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多元的经济结构、众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走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安全、能源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中亚城镇化进程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系统梳理了中亚地区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退化实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解析了资源利用、生态演变、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演进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定量辨识了影响中亚城镇化进程的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和人文经济社会因素,阐明了关键要素对城镇化的驱动机理,揭示了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重要因素对城镇化建设的约束与影响程度,并预估了中亚未来城镇化的演变趋势。
萨提斯·库马尔以古老的东方哲学为烛,驱散了二元对立性的分离,照亮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以非暴力的温和方式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变革提供了秘诀和指导。 这本书是萨提斯著名的“3S”理论(Soil,Soul,Society)发源之作,阐明了保护自然环境(土壤)、维护个人福祉(心灵)和拥抱人性价值(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要务,也让我们可以在“我”与世界、自我、他人的关系中看到永续与和谐的未来。他为这个世界带来的东方智慧,也让我们沉陷于时下日常的空疏浅薄的灵魂足以得到抚慰。
《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工程示范》针对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生态损伤控制难点,突出“减损开采”重点和“全过程控制、近自然修复、稳定性维持”的系统修复与提升理念,以生态脆弱区——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为例,应用生态减损型大型露天矿采排复一体化、大型煤电基地水-土-植系统修复、大型煤电基地地表-地下水库水资源储用等集成技术,通过酷寒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露天-井工矿地下水保护和利用技术集成示范等大型科学实验和工程实施,形成适于东部草原区煤电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损伤控制模式与修复工程技术体系,为我国大型煤电基地科学开发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工程应用范例和模式。
本书是 对10年来我国社会公德发展变化进行跟踪研究的著作。本书着眼于社会公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以十年间社会公德状况的两次问卷调研为数据支撑,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的科学内涵、类型结构、特征功能、战略意义,跟踪调研当前社会公德现状及十年发展变化情况,全面总结社会公德总体进步的社会基础、发展特点、基本经验和建设规律,系统梳理社会公德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形成根源。在此基础上明其作用机理、探其表现形态、知其影响因素、识其弱化弊端、求其提升对策,以期为持续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切实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源和对策支持。
本书系统阐述了 能源互联网对《2030年议程》17项目标的全局性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路线图,为全面落实议程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1章分析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回顾《2030年议程》落实情况,结合议程实施面临的困难,提出有关思考和对策。 第2章分析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作用,阐述 能源互联网内涵及其对 能源转型的巨大意义,展望 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图。 第3章梳理《2030年议程》17项目标内容和发展现状,从51个方面阐述 能源互联网对实现各个目标的价值贡献,论证 能源互联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4章提出理念传播、清洁发展、消除无电等以 能源互联网全面落实《2030年议程》的十大行动,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施方案。 第5章提出 互联电网规划、建设、运营及技
本书内容为2016年全国生态环境数据统计。资料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数据。主要反映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治理及环境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管理和全国辐射环境水平等。
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民社会制度研究专著,全书包括《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民国时期民间组织的制度环境》、《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国际比较》、《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调研报告》几篇研究性论文,适合社会制度研究者参考学习。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1个具体目标汇集了 39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 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0套数据产品、22种方法模型和32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方法支撑
......
建成环境是交通运行和交通安全的构成基础,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安全,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关于建成环境影响老年人步行安全的研究还存在理论与方法的不足。本书以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安全的影响为切入点,考虑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影响,结合理论模型分析和现场调查,揭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和步行安全的影响机理,建立“建成环境?步行活动?步行安全”分析模型,并提出促进老年人步行安全的优化策略。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发达 和发展中 建立平等、合理的 气候治理体系。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将贸易开放下我国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效应作为研究对象,聚焦 减排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在贸易开放视角下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部门进行详细划分,除了从总体视角考虑之外,还从具体的产业部门以及分三次产业视角分析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碳排放的贡献率与拉动度、关联效应、驱动效应、脱钩效应和福利效应,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关于产业碳排放的相关文献研究,同时多个维度碳排放效应的测度结果有助于中国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