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可再生能源“巨大”,但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巨大”,要比较这些“巨大”的东西,需要的是数字,而非形容词。本书令人信服地终止了媒体、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种种争论。它提供了我们关心的数据和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使每个人都可以据此得出自己的观点。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整合了当前国内外环境行为学与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及科研成果,注重环境行为理论与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书中生动形象的设计实例增添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全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行为学概述及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建筑空间视觉与环境心理,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与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进行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础》一书针对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础实验原理和环境微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全书共七章,包括29个实验。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形态观察与测定技术、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环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本书既设置了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菌种保藏等基础性实验,还设置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监测等综合实验内容。在每一个实验中,通过介绍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和详细的实验操作过程,结合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材
《土壤胶体磷储存与流失阻控》主要介绍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有关胶体促发的土壤磷流失现状,揭示了胶体作为中间介质对磷元素迁移的重要作用,探明了多种农田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能、阻滞系数及其差异性,考察了土壤酸度变化、保护性耕作与多样化轮作、降雨和磷肥输入、施加生物炭等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胶体磷释放及流失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土壤胶体磷流失的有效阻控对策。
本书面向2035年,对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环保产业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判与防控、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等9个子领域进行技术预见分析。邀请国内专家对9个子领域共计125项技术课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研判和分析,遴选出25项关键技术课题并进行了展望。本书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技术预见研究、关键技术选择、重大科技决策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在介绍环境信息科学产生与发展、学科特点及内涵、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环境信息的监测与评价技术、表达与重现技术及管理技术。下篇主要为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实践,基于GIS技术,研发环境监测及应急响应系统;针对大气污染特征及预报预警、宜居健康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等问题,进行了典型分析与案例研究;最终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ECC)与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本书涉及的环境信息分类、环境遥感监测、环境物联网、环境信息可视化、环境数据挖掘、环境信息图谱、环境信息管理等理念、方法与技术,对于拓展环境信息机理、模拟和智慧环保与“互联网+”应用研究及丰富环境信息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强调统计思维的归纳性本质基础上,本书把应用统计学跟环境与生态领域关联到一起。本书遵循解决统计建模问题的一般方法。内容覆盖了模型界定、参数估值和模型评估。作者用了很多实例来阐述统计学模型以及如何用R语言来实现模型。 本书首先为开展简单的数据分析任务提供了基础知识。例如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接下来重点介绍了统计建模,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分类和回归树以及广义线性模型。书中还讨论了用于模型检验的模拟,为开发出的模型提供评估工具,同时探讨了多层回归模型这类会对环境和生态学数据分析产生广泛影响的模型。 本书重点针对的是环境和生态学问题的统计建模和数据分析。通过引导读者理解解决科学问题和开发统计模型的过程,轻松地从科学假设过渡到统计模型。
对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政策实践实证调研的结果显示,现行政策存在补偿标准、补偿期限、补偿资金、政策监管评估、配套保障政策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统一、协调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其制度设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在生态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生态补偿的基本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生态补偿的原则性规定;适时出台《生态效益补偿法》;制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西北各省(区)依据具体的省情完善本地区生态补偿的地方性立法。
本书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这一热点问题,构建了二氧化碳减排和效益分析的综合评估模型平台,从协同效益分析的新视角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的环境协同效益。本书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这一热点问题,构建了二氧化碳减排和效益分析的综合评估模型平台,从协同效益分析的新视角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的环境协同效益。
《中国环境史》共有6卷,本卷为第4卷,明清卷。 本卷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史研究方法,从 准静态 的视角把握环境与人之间互动调适的关系,探究 人与自然之互动关系 在明清时期的体现,具体包括:气候演变与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的损耗、人口格局的变动与环境、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水利事业的兴衰与水环境变迁、其他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变迁、自然灾害与环境变迁、明清环境思想与环保行为。
由李永峰、李巧燕、程国玲、郭意主编的《基础环境科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了环境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的人文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的自然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环境科学的管理技术基础五个方面。由于环境科学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也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参考资料,或可供其他从事环境事业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
《小微型无人机应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要针对小微型无人机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介绍无人机系统知识、相关管理法规政策、飞行基础知识和研究发展趋势。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无人机系统概述,无人机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相关法规和管理政策,无人机飞行与气象,无人机系统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概述,无人机系统在建设工程中的环保水保应用,无人机系统辅助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无人机遥感测量概述,环保水保专业化无人机系统可持续发展。
《环境地质》主要介绍了环境地质学基本知识,地球环境基础,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地震、火山和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各种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介绍了人类工程开发与地质环境关系,城市化与地质环境,地下工程开发与环境地质问题,详细介绍了生产实际工作中运用环境科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如地热能开发、矿山开发和地质工程的实例等。《环境地质》体系新颖,增加了工程实例内容,基本反映了现代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和工程技术。《环境地质》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资源与城市管理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相关专业教材以及地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参考书。
《基础环境工程学》共分七篇: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学的发展;第二至五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物理性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各种处理流程、处理方法技术等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第六篇介绍了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应用,涉及环境工程设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第七篇为环境工程试验,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可供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参考。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全球变暖、天气的发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产生了难以度量的恶劣影响。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各个国家经过国际气候谈判,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机制.是有效的节能减排的手段之一。碳市场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入市场交易机制,促使控排企业、投资者积极参与,终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目标。碳市场是一种兼具金融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的新兴市场。从金融属性来看,碳价格受到金融市场、能源市场、天气、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渡动性:碳资产已经被投资者作为套期保值的重要金融产品。从社会属性来看.碳市场受到国家间气候谈判的影响,其实施目的在于减少全社会温室气体排放量,解决环境问题。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区
作者立足不同经济发展成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基于我国当前升级资源开发利用、能源利用、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并对当前我国实施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财税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支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重点区域和领域,结合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经验,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向的财税支持政策框架与措施研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环境史(秦汉卷)》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当时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关的生态观念规范和制约着时人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