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退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回收与资源化再生技术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技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BR》本书结合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驱动因素及其关键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系统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回收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技术、电解液回收与无害化技术、电池回收效益成本与市场可行性分析等,并对电池回收领域的学术动态解析、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展望。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本书从环境与催化的关系出发,以环境催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体系,力求系统、全面地论述环境催化的特点、研究方法、催化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还介绍了自然界自发存在的环境催化的概念和相应的研究前沿。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河流建坝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防洪、发电和水资源时空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建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是国际生态水利研究热点,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新形势下,已成为河流生态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生态水力学:河流建坝水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选取南北流向跨境河流澜沧江和东西流向的境内河流长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建坝对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水生生物生境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多维调控技术,并介绍了不同应用实例。
超大城市排水收集、传输及处理一直以来为城市发展的痛点及难点,这涉及城市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集约利用等相关问题,而且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以及空间深度开发,其矛盾更加突出。深层排水隧道作为一种利用深层地下空间的新型传输、调蓄方式,能有效解决浅层排水设施难以解决的城市排水、水环境等诸多问题,其研究及运用逐步成为行业热点。依托内地首个排水深隧工程??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面对污水隧道超长、超深、超高压等诸多复杂工况,通过整合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单位相关力量,开展多项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系列关于污水深隧的研究成果。本书进一步总结本工程关键技术、设计、施工、运营经验,旨在为同类型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以提高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为导向,以探索研究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为目的,围绕区域、地块和行业等多个尺度, 利用海量多源异构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提出大数据支持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策略与路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大数据系统、污染智能识别、污染源-汇关系诊断、多介质污染联合预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模型系统。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高原积雪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积雪参数和植被物候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积雪与草地植被物候之间的复杂关系。《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讨论积雪面积、雪深、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并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积雪相关参数变化的响应,以期丰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改进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