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她集“色、香、姿、韵”于一身。,其“色”,瑰丽缤纷、光彩夺目,色彩之全跃居百花之首,白、黄、粉、青、紫、蓝、绿、橙、玫红、紫红、棕红、乳黄、金黄、淡黄、墨紫、墨红……几乎占据了色谱上的所有系列。第二,其“香”,陶渊明曾这样赞美她“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可见菊花的“香气”也不同寻常。第三,其“姿”,真是仪态万千、风貌迥然。有的端庄大方,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垂首含羞,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刚劲沉稳,有的风姿飘逸……菊花以她五彩缤纷的颜色、芳熏百草的香气、干姿百态的风姿互相搭配,妙不可言,共同构成了菊花独有的“韵”。
石涛(1641—1707),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自称苦瓜和尚,他的别号很多,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清初“四僧”之一。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在对传统的笔墨技法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变化,同时注重师法造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石涛的作品笔法和墨法变化很多,用墨大胆爽利,干湿浓淡兼施并用,密处密不透风,疏处疏可跑马,或简或繁,酣畅淋漓,极尽变化。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长卷“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恣肆,苍劲有力,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朴厚之态,奇峰怪石跃然纸上,在给人以美的享受时,也道出了其艺术理念——师法造化。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其艺术理论的根本阐述,所提出的“一画”论、“从心”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善诗书,尤精绘画,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等。梅清作为黄山画派代表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画山水,尤其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他笔下的黄山,造境悠远深邃,山势奇绝,虬松如龙,用笔运墨酣畅淋漓。梅清取法宋、元,但又能自出机杼,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从其画题跋上可以了解,于宋代李成、郭熙和元代王蒙用功深。梅清在对传统笔墨技法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变化,师古而又不泥于古人。他的画作多以奇松为画眼,进而层层生发,渐次深入,用笔坚实,构图严谨。梅清长期深入黄山写生,注重师法造化,他笔下的黄山尽得黄山之灵气,清人蒯嘉珍曾这样评价梅清画的黄山:“随手写景,故笔底通灵。”正是因为长期写生,
齐白石(1864——1957) 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l953年被文化部授予目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l963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闻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
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工山水、花乌,擅人物,尤精仕女。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仇英出身贫寒,明代张潮《虞初新志·戴进传》里附记仇英云:“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作为一名民间画工,而成为一名在当时及后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画家,其成长道路是曲折而又艰难的。青年时的仇英结识了文徵明、唐寅,受其影响,仇英早期作品带有文徵明和唐寅特点。后师从周臣,同时又结识了周六观、项元汴、陈官三位大收藏家,这一时期的仇英得以精研临摹大量的宋、元名迹,如《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和《临宋元六景图》等,领悟了宋、元古法,并融会贯通,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仇英于绘事成绩粲然,对后世
担当(1593—1673),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担当其号。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又字布史,别署此置子、观郭居士、迟道人、担老人,云南晋宁人。 担当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天资聪慧,五岁发蒙,十岁已能诗文。十三岁考取秀才资格,以诗赋名噪海内。一六二五年.以岁贡生身份入京应试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其间拜董其昌和李维桢为师,学习书画和诗赋,和陈继儒过从甚密,并到会稽访湛然、云门和尚,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一六三一年回云南奉养老母。母亲去世后,中原寇盗蜂起,担当知道明朝将亡,遂于一六四二年削发为僧,结茅鸡足山,先后入住水目寺、鸡足山佛寺,晚年居大理点苍山感通寺。 担当的书法和绘画均受董其昌影响甚深,但却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其成就的是他的山水画。担当的山水画从董其昌入手,而从倪瓒、黄公望悟出,
晓玲叮当文的《恶巨人来了/小飞仙美德图画书》记述了恶巫婆凶巴巴从小飞仙那里偷来了变大变小魔法,变出了可怕的巨人,让他抓走了普灵王。凶巴巴得意坏了:哈哈,自己终于可以当仙子王啦!不料,她却遇到了……
罗聘(1733-1799),字 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居士等。祖籍安徽歙县,先辈迁居扬州,扬州画派代表性人物之一,师从金农。罗聘画作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兼善。他的人物画成就*,造型准确,笔力雄厚,清奇古拙,尤精于画仙佛鬼怪。 罗聘曾三上北京,也正因为有这三上北京之行,才让时人对其画艺有所了解,时称“吟坛首北翁(翁方纲),画坛数南罗(罗聘)”。在北京引起画坛震动的正是他的鬼怪题材名作《鬼趣图》,此画作共八幅,皆以鬼怪为题材,画中所造鬼境既阴森恐怖,而又极具邪趣,这种表现形式意欲何为呢?是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用罗聘自己的话说,是画他亲眼所见,因为画家本人有一双蓝眼睛,能够白日见鬼。此说可信否?想是画家全生避害,以求自保之语。 罗聘所作花鸟画,尤其是梅花对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初年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由于在绘画上的才艺超群出众,引起了画院诸名家妒忌与排挤,遂潜归杭州,以卖画为生。戴进的绘画,得唐、宋诸家之妙,山水、人物、花乌等,无所不工。他的山水画作品,很注重题材的意义,画法则源出宋、元,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风格,并取法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等,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画风雄健挺拔,遒劲苍润。画人物、花乌亦佳。戴进的绘画在明代中期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极大,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吴伟、张路、王世详、戴泉、夏芷、谢时臣、汪肇、蒋嵩等多人,并承其画风,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作“浙派”。而戴进被称为“浙派山水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