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河流建坝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防洪、发电和水资源时空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建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是国际生态水利研究热点,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新形势下,已成为河流生态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生态水力学:河流建坝水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选取南北流向跨境河流澜沧江和东西流向的境内河流长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建坝对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水生生物生境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建坝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多维调控技术,并介绍了不同应用实例。
本书以提高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为导向,以探索研究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为目的,围绕区域、地块和行业等多个尺度, 利用海量多源异构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提出大数据支持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策略与路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大数据系统、污染智能识别、污染源-汇关系诊断、多介质污染联合预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模型系统。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总结作者近5年的研究成果,首先综述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概况、矿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和治理修复技术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然后分别针对矿区重金属酸性水微生物处理、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河流植物修复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主要介绍耐酸吸附水体重金属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固定化和去除机理,河流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水生植物优选与搭配、微生物耦合水生植物修复等;*后阐述矿区受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陆生植物修复、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效富集重金属陆生植物优选、搭配与机理,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内生菌的选育、内生菌对宿主和非宿主植物的强化修复效果与机制。《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直观展示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实践。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与技术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概念、目标、特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与类型。第二部分应用实践包括第三章至第九章,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耕地污染生态修复、场地污染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修复、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中的调查分析,同时展示了 16个修复案例。
本书从砷与锑的化学性质、环境赋存形态等化学基础出发,论述环境中砷与锑的污染成因、多介质界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总结归纳砷与锑的先进分析技术与现场检测手段,并从污染源阻断等角度,论述砷与锑污染阻控与修复技术原理。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砷与锑的赋存形态与配位化学、环境中砷与锑的形态分析方法、砷与锑现场分析技术、微生物介导下砷与锑的形态转化机制,以及环境水体和土壤基质中砷与锑的污染防治技术与修复原理。
碳减排工程的科学实施与系统管理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书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上篇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简称“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即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简称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
本书围绕河流生境修复中的水动力学问题,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鱼类等水生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水生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结构和物质输运规律、缓滞河段藻类繁殖与暴发的水动力机制、典型流场中的鱼类游泳行为特性及水动力-水质-水生物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这些理论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洲滩植被化守护、鱼类生境保护与修复、生态调节坝“调度控藻”等。本书旨在推动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发展,使读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态水力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生境修复技术。
本书是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及分类指导方案研编的工具书。在全面分析我国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给出了编制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技术流程及主要方法,包括湖泊污染特征及受损成因诊断方法、湖泊流域环境压力诊断方法、湖泊分阶段的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目标确定方法、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湖泊营养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等,并以长江流域、云贵高原湖区滇池、东部平原湖区巢湖为例,给出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编制案例。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富集,对于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通过功能化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纳米尺度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更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基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在放射性废水污染防护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被广泛探究。本书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及上述纳米材料在污染防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封底二维码附有全书彩图,读者可扫描观看。
本书是专门研究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应急追溯模块相关问题的著作,主要内容来源于作者及学生多年研究的积累。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大数据视角、原理分析、模型构建及方法设计等方面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追溯管理模块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丰富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以危险废物处理工艺技术和工程案例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危险废物处理过程各种工艺路线、技术特点和工程设计要点,包括危险废物收集、运输、暂存、分析化验、焚烧处理、物化处理、稳定化固化处理、安全填埋、废水处理等危险废物处理工段,提出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两个设计专篇要点。并提供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典型案例,旨在总结危险废物处理行业设计和建设经验,为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技术能力,促进行业设计建设水平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环境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系统阐述了建筑物室内和代表性密闭空间的空气污染概况、空气污染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特征和综合防治对策,室内空气污染暴露过程、健康效应及其研宄方法,建筑和装修装饰材料、人体和室内活动等污染源释放空气污染物的机制及源头控制策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原理及其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系、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强化通风技术、空调系统及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新风净化技术、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的数学描述,室内空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有毒有害微生物净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和适用性,汽车车内、地铁车厢、地下停车场、地铁建筑、商用地下建筑的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飞机、载人航天器和潜艇等密闭舱室的空气污染与控制。
本书对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精细化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介绍了 通用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框架,详细分析了中、英、美三国土壤筛选值推导的发展历史及技术背景;结合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典型用地类型,推导了共91种污染物的土壤筛选值;系统介绍了用于多层次精细化风险评估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模型及适用情景,阐述了环境统计方法在场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列举分析了相应的评估案例,以期为我国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与可持续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以“采动工程地质环境演化与灾变”理论为指导,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矿区为靶区,以煤炭开采水害防治、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建立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划分方法,构建了生态-水-煤系地质结构组成模型,阐明了区域类型分布特征;系统研究了我国西北N2红土工程地质属性及其区域性质差异、受采动影响工程地质属性变化及隔水性再造特征;发现了侏罗系煤层覆岩整体状结构是造成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异常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特征规律,建立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公式;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开采四种顶板水害模式,阐明了不同模式的水害形成条件、特征和过程机理,提出了新的水害评价和预测方法,建立了分类防治技术体系;基于水害防治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理念,创建了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及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大科技工程和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构建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本书在上述三大技术体系的框架下,主要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前景、有工程应用、已取得成效的219项关键技术,涵盖以下七个技术领域: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流水体生态修复、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