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长江上游的产输沙规律,建立梯级水库泥沙实时预报体系,提出泥沙冲淤观测关键技术与控制指标,并基于水沙数学模型对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泥沙淤积与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运行后金沙江下游梯级与三峡水库的联合减淤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和坝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技术人员、江河湖库泥沙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多沙河流水库库容淤损快、支流库容用不全、拦沙库容功能单一、汛期发电运行难等重大技术难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原型试验等多种手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库区滩槽同步塑造、拦沙库容多元化利用、汛期发电防沙运用三大关键技术,在黄河已建水利枢纽工程运用实践和规划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过程中广泛应用,为黄河治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书在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课题“防洪-通航协同下强冲刷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成果的基础上,以防洪-通航协同下的整治理念、整治参数、水位及滩槽控制技术和设计施工辅助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利于防洪-通航协同的航道整治理念和整治参数;揭示坝下砂卵石河段流量补偿与枯水位变化动态关系,并提出枯水位控制方法;阐明冲刷条件下滩槽水沙运动特性及洲滩调整发育模式;构建防洪-通航协同下复杂分汊和典型急弯河段滩槽控制方法;建立设计及施工阶段航道建筑信息模型,研制航道疏浚测量一体化装备,并应用于长江中游荆江二期、武汉至安庆等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
本书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的代表性成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围绕海河水资源演变研究的**进展。本书系统探讨了1956~201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现象与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水域面积、植被变化、农田耕作、城镇化、地下水位等要素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及贡献值,系统揭示了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和地面沉降影响下的水资源衰减机理与规律,提出了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与下垫面变化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模拟预测了气候、植被、土地利用、地下水未来演变趋势,集合预测了海河流域未来30年水资源演变趋势。本书对于深入认识流域水资源演变与衰减归因、平原区深厚包气带水分运动与地下水补给、山区土壤斥水性及其产流机制、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产流机理、山区植被耗水机制、流域水资源
本册收录的《治河全书》是清代治河的重要著作,见证了清康熙年间二十年“治河保运”的历史过程。书中记载的治河思路与技术,绘制的黄、淮、运河图及河湖源流,具有极大的史料、科技、文化传承价值,对今天的河湖开发治理、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 战略的大背景下,围绕通过一定时期建设实现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总体目标,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黄河的水沙情势及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从“入黄泥沙控制-干支流水库泥沙控制-河道泥沙调节-河口泥沙侵蚀基准控制”自上而下的整个流域系统入手,分环节、分工程、分方式对泥沙进行调控,分别通过流域面上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水库的“蓄清调浑”调控泥沙,下游河道的遏制悬河、三滩分治、稳定河势, 通过河口的反馈与调控,实现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方法论。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全面记录了我国历代黄河治理的辉煌成就,系统展现了历代黄河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传承了经典典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国黄河文化大典》是胸怀国之大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的重大出版工程,对中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本书为《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古近代部分黄河治理古代部分1)(精)》,包含古代部分治河经验的六部著作。
本书以黄土高原淤地坝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资料收集和实验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理论及3S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以小流域淤地坝坝系防洪风险评价为研究核心,系统分析了不同坝级、不同级联方式(串联、并联)
根据《 关于下达201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5〕28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 外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拱坝布置、坝体混凝土、作用与作用组合、拱坝应力分析、拱座抗滑稳定分析、整体稳定分析、拱坝抗震设计、坝基处理、坝体构造、温度控制与防裂设计、泄水建筑物及消能防冲、安全监测设计、施工要求、初期蓄水与运行维护。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结果,结合室内分析、论证、研究,在野外技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变化环境下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为需求,构建适宜西北内陆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定量评价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状况,阐明西北内陆区冰川消融、降水径流、绿洲耗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等关键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高寒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绿洲区和荒漠区水循环耦合模型,并预测西北内陆区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演化趋势,集成保水节水、多水源开发利用、荒漠绿洲生态保护等技术体系,创建面向生态的荒漠绿洲水资源调配技术、水资源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多维协同优化技术,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与对策,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资源安全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