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西方神话体系中的各种神祇,以及他们在艺术绘画、文学作品插图中的艺术形象分析,结合有趣的神话故事,生动呈现希腊神话众神的永恒魅力。 《神域之书 希腊神话众神的起源》是一本艺术普及类趣味读物。本书介绍了希腊神话奥林匹斯众神的起源故事,由混沌初开的创世神话展开。书稿分别对奥林匹斯主要的十二位神祇和与之相关的人物及背景故事进行介绍,并附有内容相关的古典油画、素描和工艺作品、雕塑等展示。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神话故事的代表场景对众多作品进行艺术分析讲解,适合对艺术和希腊神话故事感兴趣的读者。书中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对人物画像的分析,也有对构图安排、主题场景的介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当代艺术:1970年之后》系统地阐释了当今世界自 1970 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数码影像等多种艺术,还涉及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等。作者聚焦于欧美和亚非等全球各地的新艺术形态,结合时代与地缘发展背景,关注艺术创作理念、主题、手法和艺术批评焦点的演变,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纷繁多变的当代艺术现象。 深度与广度兼具,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 易英、高名潞、邵亦杨等联袂推荐!
世间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吴哥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已脱胎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吴哥的庙宇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褪去浮华,让盘根错节的草木为往昔的荣光加冕。错综复杂的景观、精妙的石刻和建筑,以及盘踞而上的草木都为其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久远而神秘的气息。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全面地介绍了吴哥古迹建筑群,还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棉艺术象征性风格的发展。作者马里利亚 阿尔巴内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凭借简洁流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为东南亚建筑、艺术和考古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精辟的参考指南。
约1400 1520年在传统上被称为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而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知识层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本书以新颖的视角,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这座城市本身以及它的艺术,其中内容不仅包括符号、题材、艺术家组织和赞助人系统,也包含这一时期的艺术著作、绘画理念、观念表达以及不同媒介与材料的效果,还专门用一章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女性赞助人。书中收录了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波提切利等著名大师的绘画及雕塑作品,还有大量建筑、手抄本、雕版画,多角度呈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繁荣盛况。
本书为美国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内售卖的同款书籍,引进为中文版本。 《MoMA亮点》为MoMA90周年出版的全新版本,展示了375张当代和现代无与伦比的馆藏,并新增了170个新收藏,包括更多的女性艺术家、色彩艺术家、以及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本书体现了MoMA新展馆的包容主题。《MoMA亮点》展示回顾了过去150年的艺术史,从1867年左右 拍摄的照片开始,到2017年,再加上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 在这里, 读者将欣赏到馆藏中一些受欢迎的艺术品 克劳德 莫奈,文森特 凡高,弗里达 卡洛和安迪 沃霍尔等人的作品,并发现鲜为人知但同样引人入胜的艺术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和设计。每个作品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出,图片精美,文字简洁活泼且充满信息。许多新的介绍都是为本书特别创作的。
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横跨了文艺复兴至今的西方艺术史,介绍了从拉维尼亚 封塔纳和卡拉瓦乔到琼 米切尔和毕加索的 11 位艺术家的作品,并深入探讨了每幅绘画、每件雕塑、每张照片、每座纪念碑如何试图讲述一个普通观众必须解读或构建的故事。
《印度艺术》梳理了南亚次大陆从公元前300年至21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赞助人和工匠如何创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图的丰富的艺术形式;石窟、神庙、雕塑、绘画等又如何为不同时期的政权服务。通过探究艺术生产与赞助、个人创造力与统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和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印度伊斯兰艺术、殖民时期和现代艺术的成就,书中的每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独特风情。 全书收录150张插图,全面展示印度艺术的各种形态。若干建筑解剖图带读者走进神秘而鲜活的印度教神庙内部,了解南北印度不同的建筑风格,解析莫卧儿皇帝在新首都中蕴藏的野心,以及殖民时期建筑对印度城市风貌的塑造。17世纪是绘画的世纪,在莫卧儿皇帝和北方邦国的宫廷中,艺术家们吸收多样的本土和外来技法,创
本书讲述了1300年 1600年前后罗马的艺术、艺术家和赞助人的故事。约翰 马尔恰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罗马当时的艺术和艺术项目,讨论了罗马城中多样的赞助模式,以及不同教皇当权时期的赞助差异,同时分析了当时兴起的别墅文化。作者将这一时期的一批杰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项目置于实践、竞赛和互相竞争等语境下进行讨论,让读者从多个方面领略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伟大及对后世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的影响。
《琢玉成器 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是苏芳淑(Jenny F. So)教授中文译作。全书自新石器时代以降,就中国历代出土与传世的玉器中的十个学术性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涉及牛河梁、红山、良渚、三星堆等多个文化聚落,带我们了解古人采玉、治玉、用玉的具体方式,以及玉器在不同时代礼制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玉器的装饰与其他器物门类的关系,也借玉器延伸出华夏文明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文化细节。
《浮世绘流派史》以18个篇章详尽介绍了日本浮世绘的源流与发展脉络,以21个风格流派兴起的时间顺序排列,同时在各流派内,按名家生年降序逐一介绍其师承关系以及各自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庞大而又清晰的浮世绘谱系,修正了我们以往 浮世绘等同于锦绘 的片面认识。本书收录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及各名家藏品,以340余幅浮世绘大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幅手绘、木版画作品,生动展现了浮世绘由手绘本到木版画的过渡发展,由*初上流社会赏玩转向社会大众审美消费的过程,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日本浮世绘独有的艺术魅力。
本书是16、17世纪著名艺术家的传记,是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一书之后,对瓦萨里的续写。本书的观念对后来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理念有根本性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史名作。
《艺术哲学》为民国38年[1949]群益出版社于香 港出版。本次出版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 文学艺术系列。本书包括论艺术品的性质与制作、意 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荷洼诸国的绘画、希腊的雕 刻、艺术上的理想等五篇。书前有作者泰勒序及译者 的《泰勒的艺术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巡艺东方》围绕东方艺术进行叙述,分为三个部分 远古的绝响 古代的辉煌 近世的繁华 ,以时间和国别为经纬,结合大量的作品图片,对中国、印度、日本、柬埔寨等国重要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形式风格、艺术内容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解读,进而探讨东方艺术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高潮迭起的演进历程。这既是一场领略传统东方文化璀璨光芒的艺术之旅,也是一场跨越千年、辗转多地的文明对话。
《近代文学与性爱(精)》依据民国20年[1931]开 明书店于上海出版的(美)摩台尔(A.Mordell)* 、钟子岩、王文川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 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文学艺术系列。本书 分人生上的性爱、梦与文学、母子错综和兄妹错综、 作家常在作品中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等18章,用精神分 析的研究方法、对文学诸现象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