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可再生能源“巨大”,但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巨大”,要比较这些“巨大”的东西,需要的是数字,而非形容词。本书令人信服地终止了媒体、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种种争论。它提供了我们关心的数据和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使每个人都可以据此得出自己的观点。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是关于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机理、预防与控制研究方向的专著,由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近20年的专家撰写而成。全书共分10章,系统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目前在污泥膨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重点阐述丝状菌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详述污泥膨胀的成因和机理,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并提出针对不同污泥膨胀类型的不同控制方案。此外,还介绍专家系统和数学模型在污泥膨胀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后,为了给污泥膨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本书还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探讨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无
本书是基于作者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的总结。本书共8章,第一章介绍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几种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方法及其性能;第三章介绍好氧颗粒污泥除磷、吸附重金属、胞外聚合物、富含原生和后生动物、脱水,以及储存的特性;第四章介绍好氧颗粒污泥的加速形成,包括投加污泥微粉、微粉协同丝状菌、污泥干化返投等创新技术;第五章介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包括倒向折流式连续流反应器、合建式可变沉淀区氧化沟和双区沉淀池连续流反应器;第六章介绍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的研究成果,包括丝状菌的控制和污泥颗粒大小的控制;第七章介绍了序批式和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现场中试;第八章介绍两个好氧颗粒污泥实际应用的案例。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本书以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生态学为主视角,较广泛地涉及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的多个方面: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到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到功能与服务,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到恢复、修复与管理。本书收集和综述的文献为近年来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国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学科发展建议等。
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本书是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总结著者课题组独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海洋宝库中海藻为主要材料来源,探寻海藻多糖结构与功能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海洋资源解决当今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系列难题;详细阐述了海藻细胞壁超分子结构解译、海藻基储能材料合成与器件设计、新型能量转换技术电催化剂开发、海藻基环境功能材料构筑,深入探索了海藻衍生生物炭的构建方法与活性调控机制等特色研究内容。本书在内容上紧密吻合海藻材料的发展前沿,阐述了界面工程、缺陷工程、单原子工程等调控策略在海藻高效高值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冯银
本书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对象,系统总结了种群生态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广泛涉及种群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的多个方面:从种群观测、种群实验到种群模型,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到协同进化,从生活史到种群动态,从种群统计到种群遗传和分化,从湿地到旱地,从草地到林地,从水生到陆生,从一般性主题到特定生物类群,从种群特征到生态保育和恢复。本书收集和综述的文献为近十年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国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学科发展建议等。
本书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这一热点问题,构建了二氧化碳减排和效益分析的综合评估模型平台,从协同效益分析的新视角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的环境协同效益。本书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这一热点问题,构建了二氧化碳减排和效益分析的综合评估模型平台,从协同效益分析的新视角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的环境协同效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油气管道遭受地灾威胁愈加强烈。《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技术》在总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国内外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及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油气管道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具体内容,野外识别的方法,单体及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针对*为常见的四类管道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技术及监测技术,*后对管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反正统的历史学家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环境史——研究人类社会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在相关著述里,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既有其内在动因,也是对人类活动做出的反应。不只猫猫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万物皆有历史,它们与人类相互独立又被人类所形塑。 《世界环境史》是由 史奠基人威廉·H. 麦克尼尔、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以及美国环境史大家约翰·R. 麦克尼尔等30 多位知名历史学者共同撰写的一部世界环境史专著。其内容出自宝库山六卷本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中的《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是这部经典百科全书的精选版,从中萃取40 个词条,基本涵盖了物种、地球承载力、气候变化、地震、疾病、瘟疫、物种灭 、环保
《中国环境史(近代卷)》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气象学、动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以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立足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与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的相互关系,聚焦农业经济开发、城市建设、水利工程整治、环境保护等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考察地理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呈现的多种面相,并通过政治、社会、自然的多重复杂关系,透视人类文明与自然协同演进的曲折历程。
本书系统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沿发展,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典型研究实例。全书分为基础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与前沿展望三大部分,共15章。*部分包括第1~3章,重点阐述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扫描测距原理、数据获取工作流程和误差来源;第二部分包括第4~10章,详细介绍激光雷达森林生态应用的技术基础,针对森林生态关键参数阐述了激光雷达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并就具体的参数提取给出了应用程序代码;第三部分包括第11~15章,结合实例阐述了激光雷达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热点,介绍了新兴起的移动激光雷达平台,力图反映激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森林生态应用前景。本书从广阔的视角介绍激光雷达主动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学多个分支领域的应用,对于遥感、生态、植被、气候、水文、环
《中国环境史(秦汉卷)》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当时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关的生态观念规范和制约着时人的生产生活。
《基础环境工程学》共分七篇: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学的发展;第二至五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物理性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各种处理流程、处理方法技术等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第六篇介绍了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应用,涉及环境工程设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第七篇为环境工程试验,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可供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参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