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频发,“八七”分水方案应运而生,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案专门为冲沙留出了约为黄河总水量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其余水量分配给了黄河供水区内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实行至今近40年,黄河断流问题早已解决,但黄河所带来的挑战远未终结,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难题仍待破解。如何在全河治理的大框架下,同时结合“堵”与“疏”的治河思路,防范黄河水患和治理泥沙问题,并对黄河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目前黄河治理工作中的核心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黄河水资源。本书集中探讨的问题为:在黄河水资源总量极其有限,而流域内用水需求大幅攀升,且存在产水区与用水区空间分布不均并有丰枯水年之分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滴黄河水?针对这些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丹江口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同时也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面临新老混凝土结合、加高工程抗震安全、大坝基础渗控处理及初期大坝混凝土缺陷检查与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针对这些难点,对大坝加高现场试验、后帮有限结合加高方式、新老混凝土面结合措施、大坝加高抗震、高水头帷幕补强灌浆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较全面地总结大坝加高设计与施工中的各项先进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 战略的大背景下,围绕通过一定时期建设实现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总体目标,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黄河的水沙情势及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从“入黄泥沙控制-干支流水库泥沙控制-河道泥沙调节-河口泥沙侵蚀基准控制”自上而下的整个流域系统入手,分环节、分工程、分方式对泥沙进行调控,分别通过流域面上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水库的“蓄清调浑”调控泥沙,下游河道的遏制悬河、三滩分治、稳定河势, 通过河口的反馈与调控,实现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方法论。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 复杂、 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本书通过对近50名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守护者进行访谈口述,多角度、全景式展示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发展历程,以及建设者甘于奉献的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
。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规划与综合治理卷》包括两篇:第一篇:规划篇 规划概述、综合规划、专项工程规划、专项工作规划、专章规划。第二篇:综合治理篇 概述、梯田工程、淤地坝、拦沙坝、塘坝、滚水坝、沟道滩岸防护工程、截排水工程、支毛沟治理工程、小型蓄引水工程、耕作及土地整地工程、风沙治理工程、林草工程设计、其他工程。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规划与综合治理卷》包括两篇:第一篇:规划篇 规划概述、综合规划、专项工程规划、专项工作规划、专章规划。第二篇:综合治理篇 概述、梯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
本书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的代表性成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围绕海河水资源演变研究的**进展。本书系统探讨了1956~201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现象与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水域面积、植被变化、农田耕作、城镇化、地下水位等要素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及贡献值,系统揭示了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和地面沉降影响下的水资源衰减机理与规律,提出了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与下垫面变化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模拟预测了气候、植被、土地利用、地下水未来演变趋势,集合预测了海河流域未来30年水资源演变趋势。本书对于深入认识流域水资源演变与衰减归因、平原区深厚包气带水分运动与地下水补给、山区土壤斥水性及其产流机制、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产流机理、山区植被耗水机制、流域水资源
本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变化环境下黄河动态高效输沙模式”(2017YFC0404402)资助下,以黄河下游洪水高效输沙和中游水库群塑造高效输沙水沙过程为研究重点,采用历史情况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研究揭示变化环境下黄河河道高效输沙机理,分析高效输沙洪水的水沙阈值;明晰多库联动的出库水沙过程与入库水沙条件、库区边界条件和库水位的复杂响应关系,创建高效输沙水沙过程塑造技术;研究适应未来水沙情势的泥沙多年调节方法和相应水库运用方式,创新年际变动、丰枯机动的自然变化-人工干预二元作用机制下黄河动态高效输沙模式,提出黄河动态高效输沙需水量,为黄河水量分配优化、实现2030年前减少黄河流域缺水10亿~20亿m3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规律与减淤调度》阐述长江上游的产输沙规律,建立梯级水库泥沙实时预报体系,提出泥沙冲淤观测关键技术与控制指标,并基于水沙数学模型对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泥沙淤积与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规律与减淤调度》提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运行后金沙江下游梯级与三峡水库的联合减淤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和坝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