块体的志留系发育情况及其各自的代表性剖面(或综合剖面),其中华南板块包括湖北宜昌大中坝、重庆秀山溶溺、天声曲靖、贵州石阡雷家屯、贵州桐梓代家沟、四川广元宣河、江西武宁-修水等剖面(或综合剖面)塔里木、中泰缅马及兴安分别选取了新疆柯坪铁热克阿瓦提、云南保山老尖山和黑龙江黑河等剖而(或综合剖面)作为各自的参照标准。 第二部分即标志化石图集。该部分实际上属于生物地层学的范畴,鉴于其在地层学研究及野外实践中的重要性而单独成章。 考虑到我国志留纪各化石门类研究程度上的差别,该部分仅涉及生物地层学研究较精细的11个化石门类,它们(及其撰写者)分
本书全面介绍了近期新的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技术,包括重量气象观测站使用的新一代集成式自动气象站及与之配套的观测业务软件,从硬件结构、软件功能、业务流程和技术保障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系统介绍。附录中提供了各种数据文件格式、新型自动站终端指令、技术指标和数据质控规则等有关技术资料。本书全面介绍了地面观测自动化和近期新观测业务技术,适合从事地面气象观测的业务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各级技术保障人员、气象仪器生产厂技术服务人员等参考,既可作为地面观测业务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技术培训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
页岩气地面工程是页岩气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过程之一,页岩气地面建设的技术水平,如页岩气地面集输及处理、水力压裂返排液地面处理技术、工程质量和建设投资额以及生产运行费用、生产中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都直接影响到具体页岩气气田开发的可行性。《页岩气开发地面工程》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页岩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地面工程,以期为页岩气开发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策划于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公布之时,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9年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气科学新词和缩略词等(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对2097年第一版进行了订正与增补,使该书词汇扩展到3万余条。书中收集的词汇涉及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可供大气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编译人员使用。
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是传统地理术上升到地理学的必由之路。 本书首次提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对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即传统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首次作出界定、概括和全面的阐述。 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四大部分:经、史、理、术。 本书体系结构为: *篇: 基础理论 ,论 理 第二篇: 操作规程 ,论 术 第三篇: 源流梳理 ,论 史 第四篇: 要籍导读 ,论 经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 本书不仅对 理 的阐述、对 术 的概括,而且对 史 的分析,对 经 的解读,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 本书体系结构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 全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