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土地利用形态空间布局差异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根源,而交通排放污染是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有助于从根源上掌握和改变交通需求的生成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实现优化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减少交通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长远目标。本书采用竞租理论、双层多目标优化理论和地理学的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等空间智能方法,从微观定量角度构建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一体化模型。通过对三者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空气质量为目标,探索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策略,从而丰富城市规划系统研究理论,强化低碳规划理念,为我国传统的“定性规划”“经验拍脑袋规划”提供定量、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