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旨重在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中的 生态语言 转化为规划设计的 空间语言 ,通过对经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与全球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全面梳理,遴选出24个可直接被空间化应用的知识单元,将之进行逐一解析和空间转化形成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体系。其写作结构突出 小专题 TPC 图解化 ,专题结构多采用 TPC 模式,即Theory(原理解说)、Pattern(空间格局)和Case(案例解析)模式。其语言形式采用 小品文 科普化 ,在风格上追求学术小品文的短小且隽永,在文字上追求浅显易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工匠精神,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市场监管总局6部门共同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活动自201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国31个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体练兵、全力保障省级赛选手选拔工作。本届大比武活动坚持开门比武,全国共有来自1390家生态环境监测(检测)机构的6198名技术人员报名参加省级赛,本书为各省比武试题的汇总,出版目的是锻炼监测队伍,提升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全书共分五篇,分别为历史沿革与基本理论分析、 准则与欧盟准则研究、气候披露与漂绿行为研究、 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准则制定战略与挑战。 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学界和业界了解 外ESG/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历史演变、前沿动态和热点难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废水处理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废水处理工程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工程设计、建设、调试、验收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物理分离、物化处理、化学处理、膜处理、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各类常用废水处理单元工艺的功能特点、工艺参数和设计计算方法,食品饮料、化工、制浆造纸、纺织印染、医药制造、石油加工、电镀等对水环境危害较大的工业行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常用处理技术和工程实例以及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和咨询中常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的限值及标准中主要的强制性条文。本书可作为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中基本和核心的要求,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本书由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编,共4分册,分别是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废水、常用样品查询,每本书中均收录了对应水质监测常用的标准和规范,并分项目搜集了各个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要求,本书作为生态监测实用工作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作者对相关标准的收录也比较全面。
本书针对规范和非规范填埋场存余垃圾污染与资源属性并存特点,系统介绍了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与二次污染防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存余垃圾污染与资源属性识别、污染物与可回收物交互耦合机制、存余垃圾采选及资源化过程中恶臭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存余垃圾原位和异位处置场强化稳定化、存余垃圾智能组合分选、存余垃圾分质资源化与示范工程建设、高浓度渗滤液碳氮协同削减及浓缩液全量化处理、存余垃圾原位削减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体系及商业化模式等,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处理处置、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汇编2019年度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件、生态环境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发文,生态环境部令、生态环境部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部公告、生态环境内部情况通报、综合办公类、政策法规、规划与财
进入21世纪,海关加强了打击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查处疑似固体废物的进口货物,通过专门鉴别证明很多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本书选取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3~2020年间完成的115个各类典型固体废物鉴别案例,包括废弃矿物、冶金废物、化工废物、放射性废物、废水处理污泥、废气处理尘泥、危险废物、电子废物、放射性废物、金属废料、废塑料、废纤维、废橡胶、高技术材料性废物、城市垃圾、废弃产品、动物毛皮废料、肥料性废物等。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人员、固体废物鉴别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太阳辐射理论模型的 外研究现状,系统地梳理了太阳辐射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建筑热环境和光环境的调适。此外,根据近年来大气状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模型进行了修正,为太阳能光热、光伏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便于这些理论模型的推广应用,本书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还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并将这些软件的源程序附在了书后附录中,以供读者参考使用。
《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收录作者近二十年的工作心得,分为“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环境治理”和“城乡发展”4篇,既介绍具体问题及其对策,又介绍实践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一本工作手册、一部工具书,也是一部全面、多角度地论述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的著作。可供从事环境卫生、固废处理、垃圾治理、乡村建设等行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参考。 “垃圾治理”篇是本书的主篇,系统介绍了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垃圾分类、垃圾处理、邻避效应、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互动共治8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论述了“推行”和“实施”垃圾分类的管理、运行和监督,强调了“推行垃圾分类,加强源头需求侧管理”“补齐物质利用短板,加强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建立供求均衡价格,优化垃圾
本书回顾了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年发展历程,介绍和解读了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使命,以及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并围绕废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工业固废与危废协同处置等领域,从产业变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政策汇编、“十三五”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等多层面、多角度回忆过往事件,分享感悟,记录产业转型升级足迹以及展望新时代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和创新驱动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指导价值,可供生态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节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