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最大障碍。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围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理论及江苏实践,首先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利用与修复概述,随后重点介绍耕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阈值及类别划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钝化调控原理与技术、水分调控原理与技术、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最后介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设备和修复剂施用设备。
本书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年度系列报告(2023年),对我国城市雨污管网发展历程展开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预判与建议。全书共8章,介绍国内外雨污排水管网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当前我国雨污管网建设运维管控瓶颈;在全面剖析雨污管网与城市水环境、水资源、安全等关系基础上,明确管网发展的功能和目标;对我国雨污管网政策与标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介绍国内主要城市雨污管网资产管理模式。
本书以太湖东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农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环境样品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摸清了东苕溪流域地表水中的农药污染状况,揭示了农药不同时期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东苕溪河流水质与水生态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水稻种植农药使用面源污染控制和消减集成技术,并在东苕溪流域水稻种植区进行工程示范和技术推广。 本书阐述了流域农药面源污染分析、污染消减、风险控制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良好的实用性,适合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研究人员与环境保护管理相关人员作为参考。
郝郑平等编著,郝吉明主编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过程材料与技术(精)/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主要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的过程、材料与技术进行研究与总结,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氧化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的吸脱附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离子体降解过程与技术、其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净化过程与协同控制技术等内容。 本书主要适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研究生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等。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首先对地下水的存在形态及动态规律、地下水污染方式及特征、地下水污染危害及地下水污染修复进行了概述;分章介绍了突发性应急污染控制和中长期修复方法,并从经济、时效、环境、操作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对 外成功案例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汇总,以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检索,同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地下水污染情况分别给出了应急修复建议和中长期修复建议;常规地下水水质监测和检测方法以及地下水质量标准等也收编在相应章节和附录中。 本书可供从事地下水研究,地下水水质监测、检查、评价和管理,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广大科技和管理人员等参考。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获得对地下水的初步认识,可了解地下水污染与治理中常用的修复技术,同时本书可用于指导实际的地下水修复工程。
由李法云、吴龙华、范志平等共同编著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一书共分10章,论述了土壤的性质和环境容量、土壤污染与可持续利用、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原理、植物修复原理、动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工程应用案例。 本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环境功能与典型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物修复原理(理论基础)、技术(工程技术与设计)以及应用(工程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介绍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反映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 研究成果和进展状况,可供从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 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选取具有较大机动车减排压力的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管控需求,基于机动车排放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采用以车载测试方法为主的排放检测手段,获取大量机动车实际道路排放信息和行驶特征参数,并据此生成和 新排放因子模型。同时耦合基于多种调查和分析手段搭建的机动车实际路网活动水平数据库,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开发建立城市道路级别,反映道路实际行驶特征的高时空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模型,并利用GIS手段,实现机动车污染物时空排放特征的精准表征和模拟。以期为相关政策评估、应急管控、交通优化、在用车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展 化的靶向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本书可供道路交通污染控制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的过程、材料与技术进行研究与总结,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氧化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的吸脱附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过程与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离子体降解过程与技术、其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净化过程与协同控制技术等内容。
本书总结了团队近十年在环境污染可逆调控修复方面的成果,从环境修复材料再利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环境污染可逆调控修复的方法,通过简单的极性切换实现修复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低成本、高效分离,克服了以往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可能存在的修复材料分离回收困难、二次污染等问题。本书评述基于“开关”表面活性剂的环境污染可逆调控修复方法原理,具体阐述“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征及界面化学特性、可逆切换机理与污染物释放,以及“开关”表面活性剂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可逆回收、“开关”表面活性剂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过程及影响因素等;基于可逆原理,也可将可逆思路用于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利用“开关”有机溶剂研究了其对工业有机废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可逆吸收的可行性以及影响该过程的相关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