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土山水、花鸟,擅人物,尤精仕女。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仇英出身贫寒,明代张潮《虞初新志。戴进传》里附记仇英云:『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作为一名民间画工,而成为一名在当时及后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画家,其成长道路是曲折而又艰难的。青年时的仇英结识了文徵明、唐寅,受其影响,仇英早期作。凹带有文徵明和唐寅特点。后师从周臣,同时又结识了周六观、项元汴、陈官三位大收藏家,这一时期的仇英得以精研临摹大量的宋元名迹,如《摹天籁阁宋人画册》、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和《临宋元六景图》等,领悟了宋元古法,并融会贯通,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仇英于绘事成绩粲然,对后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福建人,一作陇西(今甘肃)人。曾任武英殿待诏,为宫廷作画。他性格夷旷洒落,渊博能诗,精画花果翎毛,继承宋代院体传统,以工整妍丽取胜。与吕纪齐名。设色沉着而妍丽,一图之中能描绘多种禽鸟。为明代早期花鸟画高手。传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轴,原藏故宫博物院,现在台湾省;与王孟端合作《竹鹤双清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春禽花木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边景昭创立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已蔚成一派。在明代宫廷绘画鼎盛时期,边景昭的花鸟深受赞赏,评价甚高。徐有贞《题边文进花鸟》一诗,当属比较公允的评价,诗曰:“边公花鸟冠当时,内苑皆称老师 。留得宣和遗迹在,令人披玩动哀思。”
吕纪,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是明朝中期院体画派继林良之后又一位重要代表。他工山水、人物,但以花鸟画更为有名。弘治时被荐入画院。他的画风主要是工整精丽的院体,也善画水墨的兼工带写的花鸟,画画丰富而有魄力,把马远、夏圭在山水画中苍劲有力的画风及墨色变化运用到花鸟画中,工整中含有写意,进一步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所作工笔花鸟灿烂夺日,代表了院体花鸟风格。此《桂菊山禽图》绘桂树、湖石后面菊花盛开,地上、树上散落三三两两的山禽,工整浓丽,略变南宋院体。此图笔法工细,敷色鲜艳,珍禽、名花相配,具有浓郁富丽气息,为其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作。 作品有:《狮头鹅图》《榴花双莺图》《竹枝鸲鹆图》 《梅茶雉雀图》《南极老人图》《秋鹭芙蓉图》《残荷鹰鹭图》《花鸟图》《浴凫图》《竹溪鸳
林良是明代画家,字以善,南海(在今广东省)人。官至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以善画写意花鸟著称。早期所作设色花果翎毛,画法工细精巧,后来师承南宋放纵简括一路,变为水墨粗笔写意,取得突出成就。在表现技法上,挺健豪爽的笔法,既有迅捷飞动之势,又比较沉重稳练;在运笔顿挫之间,讲求规矩法度。后人评论他的画风是用笔遒劲,如作草书。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当时上追南宋院体,竞尚艳丽工巧的宫廷画风中独树一帜,故颇为当时人所推重,对明代中期的花鸟画风产生了较大影响。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丛书选取的题材均是齐白石作品中有较强艺术表现的内容,在已有的虾、蛙、鸡、荷四本基础上,再精选蟹、鹰、鸽、桃四本延续出版,创意独到,对照生动,安排智慧,授人灵活,是目前市场少见的学习类性质绘画读本。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他是赵孟的外孙,早年受到赵孟影响较多。王蒙在元末长期隐居于杭州附近的黄鹤山中,明代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宰相胡惟庸谋反罪受到株连,被捕入狱,病死于狱中。王蒙多在山水画中表现深山隐居的生活,在效法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运笔用墨及写景布势都富有丰富的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能画人物,功力颇深,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等。
竹,是花鸟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从古到今历久不衰。写意竹画既是线条艺术淋漓酣畅的表达,更是作画者心胸气节的一种体现,文人画家多用以自喻。从绘画功能来看,竹子除自身可以成为完整的作品外,也能够“拆散另用”,与四季各种花草搭配,作为其他花鸟作品的点缀与陪衬,不仅合理,而且效果也好,它既能当“主角”,也能当“配角”,用途广泛。 画竹是不大容易韵,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笔墨功底,有人夸张画竹的难度说“画竹要有千年之功”。我们不要畏而却步,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下工夫,反复练习,就可以掌握。 山水画中画竹的方法,分仰画竹叶和下垂竹叶两种,都是以三笔、四笔或五笔(如个字点或介字点)很有规律的笔法描写,但要注意疏密穿插才能生动。画竹时先画竹竿,然后画叶。画竹要用狼毫笔,市场上有一种专门用于画兰竹
虚谷(1823-1896),本姓朱,名怀仁,号紫阳山民、倦鹤,后为僧名虚自,字虚谷。书斋名觉非庵、三十七峰草堂。安徽歙县人。任过清军参将。虚谷早年学过界画,工人物,擅花鸟,亦精诗、书,是晚清海上画派的杰出画家。 虚谷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由于他生活的清朝末叶时局动荡,便毅然弃官不做,出家为僧。但虽为僧,却不理佛事,一心执著画事。常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自谓〔闲来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虚谷的画富有生活趣味,章法奇特,造型准确,落笔沉稳质朴,干湿浓淡兼用。他善于从自然中观察,把精彩的瞬间凝于笔端,林间纵跃的松鼠,游于柳荫春水的金鱼,穿行于花木之间的鸟蝶,亦或是机敏的狸猫,都极富动态之美,天真烂漫,又不失野趣。虚谷用色大胆,敢于突破前人束缚,善于用色块的虚实表
项圣谟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山水画方面。受益于其祖父收藏之丰,使其能够纵览历代名家之作。他笔墨取法既有北宋的周密严谨、浑厚华滋、古朴苍拙,又兼取元人的气度韵致。同时不忘师法造化,使其画面布局大开大合,意境深远,结构严谨,笔法简洁隽逸,气韵高雅,极富文人气。他的画风严谨写实,造型准确,一反当时潦草粗疏,追求『逸笔草草』的画风。正像其对口天山涛所言:『我辈笔墨,欲流传干百世,岂可草草平?『使他的绘画在清初画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士气作家俱备』的称誉。
李成 (919 967), 中国五代及北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先世为唐朝宗室,祖父李鼎唐末时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五代时避乱迁家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李成出身于名门大族;博涉经史,磊落有大志,后周世宗推行改革措施,选拔贤能,李成受到枢密使王朴的器重,但未及举荐而王朴逝世,李成的抱负及才学不得施展,遂放意于诗酒绘画。北宋初,他应陈州太守卫融的邀请,举家迁赴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每天以酣饮为事,后来醉死于客舍。 李成富于文艺修养,能诗,善弹琴弈棋,喜好游历,尤长于山水画。他的画继承了荆浩、关仝北方山水画派的成就,并发展成新的风格。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将他与关仝、范宽并列为宋初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并指出李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是“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隋唐两代是古代绘画进一步走向成熟并获得光辉成就的时期,当时绘画创作中人物宗教画别然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山水画已独立形成并且有着重要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五代山水画的辉煌时代。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形成了北方和江南两大山水画体系。 北方山水画家善于表现黄河两岸的山川景物,代表画家为荆浩及其弟子关全,刑浩生活于唐末及五代初年,是一代博通经史的文人。他生逢乱世,藩镇的纷争,政治的腐败,形成长期动乱局面。荆浩的家乡沁阳处于军阀朱温与李克用的争战地区,为了躲避战乱,他遁入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寄情山水,地着自耕自食的隐逸生活,他朝夕接触与观察自然,对山川景物有着深入地了解和真切的感受,曾深入深山巨壑看到形态奇特的古松,激发了绘画的欲望。他对唐代诸山水名家的成就有着精深全面的研究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画从师古人入手,进而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的写生中提炼创作灵感。他在师法古人时,涉猎甚广,既有『四王」、『四僧』,又及沈屑、龚贤、梅清等,不师其形,师其神髓。陈师曾于石涛着力尤甚,其《仿清湘笔意》题画诗云:『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可见『笔力回万牛』是其艺术追求之主旨。写意花鸟画风姿雄奇、厚重爽健,富有情趣;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北京风俗画》、《读画图》等》,以意笔勾描,笔致简拙
中老年人应该像年轻人一样具有学习的欲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老人学习的莫过于书画了。“书法能益寿”,这是许多长寿老人共同的体会,我国书法界有“南仙北佛”的美话,南仙指上海老人苏局仙,享寿110岁,北佛指北京百岁寿星孙墨佛,享寿107岁,他们都因终生与书法结缘而得以长寿。书法能给人以静、美、动的形式三者结合,自然就达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本书是中老年人学习书画的指导性图书。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他以为自己是个画画儿的天财。有一天,他画了一只虎,画得不像老虎倒有点像猫。 看到县官满脸得意的样子,胖差役吹捧说“真像,跟真老虎一模一样。”于是他得到了十两赏银。瘦差役是个老实人,他直率地说:“画得像猫。”老爷生气了,命人打了他四十大板,疼得他捂着屁股直叫:“老爷,我说的是实主知呀!” 要说呢,“姜还是老的辣”一位老差役用自己的联盟睿智,机智地同县官老爷周旋,绕来绕去,拐弯抹角,终于让县官老爷认识到了自己画作的真实面目。老差役用什么办法让县官老爷明白呢?快让我们翻开这本有趣的图画书吧! 《画虎》短短的故事塑造了四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县官的傲慢无理,胖差役的阿谀奉承,瘦差役的老实直率,老差役的聪明睿智。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简洁的笔墨画出光彩的人物,
李唐(约1083-1163),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为“南宋四家”之首。徽宗时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初时不为世人所知,一度穷困潦倒。高宗绍兴十二年以成忠郎衔复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李唐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一家。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不但广泛地流传于院内,当时院外的许多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宋高宗曾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
马远(1164—?》,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画院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花鸟承继家传,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山石则用『斧劈皴』带水墨晕染,用笔方硬严整,远近分明;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青峭拔,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人物画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夏圭,生卒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
袁江(1662-1735),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今扬州》人。主要活动于民间,是职业翠家,长时间在扬州和江浙一带活动。他擅画山水楼阁,早年师法仇英,中年对古代作品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画作过细心的摹绘,绘画技艺大增。其画传统功力深厚,尤其继承青绿山水传统,所作青绿山水,浑朴有致。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袁江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一.技遂大进』。他将民间绘画的精妙与雄伟壮阔的山色、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二。袁江后半生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太原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袁江的作品从画风上分为精笔和细笔两路,大部分是工整细致一路的,有少量用笔粗放一些。袁江除工山水楼阁界画外,还兼作花卉。 袁耀(
中国画简称为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是世界画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 国画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在工笔画中有白功、淡彩、重彩之分。写意画中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与兼工带写之分。中国画十分重视对物象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对象、搜集素材到表现形式上都有独到之处。塑造形象一般注重从对象本身的结构点出发,造型以线为主,讲究用笔、用墨与章法。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有极大的灵活性,画面的空白运用独具特色。中国画强调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中国画的传承,其实是一种程式的接续,凡山水、花鸟、人物皆有模式范本可依,以此人手,可先得其形再入其道。此为基石,高楼大厦皆由此而起。 中国画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从临摹作开端的,就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易把握又见效的学习方法:其一.可以较快地熟悉所绘物体的造型形象,其二.可以学习技法掌握方法。由此,此举对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大有裨益。 学习方法既已确定,范本的选择亦不可随意而为.虽历代有不少精品佳构,然初学者并不易把握,究其原因,皆由于不明作画的先后顺序而不得要领。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中国画入门》丛书,每一册以一个题材为主,解析一种技法,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成若干个教程,循序渐进。一则可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二则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
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大师,他艺术个性突出,且包容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思想,讲造型,重境界,笔墨考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风貌。 八大的个人风貌并非苦思冥想、执意探索而成,亦非理性分析、理性追求而就,而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其意象的天然生发。这样的绘画个性蕴含广博的万事万物的共性,体现了八大独独的审美观念以及造“大象”的哲学内涵。 他在造境上求平淡,求松快,求空灵,绘画中常脱离画面时空的限制,以有限的物象表达出无限的,如天籁般清寂的意境。在其造型上简而不空,以一当十,呈现万象之态;用笔圆厚,沉静朴拙率略,情感内敛而不露;墨法亦空透而富神韵,重而不堵,淡而不薄,湿而不泡,干而不燥,具有疏朗空明、水墨淹润的特色。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丛书选取的题材均是齐白石作品中有较强艺术表现的内容,在已有的虾、蛙、鸡、荷四本基础上,再精选蟹、鹰、鸽、桃四本延续出版,创意独到,对照生动,安排智慧,授人灵活,是目前市场少见的学习类性质绘画读本。
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明诸生。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号渐江,安徽歙县人。渐江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同杏壬标、孙逸、汪之端并称为『新安四家』,同时又和八大山人、石涛、石谿并称清初画坛『四僧』。渐江擅长绘画,亦工诗书,有『三绝』之誉。书法学颜真卿和倪云林,后人将其题画诗收辑成《画偈集》。 渐江的绘画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用笔多方折之势,以渴笔写奇峰高耸,老松倒悬,刚中见柔,拙中含润,笔墨苍秀古拙,既有北宋之风骨,又有元人之气韵。在对宋元技法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当时新安画派的画家大多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影响很深,渐江也不例外,尤其是对倪云林和黄公望用功深。在其画中不难看出,于天真疏淡之中所透出的清冷高峻之
金农(1698-1763),字寿门、司农,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如: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农与同时期的汪士慎、李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并称『扬州八家』,亦称『扬州八怪』。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诗、书、画、印俱精,著述颇丰,如:《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但其学识渊博,书法根基深厚,所见古迹甚多,极高的鉴赏力和对书法笔墨上的理解,使其在绘画上能够得脱前人之羁,造型奇古,全由心生,文人之气跃然纸上。金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