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主要研究内容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本书将分三卷本完成。本卷从俄罗斯写到印度和印度洋,约百万字。内容分三个方面:(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沙俄帝国和苏联的兴亡经验及其中反映出来的俄罗斯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力量的极限与底线。在篇幅分配上,这部分是全书的重心。(2)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3)提出国家崛起的非线性规律,认为世界性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笔者还就北极解;东的气候变化提出预警,认为:这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原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帝范》——中国历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并根据现代执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学人文丛》是李里峰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源于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底层社会的长期思考,包括对“江湖文化”“客家文化”“倭寇记忆”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既有对中国底层社会的关照,又不乏对民族主义建构的关注,是一本严肃深刻的学术专著。
本书分为两篇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回顾、新疆“三股势力”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新疆反分裂斗争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及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讲话摘要等。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以州为中心》以州级行政机构为中心,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几大重要线索,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深入探讨,尤其细致考察了本州刺史的兴衰、州军府制度的设计与演进、州军府的权力运作、州佐制度变迁及州大吏“非本州化”现象、隋代地方选官制度改革及困境等诸问题,旨在揭示其变革进程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独特演化路径作出合理的解释。
本书分为两篇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回顾、新疆“三股势力”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新疆反分裂斗争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及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讲话摘要等。
《国防教育图集》用全景式手法勾勒出中国国防教育的基本框架。图集由“的祖国”、“国防斗争历程”、“军事思想”、“永远的丰碑”、“迎接新挑战”、“筑起新长城”共6篇组成,每篇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是一部学者的论著。作品从中国与日本在历史上的渊源着手,分析日本的右翼思潮何以萌芽并发展至今。开篇以日本民族与文化渊源为切入点进行考略,以汉晋时期为出发点展开对古代的中国王朝与日本关系的研究,并通过对一些相关文献的解读揭示日本文化的本质及其掠夺战略,为
为国务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国务院研究室的主要职责。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工作,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是一个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系统的周密的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决策咨询服务将面临更多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结构和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利益取向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项重要的决策都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必须慎之又慎。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科学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
本书根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街道—居委会”体制的演化,研讨包括基层的行政力量、政党组织、自治组织等行动主体的多面向的组织实践和制度变迁,从而在微观层面展示出国家重建其社会基础权力的机制和过程,这是对大转型时代的国家在基层社会中的组织格式和行动逻辑的写照。
《被贬低的思想》乃昆德拉作品早期中译者、东欧“萨米亚特”写作盗火者景凯旋先生思想随笔,主要从文学批评和历史叙事着眼,分析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谈论的对象有鲁迅、巴金、胡适、昆德拉、克里玛、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红色戏剧与极权美学,以及中国与东欧知识群体。所选文章都是从问题意识出发,围绕当代人的存在困境和争论予以思考,试图通过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表现出个人的思想和阐释风格。《被贬低的思想》由景凯旋编著。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这套《三十六计全解》充分尊重《三十六计》的创作倾向,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原文、译文、典故出处、应用案例
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事业长达26年之久,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当代一些著名政治领导人,如斯大林、尼克松、艾登、尼赫鲁、西哈努克、尼雷尔、基辛格等,都赞颂周恩来是一个非凡的外交家。作者罗纳德?C.基思把周恩来的“理性外交”和“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本书的主要脉络,由此来展现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外交艺术及外交风格。本书介绍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万隆、巴黎、莫斯科、新德里等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并认为周恩来在这些活动中所持的方针,策略是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冲破了美国的遏制、处理了与苏联的争端、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