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系统梳理了作者团队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实践。面对盐碱地治理传统方法的局限,如技术单一、淡水耗费量大、改良周期长及容易反盐问题,胡树文教授带领团队专注于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的构建,十年磨一剑,提出了 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 这一核心理念。全书共12章,第1章引言,概述盐碱土的定义、分布与成因和改良技术;第2章介绍我国主要盐碱土分类、分布和特征;第3章介绍当前盐碱土的主要监测分析技术;第4章介绍盐碱土壤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第5章分析盐碱土壤的水盐动态;第6章介绍盐碱土壤的通气性;第7章介绍盐碱地土壤胶体与团聚体;第8章介绍盐碱土壤养分管理与循环;第9章介绍盐碱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第10章介绍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原则与策略;第11章介绍我国主要盐碱地区治理技术模式与
本书选取主要岩浆热液型矿床实例,以斑岩型和夕卡岩型为主,介绍这些矿床地质与蚀变矿化特征,以及其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典型岩浆热液型矿床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标志,为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是一本理论基础全面、应用方向广泛且应用实例丰富的地震学专业书籍。本书既包括地震学的基础理论(第1、2章)、地震学在地球探测中的应用(第3章),也包括震源机制和震源物理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本书第5章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震源物理特征;第6章讨论了地震图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原理;第7章结合实例讨论了地球物理反演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本书附录汇总了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供缺乏相关基础的读者自学补充。
相信你从没看过这样的城市自然百科,它包罗万象:从深圳的地理、气候、到历史渊源,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无所不含。同时它又细致入微:从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到淡水鱼,从鸟类、昆虫到植物,哪怕肉眼难见的真菌也囊括在内。它根植深圳,又放眼全域: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陆地、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穹顶,较为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天地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是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的展品。它极严谨:深圳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编目,深圳市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编目,深圳鸟类编目、爬行动物编目……一应俱全。它又很好玩:“昆虫建筑师”“委屈的蟑螂要申诉”“不爱洗澡的鸟不是好鸟”“毒过蛇蝎,植物的化学防御”……光看标题就觉得有足够的吸引力。它好看,三千多幅色彩鲜艳、构图考究
本书分为上下册,以地震学中经典的Lamb问题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以及Lamb问题的两种解法。上册在理论地震学的框架中,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弹性动力学的位移表示定理、震源表示定理及等效体力和地震矩张量、无限介质中的地震波问题,并在回顾Lamb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Lamb问题频率域解法的基础理论和数值实现;下册主要运用Cagniard-de Hoop方法,针对不同的震相探讨Lamb问题的时间域解法,并最终获得Lamb问题的广义闭合形式解答。本书对理论和方法的叙述力求详细、清楚,便于读者自学。
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海洋岩土工程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决定了海洋油气平台、可再生能源系统等海岸工程建设与运行工作的基础稳定性。由于土壤环境、荷载类型与施工安装技术的不同,海洋岩土工程与陆地岩土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的结构按照典型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安排,在前几章中,介绍了海洋环境、海上原位勘察和海床土的力学响应,接着介绍海洋桩基础、浅基础和锚泊系统的岩土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可移动自升式平台、海底管道设计和海底地质灾害评估三类涉及多种方法结合的典型问题。
本书系统介绍了两个水平正交方向横波激发、一个垂直方向纵波激发地震波在三维各向同性、各向异性、双向及黏弹性介质空间的产生及传播理论,近地表纵横波参数调查方法及静校正技术,各向异性介质叠前快慢波数据分离及成像等处理技术,纵横波联合构造解释、沉积相预测、岩性与流体识别,气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及剩余气藏预测等。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以作者及其科技团队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主线,结合作者作为总设计师、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及科研报告的编写,理论结合实际,以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例介绍,系统讲述了台网设计、数据处理、运维监控、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相关关键技术、地震速报、系统集成等内容。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监测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专著是作者团队二十年来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包括十章。在介绍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特点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现了研究团队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性能、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光缆、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光纤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光纤大变形监测技术与现场布设、土工模型试验光纤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等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书中还附有符号表、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和索引等。
《震源理论基础》是有关天然地震震源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地震成因和地震机制、地震位错、地震破裂运动学、震源物理参量、地震辐射能、地震矩张量、地震破裂过程反演、地震破裂动力学、非对称地震矩张量等专题。《震源理论基础》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辅以详尽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高等构造地质学》按照“思想方法与构架?新理论与应用?专题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与运用”思路构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书为第四卷,是本套教材的收尾卷,以造山带及其分析方法为重点,同时注意与成矿作用的结合。内容包括山脉与造山带、造山带的结构和组成、造山带的分析方法??大地构造相、增生型造山带等传统大地构造学内容,以及构造作用与成矿,最后探讨了应力化学概念和有关问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关键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的总结性专著,亦是青藏高原藏东南水汽输送研究的成果。《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共11章,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回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背景;介绍了2018年开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和水汽输送空间分布考察、大峡谷水汽输送对该地区云降水和三江源地区的水循环的影响;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如何将印度洋的水汽传输至青藏高原,以及ENSO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的水汽及降水。《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获得可分析的手观测资料,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的长期变化及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雅鲁藏布江水资源管理
在休斯敦一个冷冻的档案库中,保存着美国航天局(NASA)阿波罗任务的原始胶片。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公开的登月照片都是根据这些原始胶片的低质量拷贝制作的。然而,随着网络的一次次传播,这些照片的质量也在递减。在过去的几年间,图像修复师安迪·桑德斯利用原始胶片的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图像,“因图制宜”,对每一张照片采取不同的处理技巧,并施以先进的增强技术,终于制作出了质量尤其高的阿波罗照片。太空行走、航天器中的航天员、令人惊叹的地月新景象,这些前所未见的清晰图像为人类曾经的伟大冒险事业提供了令人震惊的新视角。这是一份阿波罗任务的详细记录,也是一次令人着迷的高清图像之旅。
沼泽湿地是湿地的主要类型,《沼泽湿地碳氮生物地球化学》以我国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循环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氮循环的影响以及沼泽湿地碳氮循环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揭示了沼泽湿地碳氮过程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提出了沼泽湿地科学和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沼泽湿地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可为完善气候变化背景下沼泽湿地碳氮循环过程的理论和指导相关研究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经典的自然博物科普书,包括《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也是BBC标杆记录片同步书,入选《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被科技部评选为“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之一。三本书结合科考队的探险经历与故事,分别从地球、海洋和动植物的角度,呈现丰富多彩、全面动人的自然博物知识。遥望星空,向往海洋,探索生命,人类的浪漫不止于此,也永无止境。其中《地球:行星的力量》讲述了BBC运用高端拍摄科技,历时3年,远赴世界各地,探索地球如何运转的科考经历。书中逐一介绍了塑造地球并维持生命的五种力量:撞击、火山、大气、海洋和冰川,用令人震撼的图片和科学发现,诠释关于地球的诞生、生命和未来的史诗故事。《海洋:深水探秘》讲述了一支由海洋考古学
针对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基础研究薄弱、有利储集空间成因不明确和储层有效性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本专著综合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矿物岩石学和岩石力学理论知识,采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手段,借助成岩热模拟实验和数字岩心技术,以泥页岩储集特征精细表征为核心,以储层有效性评价为目标,以纤维状方解石脉体形成机制为亮点,系统开展了泥页岩储集特征、纤维状方解石脉体成因模式研究和储层有效性评价,并在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从地质成因角度提出了泥页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
《碱湖沉积-成岩系统及有机质富集机理》以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在简单梳理碱湖主要特征和玛湖凹陷风城组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古老碱湖沉积中典型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因;结合岩相组合特征和各类沉积构造等,恢复了玛湖凹陷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综合对比了玛湖凹陷不同沉积区烃源岩质量差异,提出了碱湖环境下可以发育浅水优质烃源岩;依据有机质含量对浅水区页岩岩相进行划分,对比不同岩相页岩沉积环境和成岩演化的差异性;*后,从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入手,归纳分析了碱湖优质烃源岩的富集机理和形成模式,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的识别特征。
《张朝阳的物理课 第2卷》 《张朝阳的物理课》是一门火遍全网的“烧脑”在线课程,以高密度知识输出赢得了超高人气。 在本书中,张朝阳以大自然的奥秘为引,运用基本的物理概念,“研算”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从地上的涓涓流水到遨游深空的“旅行者号”,从大质量天体的形变到微小电子的振动,从沸水中的鸡蛋到北极绚丽的极光,本书对我们存在的世界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涵盖了牛顿力学、天体物理、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多个领域的多个有趣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用物理思维解密世界,还能提升数学水平。 相比本书第一卷,本书内容涉及更为复杂的高阶物理理论知识,要求读者具备更加扎实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张朝阳的物理课》 空间站的速度有多快?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为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地质和矿产背景、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喜马拉雅山超高压变质岩、喜马拉雅山周边古地磁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喜马拉雅山周边地质环境记录与变化、喜马拉雅地热资源。
本书基于岩石物理相的致密油气储层主控因素分析与测井评价方法,以“相控论”为指导,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等方面揭示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在阐明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岩石物理相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测井表征方法,并分别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和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 7段致密油储层为例,详细阐述岩石物理相方法理论体系、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在致密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发育区带预测中的应用。
地热单井取热主要聚焦于 取热不取水 的地热开采新方法。《地热单井取热原理与方法》系统介绍了地热单井取热系列方法的取热原理、参数影响规律、现场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地热单井取热原理与方法》共7章,分别介绍地热单井取热方法、单井井下换热器参数优化与结构设计、单井同轴套管闭式循环取热机理与参数、单井同轴套管开式循环取热机理与参数、多分支井自循环地热系统取热原理与参数、多分支井闭式循环地热系统产能预测与参数、单井取热方法室内实验等内容。
本书在分析徐州及邻区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特征基础上,采用重磁反演、地震层析成像和深地震资料等建立了深部地震构造模型,评价了发震特征与孕震构造特征;采用标准钻孔探测、第四纪演化研究和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土样与断层物质年代测试等,研究并确定了徐州市5 条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特征;通过分析地震活动、构造应力场、地震复发行为和现今活动、构造变动特征,评估了断层潜在的**发震能力和地震危险性;建立了目标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浅部土层、深部岩层和地壳),并计算得到徐州市主要断层和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发震能力作用下对徐州市造成的**地震动影响场(加速度、速度、位移)分布图和地震危害性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