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以SD 261—1988为基础修订而成。本标准与SD 261—1988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强调全过程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 ——增加了电测技术监督工作对象; ——增加了电测量变送器、交流采样测量装置、互感器的技术监督工作要求; ——细化了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监督要求; ——在技术管理上,增加了电测计量人员、标准实验室和计量标准装置的技术监督要求。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SD 261—1988。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勇、朱晓丽、卢有龙、丁丹一、郭伟。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国家电网公司2007年度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71555号文),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开展了《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校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对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基本误差的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做出了适当的规定,对于正确评价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的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通用技术要求、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校准结果处理和校准周期六大部分。 本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单莉、刘燕临、吴高林。 本规范自发布之曰起实施。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全书共分七个项目,主要报了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电工指示仪表的基本知识、直流指示仪表 、交流指示仪表、电桥、数字仪表及相关实验。本书设计了基于项目驱动的电工仪表与测量实验教学方案,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电工仪表与测量各相关技术要点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并在后续建立以具体实验任务驱动的动手实践中,达到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能计量(第2版)》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电能计量装置为线索,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主要内容包括感应式电能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无功电能表、测量用互感器、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及配置、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检查、电能计量新技术、电能表误差及其调整装置、电能表的校验与调整、测量用互感器试验、综合误差及实验等共十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小结、习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能计量(第2版)》可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张斌主编的这本《电工仪表及测量》为全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电工仪表及测量》是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以及生产实际情况而编写的,满足“理论够用,加强实践”要求。《电工仪表及测量》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直流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电阻的测量,万用表,交流电流和电压的测量,功率的测量,电能表的使用与电能的测量,频率表、相位表和功率因数表,测量用互感器。 《电工仪表及测量》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电气测量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部分规定了蓄电池电压巡检仪的基本技术要求,安全要求,以及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变电站、换流站、发电厂及其他电力工程中,为直流电源设备配备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进行蓄电池单体监测的电压巡检仪以及包含这部分功能的在线监测装置 (以下均简称产品)。并作为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统一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电能计量器具条码编制规则和技术要求,在Q/GDW205-2008的基础上修改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电能计量器具条码的代码结构、技术要求、条码尺寸、印制位置和代码的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使用和管理的电能计量器具及其相关设备。
本标准与DL/T714—2000《汽轮机叶片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相比,主要作了以下修订: ——调整了章节内容、编排顺序; ——扩大了导则的适用范围; ——提高了对仪器和探头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多个新的检验方法,对原导则的内容进行了大的改动; ——将原导则的2个附录缩减为1个附录,取消了原导则的附录B。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湖北华电襄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发电厂、南京新七星超声技术有限公司、美国捷特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