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气动噪声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及展望;第2章为经典的CAA离散格式,主要介绍传统的气动噪声数值离散格式、声学边界条件、人工耗散与过滤器;第3章为网格优化的迎风型色散保持气动声学格式;改进的声扰动方程及其数值验证;第4章为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动声学计算方法,完善并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改进了一种吸收边界条件;第5章为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高级时间方法,主要介绍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延迟与高级时间方法;第6章为气动噪声预测的半经验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值预测风力机翼型、叶片气动噪声的半经验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书内容分为9章,第1~5章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包括概论、大气污染的发生与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净化装置的分类和性能、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6~8章分别为颗粒态污染物净化设备、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净化系统的设计,选取目前工程上成熟的主流技术,阐明工作原理,强调工程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力求引导学生理论指导和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9章为城市空气污染,对当前国内关注的城市大气污染发展趋势和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共分10大类、1000个品种。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书屋”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读后能够用得上。 本书为“书屋”当中的一本。它介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污染土壤修复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土壤污染与修复》一书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与工程管理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主要内容如下:*章绪论;第二章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物;第三章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效应;第四章土壤污染概述;第五章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第六章土壤污染物检测分析;第七章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第八章地下水污染修复;第九章场地土壤污染修复管理体系。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土壤修复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近年来,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现象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区域发展与大气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 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及时出台并且实施。在此背景下《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运行机制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主要污染源减排技术的研发体系,包括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决策支持等技术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翔实的探析;对珠三角区域建立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以及组建的覆盖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进行切实的辨析,由此提出形成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体系等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在建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进
多孔介质中水分、热量和物质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污染物迁移的基础理论,以及滨海地区含水层海水入侵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本概念和定律、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和数值解、有限元和有限差分FORTRAN 程序,以及模型应用等。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应;下篇主要介绍铅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效应。章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进展:主要介绍目前土壤铅污染及其修复植物的现状,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铅的吸收及其耐性机制,影响植物吸收铅的因素及目前的修复技术。第二章铅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介绍铅对植物生长及铅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第三章铅对植物养分吸收及分布的影响:主要介绍铅对植物氮、磷、钾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第四章不同铅浓度下植物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主要介绍不同铅浓度下,植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防线菌数量的影响;介绍植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五章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主要介绍植物对土壤交换态铅、碳酸盐结合态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有机结合态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100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内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和农业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和方法体系构建;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可供从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为从事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这是一本关于农业污染治理的专著,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和工业污染一样,农业污染也是一种产业公害。随着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农业污染的危害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污染治理政策有待创新。 作者从环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等角度,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污染治理政策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只有实现农业一环境政策一体化,构建农业污染治理综合决策机制,组合运用法律规制、经济激励和自主参与等政策工具,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治理农业污染。 本书共分七章。章介绍了农业污染问题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农业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必
由李法云、吴龙华、范志平等共同编著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一书共分10章,论述了土壤的性质和环境容量、土壤污染与可持续利用、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原理、植物修复原理、动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工程应用案例。 本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环境功能与典型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物修复原理(理论基础)、技术(工程技术与设计)以及应用(工程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介绍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反映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 研究成果和进展状况,可供从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全球磷危机概况以及应对磷危机所采取的磷回收技术研究进展的专著。全书共分四章,包括磷起源、磷化学、磷与生命、磷的地球化学、磷与农作物营养、磷污染、磷资源与磷危机、磷回收技术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水体与土壤中磷的去除与循环再利用等方面的内容。这本集文献综述与作者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著不仅汇集当今世界有关磷的基础科学知识、回收技术发展趋势,而且也将作者对磷危机以及回收技术的系统认识与观点呈现给读者,体现了全新学术思想下的国际磷回收技术发展潮流。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翔实,文字深入浅出,适合从事地球资源、环境保护与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成因多样、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并通过大气、水流、迁徙生物等移动介质发生长距离迁移,已触及地表系统的每个角落。本书由总论、研究实例两部分组成,尝试以地球化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典型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成因来源、赋存机理、时空分布、大气迁移、区域源-汇过程、大气-地表交换及其在河口海岸带的归趋,力图呈现POPs在地表各圈层及其间的活跃动态。本书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POPs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分析,简要介绍POPs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本书针对近几年我国频发的以O3和PM2.5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事件,系统阐述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O3和PM2.5的关键前体物之一,其排放特征与控制对策等的研究,对国内VOCs领域空白的填充、国家及区域VOCs污染控制政策及空气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围绕我国工业VOCs带来的污染问题,着重阐述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建立及其排放特征、典型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控制、典型化工园区VOCs排放特征、工业源VOCs减排潜力及其空气质量减排效益模拟、我国工业源VOCs总量控制研究、基于反应性的工业源VOCs排放与控制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并针对我国工业源VOCs的控制路线提出建议。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性、地层结构的复杂性、污染物时空分布的高度离散性、隐蔽性、长期积累性、低剂量毒性释放性以及去除的缓慢性,使得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方法不同于大气和地表水体环境。本书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介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础理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物类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
随着江苏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日趋严重。如任其肆意发展,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葛继红编写的《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 学研究--以化肥污染与配方肥技术推广政策为例》的 总目标是在农业面源污染给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带来负 面影响的背景下,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为分析框 架,厘清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与状态)、政府治理(政 府响应)以及农户行为(农户响应)三者之间关系,客 观地分析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社会经济背景 、微观作用机理和政策反应机制,为江苏省农业面源 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修复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又是土壤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是具有**使用功能和*小环境负荷的各类材料,具有功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三大特点。针对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中的土壤修复,《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根据作者在环境材料方面的科研实践,结合相关研究进展编写而成。《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在对环境材料理论和矿区土壤修复原理介绍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矿业废弃物堆场复垦和盐碱地等退化土壤的修复和改良,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治理中环境材料的应用进行综合介绍,对保水剂和腐殖酸两类材料及复合材料在土壤修复和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总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管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指导和规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书从有机磷酸酯的生产使用状况与环境来源、在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与人体内的暴露出发,通过研究明确不同结构特征有机磷酸酯进入环境多介质和生物体的途径和迁移转化规律,结合高通量靶位点测试和活体动物测试技术解析有机磷酸酯的毒性效应和生态毒理学作用机制,深入认识其环境危害和风险,为探索环境污染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为化学品风险管理及替代策略提供方法学基础和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