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批) 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基本规定;3.规划选址与设置;4.规模与类型;5.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6.建筑、结构与配套设施;7.环境保护、安全与劳动卫生;8.工程验收;9.运行与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土工膜渗漏破损探测技术规程 CJJ/T 214-2016备案号J 1269-2016》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E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填埋气体收集系统;5.填埋气体预处理系统;6.填埋气体利用系统;7.自动化控制系统;8.辅助设施。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主力学研究所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湖北武昌小洪山2号;邮编:430071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选址;5 总体设计;6 垃圾接收、输送与预处理;7堆肥工艺;8检测;9辅助与公用设施;l0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11工程施工及验收。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修订了标准名称; 2对堆肥处理原料的适用范围作了补充; 3补充和增加了适用于所有高温好氧堆肥工艺的技术内容; 4新增了基本规定、总体设计、垃圾接收、输送与预处理、检测、辅助与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章节。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改计划(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填埋气体产气量估算;5.填埋气体导排;6.填埋气体输气管网;7.填埋气体抽气、处理和利用系统;8.电气系统;9.仪表与自动化控制;10.配套工程;11.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12.工程施工及验收。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适用于后张法预应力污水处理卵形消化池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2012-01-01实施。
本书为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之一。全书共分六章: 章绪论,第二章村镇生活垃圾来源与分类,第三章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第四章垃圾收集与运输,第五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六章农村垃圾管理。 章从介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现状、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标准体系入手,引出村镇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居民生活垃圾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三章介绍了现有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模式以及污染控制标准。第四章介绍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模式。第五章介绍了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基本途径。生活垃圾处理可分为废品回收、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和填埋处理, 介绍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已有的实践和探索。
本书为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之一。全书共分六章: 章绪论,第二章村镇生活垃圾来源与分类,第三章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第四章垃圾收集与运输,第五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六章农村垃圾管理。 章从介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现状、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标准体系入手,引出村镇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居民生活垃圾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三章介绍了现有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模式以及污染控制标准。第四章介绍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模式。第五章介绍了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基本途径。生活垃圾处理可分为废品回收、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和填埋处理, 介绍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已有的实践和探索。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E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处理技术;5.分散型污水处理;6.集中型污水处理;7.施工与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邮编:100085)。
本专著是国际水协厌氧消化工艺数学模型课题组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它采用与《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统一的命名法及开放式结构,建立起一个厌氧消化工艺建模和模拟的通用平台,作为厌氧工艺研究、运行不口优化等方面广泛应用的有效工具,从而促进厌氧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市政工程、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运行管理人员参考学习,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教材。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一般规定;3.堆体整形与处理;4.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5.封场覆盖系统;6.地表水控制;7.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8.封场工程施工及验收;9.封场工程后续管理。 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