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简称《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 无相 而不说 空 ,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小楷书之精品。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
《中国历代绘画珍本:荷蟹图》是《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系列之一。本系列所选皆为中国历代名画,原作仿真,高清放大,或遒劲流畅,或粗细顿挫,随心流转,圆润飘逸,节奏鲜明,落笔精道,形神兼备,是学习中国画的临摹经典范本。《中国历代绘画珍本:荷蟹图》可供中国画学习者临摹欣赏。 图中残败的荷叶枯黄斑驳,半浸于水中,一只雌蟹挥螯伏于叶上。潺潺流水中生长、飘浮着红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叶片边沿均已泛黄,显示出时已临秋,荷叶的颓势与雌蟹的鲜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刻意求真,荷叶用双钩夹叶法描绘,叶之叶筋、斑纹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笔缜密严谨。此图画面意境生动,题材别出新意,为宋人写实画作的典范。 原大尺寸: 28.4*28.0 厘米 高清放大:400%
《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疏荷沙鸟图》所选皆为中国历代名画,原作仿真,高清放大,或遒劲流畅,或粗细顿挫,随心流转,圆润飘逸,节奏鲜明,落笔奇伟,形神飞动,是学习中国画的临摹经典范本。《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疏荷沙鸟图》可供中国画学习者临摹欣赏。 图 画残荷一页,一枝莲蓬蟠曲横向出枝,一只沙鸟栖于枝上,目视上方的一只小虫。由于它的体重,压得小枝略为下垂。小鸟瞬间凝神注视的神态华肖。全图用笔精工,画风细腻,荷页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描绘得一清二楚。 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莲梗两端的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
以往,不少学者在谈到1840—1949年的百年美术史时,都感叹于“拘飞泥守旧,故步自封”,“国画之在今日,已是到了穷途末日”,“不及千年前之先民”,云云。但实际上一百年来的美术史可圈可点之处还是不少的。即使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也还有人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变革创新。如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人,他们看到了复古主义的危害,甩掉了拟古的沉重枷锁,面向现实,师法造化,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更何况,近百年美术,绝不仅仅是传统的中国画得到发展,还有油画、壁画、新闻画、画报、漫画、月份牌、新兴木刻、商业广告画、雕塑、美术教育等也都显现了新的面貌。这就是本书想带给您的对近百年美术史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