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成长的根本是做成事情、创造价值。 做到,是更高等级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内心强烈希望变好,行动也非常努力,却始终无法做成事情,这背后的原因通常是缺少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将通过 做成一件事 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功、幸福和意义。 从 习惯养成 到 技能培养 ,从 对内输入 到 对外输出 ,从成为 更好的人 到成为 更有价值的人 ,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了解做成一件事的来龙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述了40岁以后的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除了指引我们用心活在当下的智慧,更具有如何写下完美句点的工夫。该把什么视为人生终点?又该把几岁定为人生颠峰?松浦弥太郎将自己所抱持的疑问与大家一同思考。40岁一般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但是,这么想未免太悲观了,其实40岁是走上坡路。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若从“70岁才是人生颠峰”的角度来思考,以40岁作为新的起点,也可以迈向光辉灿烂的70岁。松浦先生以前曾经计划“50岁退休,到大学读书”,因为比别人早十年进社会的他,并没有过大学生活与所谓的青春时光;但是后来看着年迈的双亲,他的想法改变了。他认为将来能够持续对他人付出,才是伟大的梦想,为此,我们每天势必得更用心地照顾好自己,克服身体与心理的衰老,做出
世界再大,你始终拥有的也只是自己,你即是原点,也是终点。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有趣的活法。心屋先生认为,之所以有的人会活得那么累,陷入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够“拼”,反而是因为“太拼”。当你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时,“不拼”也能得到匹配的回报。现在,一点点读完这本书,从发现未知的自己开始,肯定自己,自然表达自己,学习13种“不拼生活法”,不要那么主义,不要让自己生活在枷锁之中,不要那么拼,偶尔偷懒懈怠、随心所欲,拒绝别人包括上司,辜负别人的期待,求助于他人……对于一直太拼的你,这些“不拼”反而能让你得到更多。况且,你从没有必要迎合每个人的期待,世间总有人会爱真实的你。“不拼”不是放弃自己,而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活着。本书一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