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本书从环境与催化的关系出发,以环境催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体系,力求系统、全面地论述环境催化的特点、研究方法、催化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还介绍了自然界自发存在的环境催化的概念和相应的研究前沿。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渤海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2018YFC1406400)的成果之一。全书系统总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计算方法及其与复杂性的关系,提出了近海食物网的构建方法与稳定性评估技术,并基于全球上百个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研究了食物网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以渤海典型生态系统为例,开展了牡蛎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及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特征及稳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四章,介绍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突发环境事件中供水保障技术及社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等;下篇五章,结合甘肃省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特征污染物,归纳形成了5大类13种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从演化规律、可能造成的影响、如何防范和开展应急处置、采取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法和配套应急工程设施修建方法、舆论宣传引导和群众饮用水供水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5大类13种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体系,并配以国内外典型案例详细解说。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因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可控的孔结构以及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离子,而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前驱体和催化材料前驱体,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历史、基本概念、合成方法,以及它们在能源气体存储与分离、光催化水分解和CO2还原、电催化、超级电容器、电池、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和海水资源提取等领域的应用,并归纳总结了相应的材料设计和组装策略。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种比例高,是全球罕见的各生物门类家谱较为完整的区域。中国西部生态系统脆弱.面临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冻融侵蚀等威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科技支撑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关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云贵川渝地区、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北方防沙带等5个重要区域,从国家需求、国际关注、存在问题、领域布局、重点任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本书是对中国沙漠/沙地自然环境现状和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的阶段性系统梳理。以中国北方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为核心研究区,本书通过分析近数十年来的各类观测数据,详细阐述沙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编绘12幅新的风沙地貌类型图,并据此分析风沙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沙区地层剖面为主要依据,论述沙漠/沙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可能的驱动机制,剖析非地带性沙丘的特征及其成因。本书不仅提供了反映中国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过程的百余个新增剖面的详细信息,还整编了已发表的典型地层资料以供对比。书中全面展示了我国北方沙漠、沙地所保留的晚更新世以来的较湿润时期的地层证据,立体呈现了我国沙区环境之巨变。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全书详细介绍了非均匀二氧化碳及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与碳水循环变化影响的昀新成果。共六章,前两章为基于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的客观事实分析,给出了全球和区域尺度二氧化碳非均匀动态分布的时空特征;第3章是在含碳循环的地球系统模式中引入时空非均匀二氧化碳动态分布并开展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第4章是非均匀二氧化碳分布对地表升温进程的影响以及气候敏感度的影响研究;第5章为地表碳通量的变化与响应机理研究;第6章是基于流域尺度考虑地形的碳循环与水循环耦合的地表碳水通量模拟与应用。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针对先进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超临界水冷核电机组及一系列国际前沿超临界水处理技术发展中的材料腐蚀共性关键问题,重点开展了各类超临界水环境中材料腐蚀的行为规律、诊断理论、预测方法及防护应用研究,获得了近纯、含盐非氧化性、高氧复杂超临界水环境中材料腐蚀的典型特性及机理;揭示了近纯超临界水环境合金氧化膜的点缺陷类型及生长物化基础过程,建立了超临界水环境合金腐蚀点缺陷理论,并进行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合金腐蚀行为预测;分析了亚/超临界水环境在线腐蚀研究的基础方法及应用,提出了新型耐蚀高安全性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系统的开发思路。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苦咸水淡化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基于苦咸水淡化利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苦咸水成因、苦咸水分布区域及其特征、苦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分析了苦咸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模式,分别对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纳滤法和膜蒸馏法等苦咸水淡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国内外苦咸水淡化利用的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为提升缺水地区的苦咸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观测是认识海洋环境的基本途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观测与应用》*先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概况,然后从实时现场监测系统、科学考察航次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三方面总结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观测体系,*后从海洋数值模拟与预报、海洋信息平台两方面介绍海洋信息应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观测与应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突出信息时代区域海洋学的交叉特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工匠精神,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市场监管总局6部门共同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活动自201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国31个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体练兵、全力保障省级赛选手选拔工作。本届大比武活动坚持开门比武,全国共有来自1390家生态环境监测(检测)机构的6198名技术人员报名参加省级赛,本书为各省比武试题的汇总,出版目的是锻炼监测队伍,提升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章综述了各种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2章~第6章主要介绍了主元分析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各种故障检测、分离和辨识等方法。这一部分还讨论了主元分析模型的各种改进问题,如主元个数的选取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改进、基于非正常子域的应用等。第7章~1章主要介绍了偏二乘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故障检测、重构和诊断算法。这一部分包含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即对偏二乘模型结构的几何解释以及针对输出相关故障的模型改进。这些研究成果也揭示了主元分析和偏二乘在过程监控上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2章、3章主要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连续多变量过程的故障预测问题,书中分别基于主元分析模型和偏二乘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