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 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提供了开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启示。
该书根据1958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50年的海洋再分析SODA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功率谱﹑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等方法,将南海声速跃层分为主跃层,双跃层,负跃层三种类型。研究南海区域声速跃层特征值分布的季节性﹑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海域声速跃层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 对整个南海海域海洋锋(温度锋、盐度锋和密度锋)强度进行定性的探讨和定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南海区域海洋锋特征值分布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海域海洋锋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
由理查德·布洛克利、史维主编的《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6环境影响与制造)(精)》包含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评述、流体动力学基础、不可压缩流体和空气动力学、可压缩流动——亚声速到超声速、高超声速稀薄气体动力学、传热和热物理、计算流体力学、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技术8个部分。本书对高超声速稀薄气体动力学、扑翼空气动力学、高超声速气动热弹性、多运动体协调控制、多种飞行器融合、深空探测、航天系统设计认证等领域的介绍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社科院城环所和 气候中心共同组织编写,各篇报告的作者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社会经济影响,以及 气候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密切跟踪 谈判的进程,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咨询,其中多名作者连续在之前的7本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撰稿,写作风格较为成熟。 今年的绿皮书是“气候变化绿皮书”的 2本,根据 、 气候、政治环境变化,从 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特别是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变化与中国的应对进行了剖析;同时,从海绵城市建设、能源互联网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以及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对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行分析;为了以数据 具体地反映气候变化的状况,特别设置低碳发展指标及排名、中国暴雨韧性城市排名及分析。
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GNSS水汽探测技术逐步成为现有大气水汽获取 的途径之一。本书针对GNSS多维大气水汽探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再到“时”, 到“时空”的思路介绍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长时序二维大气水汽探测理论与方法,并介绍GNSS与遥感水汽反演技术协同的高质量二维水汽探测方法。此外,以水汽层析模型表达式为基础,从改善水汽层析模型射线利用率、优化层析模型设计矩阵、确定层析模型 权比的思路介绍高精度水汽廓线反演理论与方法,并介绍普适性的GNSS多维大气水汽探测理论与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GNSS导航定位、GNSS气象学等方向工作的科研及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专业师生阅读。
本分志为上海市二轮方志志之一种,由上海市气象局承编。志稿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记录了1978-2010年上海气象部门在保障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改革开放33年上海气象工作的重要成就,对研究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上海市志·气象分志》全书共11篇52章等,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气候、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气象探测与通信、气象预报、应用气象、气象服务、气象科研、气象仪器装备、气象机构与管理、气象队伍、人物、专记、附录等诸多方面。全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既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专业特色,又具有气象的科学性和防灾减灾的实用性。
本分志为上海市二轮方志志之一种,由上海市气象局承编。志稿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记录了1978-2010年上海气象部门在保障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改革开放33年上海气象工作的重要成就,对研究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上海市志·气象分志》全书共11篇52章等,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气候、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气象探测与通信、气象预报、应用气象、气象服务、气象科研、气象仪器装备、气象机构与管理、气象队伍、人物、专记、附录等诸多方面。全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既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专业特色,又具有气象的科学性和防灾减灾的实用性。
本书由社科院城环所和 气候中心共同组织编写,各篇报告的作者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社会经济影响,以及 气候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密切跟踪 谈判的进程,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咨询,其中多名作者连续在之前的7本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撰稿,写作风格较为成熟。 今年的绿皮书是“气候变化绿皮书”的 2本,根据 、 气候、政治环境变化,从 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特别是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变化与中国的应对进行了剖析;同时,从海绵城市建设、能源互联网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以及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对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行分析;为了以数据 具体地反映气候变化的状况,特别设置低碳发展指标及排名、中国暴雨韧性城市排名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